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多花点时间了解日本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09:57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2005年3月22日,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杭州)形象大使在西湖打水,灌入一只仿南宋官窑瓷瓶,这瓶水将随杭州世博会代表团送赴爱知世博会与另一瓶采自日本长良川湖的湖水混合倒入一只鱼缸并养上金鱼,象征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长在 李忠/图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黄文炜 发自日本东京 靖国神社问题看起来似乎不再是中日关系中的关键问题了,此后也有民调显示,中日民众间的相互印象有所好转。但中日关系真的进入了平稳成熟期了么?中日之间的心结都打开了么? “8·15”靖国神社有些冷清 8月15日,日本的靖国神社比往年冷清几分,仅一名大臣参拜。 小泉在位时,每年中国都紧盯8·15的靖国神社,今年的语调也都放松了,再也没有了“强烈抗议”和“愤慨”的气氛。 此后也有民调显示,中日民众间的相互印象有所好转。但中日关系真的完全进入了平稳成熟期了么?中日之间的心结都打开了么? 靖国神社虽然冷清,不过网络上也有热闹处。日本相当多的保守右倾人士在这里表达对安倍放弃参拜的不满,有人称:安倍屈服于中韩的压力而不去参拜,这是日本外交的软弱之处。此外,《产经新闻》等右倾媒体也愤愤不平,主张内阁成员“堂堂正正”地去参拜。总之,相比于中国这次对8·15的靖国神社的放松和坦然,日本方面从官方到民间都有人显得急躁和失态。 今年,日本一般民众去参拜靖国神社的也明显减少。8月15日正好处于盂兰盆节假期,很多人外出休假。有日本朋友笑称:今年中国不提靖国神社问题,日本人也不想去凑热闹了,以前不少人是出于好奇。 前不久右倾学者们出版了《日本人须知的靖国问题》一书,并为此召开了讨论会,他们认为,对靖国,除历史角度外,还可从法律、文明、国防、外交、国家等角度开展研究。有人还说,中国干涉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就是对日本人固有的宗教感情、道德感情的文化干涉。 中国在日学者、日本圣托马斯大学教授王智新告诉笔者:靖国神社问题并没从中日关系中消失。“只是双方在策略上发生了变化,采取了克制态度。对中日历史共同研究,亦不能抱很高的期望。中国方面要掌握老百姓的对日情绪,老百姓的负面感情一直没打消,中国政府要和日本政府一起消除负面影响。” 两国民间好感未同步增长 8月17日晚,同一条消息为日本媒体的网站普遍报道:“中国人的对日观显著好转。”说的是当天由北京大学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三次中日联合舆论调查结果。这次调查于今年5月在两国同步进行。5个城市的近2000名中国市民,以及5所重点高校的1000多名中国学生参与了中方调查。日本方面共有1000名市民和300名知识阶层人士参与了日方问卷调查。 调查中,中国人对日印象回答“很好”、“较好”的占24.4%,去年这一比例是14.5%。对中日关系现状,觉得“很好”、“比较好”的从去年10.4%上升到24.9%。针对调查问题“提到日本想到的是什么”,大学生回答“樱花”的最多,其次是“南京大屠杀”(去年是第一位),第三位是靖国神社。普通市民回答的第一位是“日本电器”、第二位是“南京大屠杀”,第三是“樱花”。 日本人中,过去一年中对中国印象“稍微好转”的17.1%,比去年多了10%。另一方面,回答“稍微不好”和“非常不好”的达27.1%。日本方面对中国抱有负面印象的多达66.3%,虽然回答过去一年对中国印象“有所好转”的日本人增加了,但整体上,日本人对中国的冷淡依旧突出。关于中日关系,日本人中认为“没什么变化”的占53.9%,认为变得“很好”和“稍微变好”的只占18.8%。 调查结果说明,中日民间的好感度并不是同步增长。中国民众的对日态度是随着中日关系的好转而好转的,大部分日本媒体分析,可能因为中日关系得到改善,中国人对日印象好转了。《产经新闻》认为,中国对日印象好转,这是中国政府影响舆论的结果。而日本民众似乎不特别买政府的账,安倍与中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一些日本民众反而迟疑、观望。今春温家宝总理访日,日本也有网络民意担心,日本从此要被中国牵着鼻子走了。 不过,还是有日本媒体为中国人对日印象改观而高兴,说:中国人对日本的印象最深的东西不再是历史(靖国神社等)而是文化(樱花)和经济(电器)了。也有日本朋友告诉笔者:中国人喜欢樱花是值得高兴的事,说不定这就是安倍营造“美丽国家”的最大功绩,终于让中国人看出日本美丽之处了。 不可忽视日本主流民意 中日双方的调查数据均显示,民众对对方国家直接和深入的了解相对缺乏。日本民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中国抱有警惕乃至敌意。也许中国应该自问:对日外交还缺少什么?中国该如何争取日本民意?中国普通民众怎样进一步认识日本? 媒体在中日关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舆论调查显示,91.3%的日本市民和84.7%的知识阶层是通过媒体了解中国。长期以来,日本媒体突出宣传中日关系中的负面因素,这些对民众有明显的误导。 反观中国媒体,特别喜欢“关照”两种日本人,或者是对中国极其友好的;或者是对中国极其不友好的,如常对中国出言不逊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单单关注这“两极”,往往就忽视了中间的大多数。笔者还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媒体报道日本的地震非常及时。其实,与其报道频繁的地震消息,不如多关注有助于中国人了解日本的社会新闻,展示日本的真实一面和普通日本人的心态。可以说,中国长期以来忽视了日本主流民意,而对那些旁枝末流的右翼的主张过于在意。 对两国民间交流的意义和需求度,两国受访者均表示出积极态度。有63.3%的日本市民和98%的日本知识阶层表示,教育、艺术、旅游等两国民间层次的交流对于改善两国关系“重要”或“比较重要”。 近年,日本注重对外推广自己的形象,也试图让中国的青少年一代了解日本文化。去年2月设立的“日中21世纪基金”,用于邀请中国高中生到日本进行中长期留学。今年2月,40名中国学生到日本进行交流。安倍晋三的夫人安倍昭惠还与中国高中生们谈心。这些行为体现了日本重视中国、急于把握未来中日关系走向的意图。 “反日”与“反中”的差异 无法否认,中日民间还存在认识上的隔阂。长期生活在日本,笔者有这么种感觉,日本人就算对中国印象不好,也是不显山露水,是深藏在心的。笔者平常接触到的日本人,大都说喜欢中国文化,喜欢去中国旅游。他们不是简单地喜欢中国,也不是简单地讨厌中国,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就算一些人赞同甚至散布“中国威胁论”,他们也不放弃去了解中国。著名右翼石原慎太郎还在公开场合称自己有中国朋友,他连中国网民曾经争论的关于“新浪”和“支那”的传闻都知道。右翼学者樱井良子前不久在美国报纸上刊登广告为慰安妇问题辩护,对中国很敌视,这不妨碍她今年4月还到北京与中国学者交流。 日本人的“反中”,冷静得让人惊心。而在中国方面,有人对日本印象不好,常喊得全世界都听得到。一些情绪化言论不时可见,至今还是停留在把日本当“出气筒”的水准。 近读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丛书,1908年来中国旅行的日本学者小林爱雄在他的《中国印象记》中记录了这样一段日本人的对话:“……从各国商人在各大都会的活动状况看,都应该有更多的日本人研究中国,来中国开发事业。”“你回到日本后,一定要告诉我们的同胞,赶快研究中国,赶快来中国,赶快在中国开发事业,而且一定要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中国的确应该被热爱。”这对话体现了百年前的日本人对中国的野心,这里的“热爱”是别有用心的,但“热爱”比起“恨”实惠、高明多了。 与其空虚地骂日本,不如多花点时间了解日本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