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母亲河的寻根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4日09:08 燕赵都市报

  滦河古称濡水,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西北巴彦图古尔山麓闪电河骆驼乡古道沟,流经内蒙古高原、坝上草原、燕山山区,在潘家口穿越长城,经滦县进入冀东平原,于河北省乐亭县注入渤海,全长877公里,流域面积44750平方公里。蓝天上点缀着云朵、清水中倒映着羊群、文明中渗透着古韵,这,就是滦河源头真实的写照。

  7月8日,为考察滦河两岸风土人情,本报和唐山媒体联合发起了“滦河探源”活动。当日早上8时出发,一路上翻山越岭,终于在晚11时,来到了滦河源头之一——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为了准备明天的探源活动,记者一行人在大滩镇的孤石牧场中安营扎寨。坝上的凉风嗖嗖地吹到脸上,让人提前有了深秋的感觉。

  借了同伴的防寒服,钻进了自己的小帐篷里,伴随着第一次睡帐篷的欣喜,我度过了第一个草原之夜。

  7月9日 步行小梁山

  7月9日清晨,我钻出帐篷,初升的太阳给一切镀上暖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远处的青山和近处的绿草,还有几匹马儿在不远处悠闲地吃着草。匆匆吃过早饭,我们赶往了位于孤石牧马场的滦河源头。

  我们身旁的草有齐腰高,草叶上的露水已经褪去。看着随风摆动的草浪和点缀在其间的几朵野花,不禁让人联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

  中午11时许,记者一行人来到了滦河的上游——闪电河源头之一的小梁山。据附近的牧民介绍,滦河源头的自然环境近几年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今年雨水较少,河水小了很多。

  随后,记者采访了丰宁满族自治县国营孤石牧场的刘场长,他说:“这里原来是一个跑马场,在1997年成立了滦河源生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万多亩,近十年封山育林的效果很明显,滦河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附近居民不种地、不随便放牧,就搞环境治理,我们是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发展旅游事业。”

  摄制组的另一部分成员,还去了位于张家口沽源县长梁乡阳坡村的五女河源头,据前去长梁乡的郑立军说:“在五女河边的居民里,流传着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地主,家里有5个女儿。忽然有一次河水上涨,淹没了村庄,还把地主家没有出嫁的5个女儿全部淹死了。地主很难受,就把3个女儿和两个女儿分别葬在了两个相邻的坟里面。她们的坟就是现在的五女山,传说中发大水的河就是现在的五女河。”

  据滦河文化研究会的郎爱民介绍,关于滦河源头,专家们存在二源说的观点,小梁山和阳坡都是滦河的源头。

  7月10日 夜宿闪电河水库

  7月10日,沿着河水顺流而下,记者一行来到了张家口沽源县的闪电河乡黑山嘴村,看到很多河南人在大批量地收购蔬菜。菜农贾先生自豪地介绍,现在这里很多人家都种菜,听说这些菜卖到北京、天津等地。

  唐山果园乡曹先生在沽源县的闪电河乡承包了200多亩地,专门种植错季蔬菜。“这里的气温比较低,适合种植错季蔬菜。这些蔬菜将全部发往唐山,销量很不错,我们七八年前就与滦河上游的闪电河乡建立经济联系了。”曹先生面带微笑地说。

  我们一路奔波,到处寻找着闪电河和五女河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汽车在草原上奔驰,不时看见牧羊人挥舞着羊鞭。河水两岸不时出现湿地,我们艰难前行,意外地发现了五女河的一个大湾,被成员笑称为“误闯滦河第一湾”。

  终于在下午5时15分,我们找到了闪电河与五女河的交汇处,并且来到了闪电河水库。夕阳照耀下的闪电河水库,波光粼粼,湖中的渔网被染成了金黄色,映着远处的夕阳,好一幅绝美画卷。

  7月11日凌晨4时30分起床,来到闪电河大坝,本想拍摄朝阳下的闪电河水库,但天公不作美,满天的乌云堆积。记者在这里看到了清晨在大坝上工作的工人。工程队的陈队长说:“修建大坝是为了防止枯水期闪电河水的下渗和方便下游的农田灌溉。这个工程是由河北省水利厅批准的,从今年6月底开始修建,工程期为3个月,每天有300人在24小时轮流施工。”

  从大坝上望去,山青水碧。平定堡镇居民、50多岁的郭先生告诉记者:“这里以前都是荒山,一到下雨的时候,雨水冲着山上的泥土往下流,水都是黄色的。现在政府封山育林,虽然对畜牧业有影响,但看到草都这么高了,我心里也舒服。”

  7月12日 元上都的古代文明

  回到宿营地,我们背起行囊继续赶路,一路上不仅看到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度假村,还有梳妆楼元代墓群,现代文明与古典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7月12日,我们到达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正蓝旗。这里有一座上都电厂,所发出的电直接送往承德方向。

  与上都电厂相距不远的就是正蓝旗的元上都遗址,遗址位于滦河北岸,初名开平府,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位,1263年定名为上都,成为元朝的另一座都城。它是蒙古汗国与元朝的重要历史见证和实物遗存,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元上都遗址中,存在上都正殿大安阁、皇帝阅览图书之所宣文阁和设宴之所穆青阁等。整个上都遗址占地广阔,依稀可以看出当时宫殿的宏伟。

  7月13日 桑根达来的旅游业

  7月13日,记者一行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桑根达来,这里遍布大大小小的湖泊。水面上有小鸟在嬉戏、清澈的水里还可以看得见小鱼在游动,干枯的古榆、青翠的草地、优哉的羊群一起交相辉映成美丽的景色。很多的蒙古包外已有了风力发电机,甚至有的还装上了电视信号的卫星接收系统,在放牧的闲暇之余还可以看看卫星电视。

  桑根达来的小扎格斯台淖尔(淖尔是湖泊的意思)是察哈尔蒙古牧民的传统夏营地,地处浑善达克沙地的东南边。记者注意到地面已经成了沙地,偶尔还有一个小沙丘。

  近年来,当地牧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了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经营项目。永革和巴雅尔就是这样的一家牧民,在记者到达的时候,他家的蒙古包已有几个北京的客人。巴雅尔说,蒙古包住宿价格不算便宜,每晚上是200元,每个蒙古包可以住3个人。永革介绍:“我家共有9头牛,每天能产3铁桶奶,再算上其他的畜牧收入和夏季的旅游,每年能收入10万元左右。现在正在修从正蓝旗到小扎格斯台的公路,如果路修好后,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会更多的。”

  记者看到,在草原上经常会看到很多的铁丝网护栏,据牧民阿拉木措(音)说,现在不让随便放牧了,政府把草场承包给大队,每个大队要经营自己的牧场,“这个草场是夏季牧场,我和母亲每年夏天来到这里,冬天回到30里地以外的家。每年家里能收入2万多元,可是今年干旱雨少,牛羊不壮,估计收入不太好。”

  50岁的三姑女仁家格拉(音)说,虽然这两年政府对沙地有治理,但沙子还是越来越多,因为牧民的羊依然没有减少。

  在与牧民交流的同时,当地人的热情好客令人感慨,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也让人惊叹,巴图(坚贞的意思)说,每年夏季有很多人来旅游,他们的普通话就是跟着游客慢慢学的。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在上中学,也学汉语,但是他们在家庭交流中基本上不说汉语。

  7月14日 多伦的繁华往昔

  7月14日,我们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接待我们的多伦县文联主席、前文化旅游局副局长任月海说,多伦在清朝时是滦河上游最大的城市,在多伦境内汇入滦河的有47条河流、60多个湖泊,整个锡林郭勒盟50%的地表水都在多伦,并且多伦是以玛瑙闻名的地方。从2000年朱镕基总理来解决沙尘暴的问题后,到现在7年间,沙化得到了控制。政府不仅限制牧民养羊的数量,而且设围栏保护草场,还动用了飞机播种草籽。

  在多伦县文联秘书长尹长军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上都河(在正蓝旗以后的河段叫上都河),看到了多伦境内的滦河“九曲回肠”的美丽风光。

  随后,记者采访了玛瑙制作工厂,看到很多工人在忙着工作,有的在切割原石,有的在打磨半成品,有的在清洗成品,据工厂的雕刻人员魏先生介绍:“多伦玛瑙主要是从滦河两岸的山脉中采掘而来。全国好多地方都产玛瑙,但多伦的以质地细密、成色好闻名。多伦玛瑙有的石头里面是液体,有的里面是结晶,制作玛瑙要最大限度地把天然的东西利用好。”

  在多伦境内,还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汇宗寺。据任月海介绍:“汇宗寺始建于公元1691年,也就是康熙三十年,是清王朝在蒙古地区建的第一座喇嘛寺庙,为清代蒙古高原藏传佛教的总本山。但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汇宗寺也日益衰落,1945年汇宗寺的大部分建筑毁于大火。”在汇宗寺内,记者看到了康熙帝和雍正帝为兴建汇宗寺所发的御书。这里现在还留有经历了当年战火的古墙。“政府正在重建汇宗寺,希望让一座宏伟寺庙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多伦境内的大河口水库,是上都河吸纳支流吐力根河的地方,“在大河口水库以下,水量增多,上都河就正式叫滦河了。”滦河文化研究会的郎爱民说。

  (实习记者:刘静)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