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文章:科学发展从统筹兼顾破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9日11:08 新华网

  编者按: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力推进改革发展,尤其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公共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产业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综合配套改革让农民变市民 ──统筹城乡发展力破“三农”难题

  7月的江苏正逢汛期,半月谈记者行走在盱眙县的沿淮乡村,却没有满脚泥泞的困苦。从县城到乡镇和村组,4米左右宽的水泥路把城、乡、村紧密地连接起来,不仅方便了农民的出行,也为淮河防汛提供了方便。

  这是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江苏省农林厅厅长刘立仁说,从2003年起,江苏省实施了惠及千家万户的农村五件实事:农村公路建设、农村改水、草危房改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整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从2006年起,江苏省又推进农村新一轮五件实事工程: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农村教育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

  缩小城乡差距是新农村建设的“硬目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统筹城乡的重要抓手。江苏的新农村建设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调查结果显示,48.3%的被调查者对居住地的新农村建设表示满意,30.5%表示基本满意。

  统筹城乡的实质在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是“面子”,产业化是“里子”。在农村发展优势产业,走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的路子,是内蒙古自治区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新探索。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地处河套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全市以工业化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引进和培育羊绒、蜜瓜、番茄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市60%的农畜产品得到加工转化,65%以上的耕地成为企业“第一车间”,88%的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保持15%左右的增长,2006年达到4719元。

  作为今年新设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正在探索全面推进城乡统筹。这个市已实施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将全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取消户籍这一身份标签让“乡下人”有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名分,而更多的平等还将体现在全体居民平等地获取发展机会,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通过实施“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等战略,成都市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变得和市民一样。按照规划,10年之后成都将有150万农民变市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城市化率达到70%。

  社保分量加重,教育负担减轻,就业服务不断创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力破效率与公平悖论

  “是政府为我们特困群众解了困!”拿着刚刚领取的低保金,福建省福安市上白石镇姜家山村村民林丽姿不住地念叨。2004年1月,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对全省范围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而据民政部的最新消息,全国31个省份已经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2068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零的突破已成为各地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安徽省劳动保障厅最近展开消除“零就业”家庭攻坚行动,确保在10月底前全省基本消除城镇现有“零就业”家庭。据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人士介绍,今年以来,重庆市已逐步建立起“零就业”家庭长效援助机制,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确保到今年年底,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23个区县及万州区、黔江区现有城镇“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就业。

  各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农村贫困家庭受益良多。半月谈记者从云南省教育厅获悉,今年云南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的投入在去年900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了3亿元,加上州市一级财政配套2亿多元,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6.2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

  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相比,社会事业曾经是发展大局中的一条“短腿”,如今这一领域的发展正在全面提速。半月谈记者从辽宁省财政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省投入社保、就业、农民补贴、棚户区改造、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的支出达209.4亿元,占全省总支出的34%;仅在支持社保和就业方面,全省就投入资金143亿元,同比增长51.6%,确保了养老金、失业救济金、低保金和抚恤金按时足额发放,也为公益性岗位就业提供岗位工资补贴和

社会保险补贴,为大龄就业人员提供
养老保险
补贴和
医疗保险
补贴。

  在首都北京,今年前5个月用于教育、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共计244.7亿元,占到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一半。社会发展领域共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21.6亿元,同比增长76.4%。广大市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先污染后治理是下策,边排放边治理是中策,变排放物为原材料的循环经济才是上策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力破经济与环保两难困局

  今年上半年,山西省太原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累计达133天,比去年同期增加7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由去年的3.27下降为2.98。这与山西省关停取缔重污染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以焦炭行业为例,自2003年至今,全省已累计淘汰焦炭落后产能5000余万吨,两年内这个省还将取缔淘汰2000万吨以上焦炭落后产能,其中今年计划淘汰取缔859万吨。随着环境形势日趋紧张,一些地方不得不采取关停部分严重污染企业这一非常之举,来遏制污染恶化的态势。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河北严把环境准入关,实施“八个不批”制度。对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生态环境敏感区等区域影响生态和污染环境等八类项目一票否决。提高环境保护门槛,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必由之路。

  生产和排放密不可分,两全之策是在形成污染之前加以治理。最近,陕西省6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同时开工建设,加快渭河污染的治理。被誉为三秦“母亲河”的渭河近些年水质日益恶化,几乎成为一条“黑河”。自去年以来,对渭河污染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除关停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外,陕西省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投资不低于1.5亿元,改建、扩建、新建一批污水、垃圾处理厂。

  一些化工企业和造纸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开始从单纯环保效益向经济效益转移。“中国银都”湖南省永兴县生产的白银占全国总产量的27.3%,但很多人想不到,这里并没有银矿,它所生产的白银几乎全部来自工业“三废”──废渣、废料、废液。“这些废物别人买了也赚不了钱,但永兴人可以。靠的一是技术,二是循环利用。”永兴县的行业龙头企业鑫达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生文对半月谈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秘诀”:把线路板“变”成黄金,把火炉渣“变”成铋,把冰铜渣“变”成铜。就是鑫达公司的冶炼炉排出的烟尘,也不让它白白浪费,因为烟尘中仍含有不少可供提炼的金属物质。现在,在鑫达公司的白银冶炼厂中,没有废气排在空中,没有废水流入江河,公司2006年创造了11亿元的产值和3600多万元的税收。

  (本文采写:孙彬、姜涛、张云龙、丛峰、冯雷、苏杰、马姝瑞、杨跃萍、程正军、宗焕平、晏国政、陈忠华、丁静、杨守勇、陈玉明编辑:贺大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