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看“29岁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11:24 青年参考

  文黄鸣

  

  大家都知道“59岁现象”,许多国企老总在年龄接近60岁时,一改过去的勤恳、节俭,在退休之前心态失衡。“ 29岁现象”却鲜为人知。事实上,在中国,“29岁现象”比“59岁现象”更普遍。

  

  什么是“29岁现象”

  我在多年培养、使用年轻人,尤其在使用大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员工在20多岁时,学习、工作有激情,工作勤 勤恳恳、踏踏实实,生活有艺术、有情趣。可是到了29岁左右,情绪波动大、工作浮躁、急功近利。

  其外在表现是:看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对事物的兴趣忽大忽小;设定的工作目标或高不可攀,或放弃追求;对下 属或要求过分或听之任之;对亲友不耐烦;对团队尤其是对上级经常抱怨、牢骚;对待批评、建议反应过分激烈,老虎屁股摸 不得;讲排场、慕虚荣;对自己的同学朋友羞于提起现在的职位或收入。

  他们经常将自己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佼佼者做不切实际的比较,比较之后往往自惭形秽、自怨自艾,严重者还会患上抑 郁症。人际关系不是冷漠就是紧张。

  过了30岁,这类人有两种结局,一种是,原来就很乐观、平和的,通过及时调整,一切正常。但有很大一部分人抗 争不过,就此消极麻木,一副万事皆休、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注意到,这种情况多发生在30岁左右。找这些年轻人分析原因,经常听到他们哀叹:“快30 岁了,成了家没立业,什么时候立得起来?什么时候能像你们一样?”

  三十岁还没立业!这对我触动很大。记得我30岁左右的时候,虽然没有上述症状,但也因功未成名不就,失衡、焦 虑了好一阵,好在及时用“阿Q精神抚慰疗法”调整过来了。都是“三十而立”这句古语害了大家!

  20多岁是打基础的时候,要想今后有成就,现在就要多付出,心态较平和,也有一定的耐心;快要30岁时,自己 没能达到社会上“立业”标准时,对父母不好交待,不好意思见同学、朋友,自己给自己制造无形的压力,而且越来越大。

  那么什么是社会的“立业”标准呢?我认为,人们对“三十而立”的期望过高。改革开放初期,各行业充满了机会, 所以很多人有了快速立业的机遇,成名成家相对容易。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社会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 各行各业向专业化推进,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时,成名立业的周期在拉长,进入门槛一再提高。

  

  当今“五十而立”

  古代人均寿命50岁,30岁时生命已过多半,此时不立则晚矣,如50岁时再不知天乐命,就只能苦熬余生了。而 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已到70岁,古代的30岁相当于现在的40~50岁,而且,由于知识爆炸、竞争激烈,各行当更加复杂 化,变数更多,人往往到了40~50岁才能到达事业的高峰。30岁时,有的人刚刚拿到博士学位,创业者刚刚挣脱困境赚 个温饱;许多

公务员刚刚摆脱端茶倒水、打杂的状态;因为住房、教育等社会成本增高,普通工薪阶层生存问题刚刚得到解决 。

  针对“29岁现象”,我提出过“五十而立,三十知天命”的观点。“五十而立”是让年轻人放平心态,不要过分急 躁;“三十知天命”,恰恰是因为这个年龄更需要及早知天乐命,看清人生大道,不违天命(自然法则、社会潮流、人生使命 )。

  但后来我仔细阅读《论语》中孔子的原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发觉我原来的论点有些缺乏依据,如孔子讲的“三十而立”中的“立”指的不是立业,而是 立志立身,衔接前后两句就能明白。他的意思是说,我15岁开始做学问,30岁立志(周游列国,布道授业),40岁左右 时学问习精,不再受外界诱惑而偏离方向。

  无论是学问不惑还是人生方向不惑,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立业”层面。

  我也拿我的例子(不敢与圣人相提并论,只是为了“治病救人”,不得已而为之)劝导、安慰那些有“29岁症状” 的人说,我37岁才辞职,下海创办皇明公司,当时不但赤贫,还负债近百万元;到了2000年,也就是我42岁时,公司 才有了盈余,但和大家心目中“立业”的标准还差得很远。

  所以我提出:50岁看清世事,知天达命;60岁把反对意见当音乐听;70岁达到了思想的自由王国,怎样驰骋都 不会超越铁的自然法则。我想对年轻一代说的是,希望你们把梦想藏在心底,保持知足常乐、知天乐命又积极进取和相信付出 总有回报的心态,走好、走实人生的每一步。相信你们的人生能顶天立地,你们的事业能稳健而长足发展。年轻人,你们的路 长着呢,一路顺风!

  (::《人力资本》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