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如何看待新一轮的物价上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8日14:23 南方都市报
秋风:如何看待新一轮的物价上涨
秋风

  如何看待新一轮的物价上涨

  培育理性思想 传播和谐文化 弘扬人文精神

  公众论坛

  秋风,著名学者,现居北京。主要从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普通法宪政主义的译介、研究。目前已出版著作《立宪的技艺》等三本,译著《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政治经济学文粹》、《哈耶克传》、《普通法与自由主义理论》等十余种,主持《奥地利学派译丛》的翻译工作。近年来,在《中国新闻周刊》、《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中国经营报》等报刊上开设有时评专栏。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光临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今天我们直奔主题,怎么看待这一轮的物价上涨。虽然2007年还没有过完,但是2007年的中国可以用一个关键字来形容,那就是“涨”,首先是

房价在涨,老百姓很生气,政府也表现得很生气,但是依旧还在涨;其次
股票
也在涨,刚刚站上5000点,股民当然兴高采烈,当然也有不少心惊胆战。现在猪肉也在涨,现在拿起筷子吃不到猪肉,可能骂的话很难听。银行的利息也在涨,一年之内涨了四次。有意思的是,方便面也在涨,但是一出来就被打了一下,说是串通涨价。

  不管是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现在的民生已经是确切受到了影响,但是政府的发言人说虽然物价在涨但是还没有通胀,老百姓对上涨还是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内。我们究竟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或者我们对这种趋势应该抱怎样的理解和期待,今天我们请来著名的学者秋风先生,让我们听听他的观点和看法。

  1 经济活动是非常复杂的

  谢谢《南方都市报》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和广州的朋友们一起讨论这个热门问题。但坦率说,根据我的知识储备,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把握的,我毕竟不是专业的经济学家,所以下面谈的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先说明一点,下面我将主要依据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来分析这一轮的物价上涨。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看待一个经济现象,其实不一定要特别关注数据本身。经济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跟人的大脑或者跟宇宙一样,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如哈耶克所说,市场是一种“复杂现象”而不是简单现象。在这里,真正能够用数字、数据来计量的要素,很可能只是很小一部分。如果说你单纯地根据数据来分析经济现象,很可能犯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把能够计量的东西当做这个东西的全部。经济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计量的,而我们在讨论物价上涨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对一个经济现象只能做“原则性解释”,只能做“模式预测”,而不要试图太精确。所谓模式预测就是假定有某种条件,可能就会出现某种模式的结果,但不能有一个精确的数量关系。大家都知道供求定律,如果供给不变而需求增加,价格就会提高。但你不能说,如果需求增加了5%,价格就会提高5%。但是,不管是政府还是专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都忽视了这一点,比如说我们谈CPI、谈核心CPI,实际上这么一个数字能够说明多少问题呢?在我看来,面对经济现象,我们应当主要去描述经济过程本身的模式,这个模式不一定能够体现到宏观的统计数字中。

  2 物价上涨呈现一个波浪式过程

  进行了这些理论上的说明之后,我们下面来讨论:这一轮的物价为什么会上涨?上涨的模式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想说明,物价上涨并不都是坏事。因为,物价上涨,至少可能是由两种相当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一种形式的物价上涨是因为市场的波动,市场的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导致某一种商品或者很多商品的价格上涨。最明显的例子是,石油价格上涨,比如,由于伊拉克打仗,或者伊朗的形势紧张,导致市场参与者预期石油的供应可能会紧张,这会推动石油价格上涨。但是,这种上涨跟通货膨胀没有关系。现在很多人都把由于市场的波动导致的价格上涨当做通货膨胀,包括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说到通货膨胀风险上升,其中一个理由就是石油价格上涨。这样的说法很成问题。

  事实上,市场运转的核心机制就是价格的自由波动,这种涨跌恰恰就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常出现商品长期短缺,但在市场机制下,如果一种商品短缺,价格就会上涨,很快就会有很多企业去生产这些商品,短缺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由于市场格局变化引起的物价上涨,实际上是市场启动了自己校正自己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可以驱动资源的重新配置。市场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通过价格信号进行的。把这种物价上涨当做通货膨胀而对它进行调控,结果就是市场重新配置资源的机制被打断,只能扰乱市场秩序。

  还有另外一种形态的物价上涨,就是我今天要讨论的主题,通货膨胀型物价上涨。在此,先看一看什么是通货膨胀,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教科书上一般的定义,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普遍上涨。我觉得这句话等于什么都没有说,没有提供一个新信息。奥地利学派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就是由于货币供应量持续、过快地增长,导致物价上涨。关于这个道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左边有一堆钱,右边有一堆我们要购买的东西,在一定的时间里这两边是存在一定对应关系。如果左边多出了一堆钱,相对于另一边的商品来说,钱就不值钱了,右边的东西价格就上涨了。这就是通货膨胀。只有当物价上涨是由于货币不正常增发导致的时候,才是通货膨胀。

  我还要辨析一个问题。在奥地利学派看来,通货膨胀型物价上涨不一定是物价的普遍上涨。在通货膨胀期内,不同行业、不同商品、不同服务的价格,会在不同的时间上以不同的幅度上涨,这样,每一类的商品、服务上涨持续的时间也不一样,最后累计上涨的幅度也不一样。这是我要讲的核心观点:物价上涨并不是一个同时发生物价的普遍上涨,而是呈现为一个波浪式的上涨过程。

  如果我们这样定义通货膨胀的话,我自己有一个大胆的看法:我们已经在通货膨胀里生活了好几年了。2003年前后,中央政府就已经在说经济过热,要进行宏观调控,或许可以说,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进入通货膨胀期。过去几年的快速增长,就是一次通货膨胀型的繁荣。

  那么,为什么通货膨胀型物价上涨会呈现为波浪式过程呢?通货膨胀是一连串的错误导致的,直接犯这个错误的人是企业家,而导致他们去犯这个错误的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多发了钞票,导致企业家进行了一些错误投资,这些错误的投资导致了通货膨胀。具体来说,过多的新增货币流入经济体,会压低信贷利率,我们大家可以看到过去几年利率是特别低。企业家就抓紧进行投资。过去几年的投资非常旺盛。而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是稳定的,企业家的投资通常会投向“资本品”,即用来生产消费品的产品的行业里。

  这就会导致“生产过程”被拉长。我们可以设想整个经济体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直接消费品是低级财货,生产它们的东西是第二级财货,然后越来越高级。货币多发导致的投资错误就是指,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离消费越来越远的生活过程中,比如说生产机器的行业、最初级的原料的行业等等。生产过程拉长的过程就是经济繁荣期,因为企业增加了,企业资金在增加,企业雇佣的工人也增加了,企业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些企业雇佣的员工的消费也在增加。这就会首先出现第一轮的物价上涨,满足资本品生产的那些资源的价格上涨,比如说基础性能源、钢铁、水泥等等。这正是前两三年的情形。

  这个通货膨胀型繁荣立刻会导致一个问题:货币和实际可以利用的资源之间出现失衡。因为,我们生产和消费的时候,不能光拿着钱,而是最终需要实际的资源的。资本把大量资源引导到离最终消费越来越远的生产过程中,这就导致第二轮物价上涨,即最终消费品,尤其是食品、粮食等商品价格上涨。这种上涨,源于双重因素:第一,过多资源被转移到资本品生产部门,消费品生产的资源出现紧张。第二,随着社会繁荣,所有人收入的增加,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

  当然,在这两轮物价上涨过程中,始终伴随资产价格的上涨。道理很简单:中央银行发的钱多了,大家手里的钱自然也就多了,这些钱当然会流入房市和股市。

  3 物价上涨的逆向再分配效应

  上面的分析是比较技术性的,下面我将看一下,这么一个通货膨胀型物价上涨,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假定我们面临的是市场波动引起的物价上涨,这种上涨,从长远来看对各方都是有利的。假定兰州牛肉拉面价格上涨是由于农民养牛太少,这个时候,肉价上涨就会引导农民多养牛,从而使供求恢复正常。在通货膨胀型繁荣中,每个人的名义货币收入都会增加,但是最终的收入相对水平会有较大变化。

  多发的货币总是要通过某一个途径进入经济体,我们把进入这个点叫做“货币注入点”,货币从这个地方流入经济体。第一个得到货币的人肯定占的便宜最大,因为,他最早得到货币,在通货膨胀期里货币也始终是由这个地方发出的,这意味着他得到多发货币的时间比任何人都要长,所以,他的收入最早上涨,持续的时间最长,名义收入的上涨幅度也将是最大的。第一批得到货币的人,当然会产生投资或者消费需求,满足这些投资与消费的行业、企业、个人就会受益。以此类推。这就像往水里扔一块石头,会出现一个涟漪,由近及远,波动越来越小。距离货币注入点最近的行业、企业和他们的雇员,在繁荣期内因为通货膨胀得到的收益最多,离得比最远的部门从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收益应该是最少。

  考虑到物价上涨还有货币贬值的因素,最后那一批人的实际收入很可能会相对下降。因为,别人的东西已经涨价了,他要去购买那些涨价的产品和服务要支付更大的成本,而他手里的货币却因为那些人得到新增收入而贬值了。另一方面,较早得到新增货币的人,也占了两个便宜。第一,他们的名义货币收入增长较多,第二个,他拿到这些货币时,其购买力还没有下降。这样,通货膨胀就会导致贫富的逆向再分配,收入低的人负担最重、收入高的人负担最轻。因为,通常情况下,能够最先得到这些货币的部门,是这个经济体中占优势的行业,本身利润就比较高,员工的收入也比较高,而越晚得到新增货币流入的部门,本身原来的收入就比较低。大家也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在通货膨胀期内,所有垄断行业的经营状况都良好,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电信,包括航空、银行、证券公司等,经营状况都很好,员工收入也可以增长20%、30%。相反,猪肉、粮食价格上涨是从去年开始的,那已经晚很多了。

  4 选择性价格管制

  接着说物价上涨期内的价格管制问题。通常情况下,政府对通货膨胀型价格上涨,会区别对待。上面分析了,通货膨胀期内至少出现两轮不同的价格上涨,对于第一轮物价上涨,基本上政府没有管,等到第二轮物价上涨,即粮食、食品等价格上涨,政府觉得应该管制,民众也要求政府去进行价格管制。但这样的管制,却阻止了农民去获得通货膨胀的好处。而在此之前,农民一直为通货膨胀付出代价。

  作为一个消费者,普通民众肯定希望粮食或者是猪肉的价格上涨时政府进行控制,但政府此时进行价格控制,恰恰会影响到社会中同样相对弱势的生产者。这就出现一种歧视性管制。当那些垄断的企业的产品价格在上涨时,政府没有进行管制,这时候大家都要为它掏钱,等到本来收入就比较低的、而且价格上涨最晚的这些部门开始上涨时,政府马上就会采取价格管制的措施。这同样会造成财富的逆向再分配。

  5 繁荣之后是什么

  通货膨胀确实可以实现一定时间段内的繁荣,但它会扭曲资源配置,而且,还会导致财富的逆向再分配。经历一轮通货膨胀型繁荣,必然出现富裕的人受益最大,贫穷的人收益很小的结果。更不要说,通货膨胀必然伴随一个衰退。

  经济繁荣可以有好几种动力,比如说由于新技术、由于企业组织形态的创新等出现繁荣。这样的繁荣是可持续的。但是,通货膨胀型繁荣却是不可持续的。

  在中国,过去二三十年来的正常经济繁荣主要依靠企业家精神。而在过去几年,我怀疑,很可能在企业家精神驱动的正常繁荣之上,还叠加了一个通货膨胀因素,使得经济增长率看起来非常高。

  但是,通货膨胀的繁荣是要颠倒过来,通货膨胀有一个自我毁灭的倾向。通货膨胀导致了生产过程,很多人投资远离最终消费和服务的行业。这些行业在正常情况下本来是不能维持的,仅仅是因为中央银行多发了货币,让其存在着。如果中央银行发现经济比较危险,开始收缩货币投放,被拉长了的那些生产部门就会出现资金紧张。它们是错误的投资,它们要被市场机制所清理、清除,以使其所占用的资源转移到正确的位置上。这就可能导致衰退,最起码要出现增长减速。当然,由此也可能出现失业。

  通货膨胀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的前半部分,这个部分很吸引人,所有的人都热爱这个部分。但这只是一出大戏的上半场,下半场则要让所有人经受痛苦。

  当然,何时进入这个阶段,没有人能够事先预测到。但是,可以确定一点,通货膨胀型繁荣必然在积聚一些错误投资和消费,这些错误迟早是要被清除的,这个清除的过程是会令人痛苦的。

  6 货币政策的宪政化

  通货膨胀会造成繁荣,但这个繁荣会有巨大代价。一个健全的经济体,应该尽一切可能避免通货膨胀。

  但人们会问:政府为什么会犯错误,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可以有两个解释:

  第一,多发货币、制造通货膨胀,对政府是有利的,至少在短期内有利。因为,这可以促成经济繁荣,创造就业岗位,让民众收入增加。所以,哈耶克说,现代政府天然地具有多发货币、以促成通货膨胀型繁荣的倾向。因此,很多通货膨胀,其实都是政治性经济周期的组成部分。

  第二,即使政府大公无私,只要政府垄断着货币发行,也必然会出现通货膨胀。因为,中央银行在确定发行货币量时面临着无法克服的无知。在这种无知与计划体制下当局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协调人们经济活动的信息由每个人分散掌握,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机构可以把这些信息集中起来。因而,计划体制根本不可能正常运转。中央银行面临同样的困境,程度或许不同,但性质相同,它没有办法收集那些对于决定发行多少货币至关重要的精确数据,要么多发要么少发,而且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通常是多发,所以一般总是会出现通货膨胀。

  针对上述情况,奥地利学派提出的反通货膨胀的措施,集中于取消国家控制货币数量的权力。我翻译的哈耶克的《货币的去国家化》最近刚刚出版,他提出,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是通货膨胀之源,要避免通货膨胀,就要把国家与货币分开,构造一个私人自由发行的竞争性货币体系,通过市场的自由竞争机制,约束发行货币的企业,使其把货币控制在经济活动所需要的水平上。

  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方案,哈耶克提出的较温和的方案是,各国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但各国民众、企业可以自由地选择使用哪种货币。这仍然是把国家与货币剥离开来。实际上,这已经成为事实,比如,欧洲中央银行就跟国家无关了,“美元化”国家也放弃了货币主权,以美元作为法定货币。

  当然,更温和、也比较可行的方案,则是货币事务的宪政化。

  货币事务宪政化的最好参考范本,便是司法的宪政化。古代各级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司法,司法权力与行政、政治权力混合在一起。这样,官员们很可能把司法变成政治的工具,或者由于缺乏理性的节制,而相当随意,这就很容易使社会丧失理性、和平地渐进变革的可能性。西方宪政国家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实现司法与国家的剥离,法院虽然说是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跟政府另外两个部分,行政和立法,以及政治,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也相对严格地分离开来。

  尤其是在英国,司法部门不仅执行法律,也通过判例的方式制定法律规则,这样,制订社会基本规则的过程不再受政治、权力、民意的支配和干扰,由法官基于理性对人的正义观的探究,发现法一套由正当行为规则构成的法律体系。正是在这套法律体系中,自由市场发展起来了。

  据此可以说,所谓货币事务的宪政化,首先就要实现货币当局的独立。中国的经济其实一直处于剧烈波动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不得不按照非经济的因素来决定货币政策。要避免通货膨胀及必然到来的经济衰退,就要从根本上保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让中央银行只根据经济活动本身内在的逻辑来制订货币政策。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保证独立的中央银行的决策是公正的、合理的?解决办法是,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英美法官在其法官裁决意见书中,要写上每个人的名字,说明自己的立场及理由。中央银行作出任何一个货币政策,也必须附一个理由书,说明你是依据什么来作出这个决策的,而且,必须把每一个人的意见和理由都写出来。这样,每个人才能负起自己的责任来。

  这样一个改革,肯定能够减少经济的波动,尽管中央银行本身仍然会犯错误,但至少不会因为经济因素之外的压力而犯错误。而我们不应当在灾难之后才想到改革。

  (摄影:雷瑞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