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环球时报:不必为奥运粉饰北京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7日10:37 环球时报
作者:张在元 从新概念、新标识、新口号、新阵容、新规则、新装备、新表演、新创意、新生活到新纪录,奥运里里外外几乎都闪耀着“新”的光芒。然而,作为新奥运载体的北京却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尽管北京为奥运建立了全新的现代场馆及其设施,但这座古城并不会,也不应当随着奥运而变成一座“新城市”。北京不是奥运的起源地,只是“奥运列车”运行途中的一个“车站”。 在一些人看来,举办奥运似乎是一剂让城市“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孰不知,城市同样拥有自己的生命。支撑中华文明古国文明体系的基点就是一系列古往今来、源远流长的“古城”。无论新时代城市开发如何摧枯拉朽、大拆大建,“古城文化”之根依然存在———这就是中国“城市文脉”的生命力。当奥运旋风席卷古老的北京城,相关各类策划者的“城市神经”开始迅速膨胀,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北京奥运淘金时代”,也是一个城市“破旧立新、更新换代”的历史时机,与时俱进的标志性口号之一及其所有新装点城市的体现就是“新北京·新奥运”。 北京希望通过2008奥运会而树立“新北京”形象,这对于多少年来一直在期盼着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国人来说,无可厚非。但是,奥运给北京带来的是从国家到世界的体育盛会良机,而不是摧毁城市“旧世界”的通行证。奥运首先倡导的是尊重国家及其地方文化的人文精神,而不是干预国家传统与地方文化关联性的动因。 中国城市历来尤其注重以全民动员装点自己的形象。然而在装点城市形象的过程,却往往难以避免突击式“运动”过场。60年代,为了体现“祖国山河一片红”,城市几乎所有建筑外墙面一夜之间全部刷上红色;美国总统尼克松当年访沪,有关方面禁止居民在阳台及窗台晾晒衣物。没想到“上海公报”签署时间推迟,禁令到期,临时通知来不及,美国人一早意外看到了上海的真实面貌;南方某城为了迎接全运会,半年内以数千吨涂料将城市粉饰一“新”;北方某城为了举办一次国际性能源会议,全城十余条主干道同时启动全面翻新…… 这使我想到了几年来在国外的所见所闻。从巴黎戴高乐空港进入市区的轻轨列车上,沿途建筑外墙面可以看到许多涂鸦般的“群众性艺术品”。为什么不来一场“爱国卫生运动”将这些垃圾艺术品清洗或覆盖掉呢?法国建筑师笑答:“这就是政府有意要让世界游客发现真实的巴黎”。 在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我去了那里的老城区。我的想像是巴塞罗那当局借奥运契机,肯定会将老城区好好改造一番,因为许多小街比北京的胡同还要窄。但是,那里的小街小巷面貌依“旧”,居民们沉浸于本地固有的生活方式。 悉尼奥运会期间,我发现许许多多游客在老城区观光。本来,悉尼就不是一座古城,所谓的老城区也不是太多。但是依据城市保护政策及其城市规划法规,老城区与新城区及新建筑秩序井然地交织成富有整体感的城市社区,没有多余甚至不协调的粉饰。按照悉尼建筑师朋友的解释:“奥运就像一阵台风刮过,而城市依旧存在。” 北京获得2008奥运举办资格的同时,也意味着面临与必然经历新城与旧城的“文化冲突”:奥运竞技的现代规则、装备及所形成的时尚生活方式与地方历史城市品位的差异性;奥运竞技空间的国际化与城市地方建筑文化特色之间的相对性;城市形象的“现代”与“传统”风格之争……“文化冲突”由奥运外因导致,主体上也来自举办城市的意识、观念直至决策。 我们希望北京以自信心在奥运期间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真实的面目与风采,既有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城市建筑经典,同时也有和谐北京的城市风俗民情。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同一太阳照耀着宫殿,也不曾避过草屋”。在纽约、在罗马、在巴黎、在伦敦、在柏林,“宫殿”与“草屋”同样并存、同时存在。这是任何一座城市真实的面孔。我们不希望北京为那些城市“草屋”类的老北京建筑(或房屋)而过于困惑,不要“运动”式地生硬粉饰、装修或遮掩,应该让他们客观地存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因为这才是举办2008奥运的真实北京!▲ (作者是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院长。) 《环球时报》授权新浪独家使用,其他媒体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