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灵魂:真相总是在细节处被发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14:51 新民周刊

  真相总是在细节处被发现,或许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寂寞得太久了。

  撰稿/钱亦蕉(记者)

  封面上的一张照片,是1937年8月21日,随88师在上海杨树浦直冲日军阵地的中国战车。后来开着这辆战车的中国士兵被射杀,从倒下来的尸体上落下一个皮夹,里面的身份证明显示这是一个满族人。再后来,拍摄这张照片的日本记者浜野嘉夫在南京城外被中国战车部队击毙……这样一个事例至少可以说明两点,第一,抗日战争是一场卫国战争,不要去管这个军队是姓“国”还是姓“共”,只要记住,这些战士都是为了保卫这个国家——它的名字以前是“大清”,当时是“中华民国”,后来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任何一场战争,不管是主动侵略方还是被动反击的正义方,都是要死人的。

  图片上的定格至今已经70年了。在新出版的《国破山河在》中,萨苏利用在日本工作的机会,从日本的战争史料中找到很多个这样的瞬间,揭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萨苏说,写这样的书,“不是呼唤复仇”,“而是希望以此唤醒我们对这些中国的脊梁的回忆”,为了“纪念在抗战中奋起抵抗、宁死不屈的中国军民”。

  有很多误解

  新民周刊:您并非研究历史的专家,却写了这样一部关于抗战的书,是对抗战特别感兴趣吗?

  萨苏:我对抗日战争一直有兴趣,我奶奶是河北人,从小就有很多老乡来我们家,听他们说起打鬼子的事。比如孙光瑞,现在90多岁了,那时在我们家也说起过早年打仗的情景:“打死一个够本,打两个赚一个。”抗战的历史值得重视,我觉得,现代中国有四段历史值得记忆。第一就是抗日卫国战争,有救亡的意义,不反抗不打很可能你这个国家就没有了;第二是抗美援朝时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第三是改革开放,代表着中国走向正常发展;第四,就是最近的一段时间,“80后”出来了,“超女”也有了,这是中国新的繁荣期。这四个时期都是值得纪念的。

  新民周刊:是什么机缘让你想到要从日本的史料里面来挖掘一些抗战素材?

  萨苏:我在日本工作7年了。在大阪附近,墓地里,方尖碑(代表士兵的墓)到处可见,这是真实的历史反映,抗战中其实日本也死了不少人。有一次,我好奇,仔细看了一个方尖碑上到底写些什么,原来那个士兵是在“九一八”之后的一年,在东北黑龙江被打死的。当时我一懵,不都说“九一八”东北不抵抗就被日本人占领了,怎么会在那儿被打死呢?我就觉得我们对抗战的很多认识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激发了我调查真相的兴趣。资料显示其实东北并不是一枪没放的,吉林、辽宁是很快投降的,但黑龙江不肯投降,当时控制黑龙江的是土匪出身的将军马占山,他率领军队抵抗了很长时间。那时还称他为“第一抗日将军”,甚至还发行了金字塔牌“马占山香烟”。但因为他既不是国军,也不是共军,相对边缘,所以后来就没人提了,以至于后来的人都不知道。我想说的是,当时日本人不会管你是国军还是共军,他们的对手就是“中国人”,这是一场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战争。

  新民周刊:对于这些日文素材,你进行了精心处理,所以现在的内容看上去故事性很强。

  萨苏:我不是搞历史研究的,也不是搞文学创作的,所做的还是提供史料,以日方的资料为主,再用国内的材料两相印证,会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新民周刊:这些新的日本材料,确实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比如日本士兵和中国士兵的家常对话等等。国内以前都没有见到过。

  萨苏:这与人文档案的保存有关,中国的抗战档案资料保存不够完整,因为抗战之后,中国还经历了解放战争以及后来的历次运动。不仅对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记录有遗缺,就是共产党自己的军队,有些也没有记录或者保存。比如在日本的战争史料中,我发现有八路军击落日本飞机的记录(当时陆军对空军是很没办法的,只有挨打的份),这事应该算挺重要的,可在我们八路军的战史中却找不到相应记录,所以后来都不知道了。

  新民周刊:在这些日本资料中,最让你称奇的是什么内容呢?

  萨苏:最称奇的是南京失守,中国空军只剩下两架战斗机,分别由王牌飞行员董明德、乐以琴驾驶,升空对敌进行反击。包围他们的日军第十三航空队损失惨重,但乐以琴也不幸战死沙场,董明德却顺利突围。作为最后一架战斗机,董明德第二天再次出击,发现了正开向宣城准备抄袭南京后路的日军支队,把所有的弹药都扫向他们,使这支部队几乎瘫痪。我以前在国内看到过这个事情的描述,但当时的感觉这不可能,以为是假的。这次在日本找到了佐证的材料,看到了真实照片,日军遭遇中国空军最后一架飞机袭击的情景。才知道,确实有其事,“打不死的董明德”真了不起。

  还有一个事情也挺有意思的。兰州空战,日本空军回去上报时说击落了200多架中国飞机。其实中国参战的也只有20多架,根本不可能有两百这个数。事实上他们这次空战是比较失败的,用了意大利飞机,不行,碰到冰雹就损失了很多,还被中国人打下不少。上级看到这个数,也觉得不实,数字减了一半去报。结果上面要求团队长去查,到底打了多少,派了两个人去,一个回来说是原来的1/4,还有一个说是1/5。

  所以说,当时日本兵知道的很多信息也是假的,日本自己国内的报道也有夸大或掩盖。

  不屈服的精神

  新民周刊:看到这些材料,你对70年前的这场战争有重新认识吗?

  萨苏:有重新认识,我觉得中国人挺了不起的。中国枪炮不及对手,矿藏发掘不出来,农业、工业都不行,但他们却抗争到底,不屈服的精神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前面提到的八路军打日本飞机的事,第一次飞机经过他不打,第二次日机轻敌飞得更低了,他们才集中用机关枪扫射。说明中国人虽然武器不行,但还是挺有智慧和方法的,不是敌人想象的那么弱。

  新民周刊:日本的史料,在你之前,译介到中国来多吗?

  萨苏:以前引用的日本官方材料比较多,但就像我前面举的虚报战绩的例子,我觉得有些官方提供的数据和细节反而会不够准确,我比较重视一些个人(比如老兵)的回忆录,可以作为官方材料的补充。比如在日本老兵稻垣三郎回忆徐州会战的文章中,提到“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本来日军以为中国兵是被迫作战,询问了俘虏才知道,原来这支队伍多是两淮子弟,此战不但是卫国,也是保家。这个少年兵的家就在阵地后面的村子里,战前,他把自己锁在机枪支架上,表示要么打退日军,要么战死,丢了阵地自己无颜回家。这些内容都很让人震动。

  新民周刊:你以前写过《中国厨子》、《嫁给太监》等书,给人的感觉特别能讲故事,这次的战争故事也讲得很吸引人。

  萨苏:我不会讲故事,但我从小就听孙敬修讲故事。我爱听评书,但长期在国外,听不到,所以就自己写吧。如果人们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历史感人,而不是我记录得有多好。

  新民周刊:对于这两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你怎么看?你认同它对抗日战争的解读吗?

  萨苏:《亮剑》我没看过电视剧,但看过书。我觉得它里面很多情节都是有真实依据的,比如里面写到八路军围攻关东军200人,这是事实,只是日本兵的人数有2000人。还有,写到日本特种部队,这我在日文资料中也看到过,叫“特别挺进杀人队”。

  战争还原到本质,战斗双方的动作都是一样的。作为侵略方和反侵略方,从军事角度,战术上,双方思考得差不多,但是,战略角度就不一样了。我认为抗日战争印证了“以野蛮来征服一个文明的失败”。

  新民周刊:书名为什么叫做“国破山河在”?

  萨苏:这本书是为了纪念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中国军民。“山河”的含义,是在国破家亡的时代,这些不屈的中国军民,用自己的身躯融入了中国的山河,所以中国的山,中国的河,都被赋予了不屈的灵魂。-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