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消除平安建设盲区死角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8日15:27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从昨天开始,46名在陕全国人大代表分四个小组,在我市开始为期三天的专题调研,调研的主题分别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渭河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昨天上午,代表们就这四个问题分别听取了我市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 平安建设消除“盲区”和“死角” 在家里安警铃,在大街上装视频监控探头,在社区建治安巡防队,在学校设警务特派室。记者从市综治办主任陈广善的汇报中获悉,我市从家庭、社区、街道等层层入手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消除平安建设的“盲区”和“死角”。 家庭:我市的农村警铃入户已经全面完成,全市应安装警铃的1818个村,46.7万户全部安装了警铃。 街道:全市投入3000多名警力,组成了200多支专职巡守队,配备64辆GPS卫星定位系统警车和100余辆有统一标识的巡逻车,形成快速处警的三级巡逻体系工作机制。全市主要大街已有103条安装技防设施,完成率为64%,2万多个视频监控探头有效提升了科技防控水平。 社区:我市将群众性专职治安巡逻防范队伍建设与再就业工程捆绑推进,投入3700余万元在10个区(县)和两个开发区组建起财政经费保障的群众性专职治安巡防队,有效缓解了基层警力不足的矛盾,成为群防群治的主力军。 校园:从去年4月开始,在全市中、小学校推行建立校园警务特派室制度,形成警务特派员、驻地公安派出所、学校内保组织三位一体的管、教、防工作体制。目前,全市329所中学和71所小学建立了校园警务特派室,完成率分别为85%和36%。 一系列措施的采取也收到了实效。据悉,今年1~6月,全市刑事案件立案率较上年同期下降11.29%,而破案率则较上年同期上升了6.2%。 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 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去年我市首先抓了100个示范村建设,今年又启动了200个重点村建设。记者从市新农办主任李宁君的汇报中获悉,这些示范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农民平均水平要高499元。 据悉,我市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06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70.73亿元,比上年增长7.2%。实现农民人均收入3809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719元,比上年增长4.5%。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40.0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32平方米。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34元,同比增长14.1%,增加了2.1个百分点。 而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重点村,经济增长的幅度更大些。据介绍,去年全市100个示范村实现农村经济收入28.93亿元,比2005年增长24%。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07.57元,比上年增长11.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99元,比全市增幅高1.1个百分点。其中,未央区和平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1亿元,临潼区芷阳村村集体收入达到3200万元,未央区团结村设施农业比重达78.9%,均位居100个示范村前列。 渭河治污环保局长呼吁注入生态水 “即使我市所有生活和工业废水都实现达标排放,也无法使渭河在西安段实现达标。”市环保局局长罗亚民呼吁尽快实施引汉济渭工程,为渭河注入生态水。 据介绍,2006年我市进行例行监测的10条主要河流和24个监测断面,与上年比较有8条河流水质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条河流基本持平,1条河流水质污染有所加重;监测断面有9个为IV类,2个为V类,13个为劣V类;饮用水源地的4个监测点位均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9.53%。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我市地表水环境状况总体有所好转,大多数河流有所改善,但个别河流污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过境渭河水质污染加重较为明显。 罗亚民说,虽然10条主要河流、24个断面水质大部分有所好转,但从根本上还未达到功能区类别标准,由于渭河的生态水量过小,即使我市的所有生活和工业废水都实现达标排放,也无法使渭河在西安段实现达标,因为上游来水水质就超标,要解决渭河水污染问题,必须实施跨流域调水,增加渭河陕西境内的生态水量,才是解决渭河水污染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他希望代表们能呼吁尽快实施引汉(水)济渭工程。 “如果每年有几亿立方米的生态水注入渭河,再加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加大企业排污治理力度,就可以从根本上有效改善渭河水质。”罗亚民说。 非公经济全市城乡居民总收入45%的来源 记者从市经委主任陈俐民的汇报中获悉,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市经济社会的贡献不断增大,其中对区县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5%以上。 据悉,截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个体经营户21.3万户,注册资金43.58亿元;私营企业数达4.89万户,注册资金773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215户,投资总额95.48亿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128.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0.8%。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45.25亿元,同比增长19.8%,占GDP比重为44.5%。 2006年全市GDP增长13.5%,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增长贡献近7个百分点;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就业中,85%的岗位来自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金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0%左右,城乡居民总收入45%以上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对区县经济贡献率达到75%以上。银桥乳业、汉港化工、金花集团、丰源缝制、宏远建筑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已成为全市标志性企业。记者李茗实习生韩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