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理财创富之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9日17:25 南方人物周刊
理财创富 通胀之症起 全民理财兴 去年,人们还只是觉得,不搞点投资,好像就错过了什么。今年5月以前,还有许多人痛苦地犹豫,股市已经涨到顶峰了吧,现在入市太危险吧。现在,刚刚,央行年内第4次加息,股市全当耳旁风,照旧冲过5000点。 投资的逻辑基础已经不再是增值诱惑,而是保值强迫。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5.6%,其中食品价格攀升速度惊人,一直避讳谈及的通货膨胀已经摆上餐桌。手里的钱,正在变得不值钱。 不能看着自己的存款贬值。但是股市看起来高飘得有点迷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以抉择;基金与之高度相关、风险似乎也不小,而且品种繁多,乱花迷眼,不知如何下手;还有艺术品投资,据说利润高得惊人,但那似乎更需要专业知识,仿佛是圈子内的游戏;又有黄金、期货、外汇,总不像从前的定期存款那样一目了然,比风险更可怕的是,不知道风险有多大;那么,还是投资房地产?但是贷款利率在涨、国家政策在压、交易成本增加、二手房流通性变差 …… 投资有风险。但是非投资不可。 都说已经进入了全民理财的时代,但并不是把钱从银行取出来,就叫理财。据统计,85%以上的投资人所从事的行业与金融业无关,这些人将理财类书籍推上了畅销的榜首。但是,你刚看过巴菲特传记,转眼就有人告诉你中国的股市与美国不同;你刚学完基本的金融知识,回头就听说艺术品市场短期内稳赚不赔……总是觉得自己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总是难以下一个判断。钱啊,对职业炒家来说它就像是游戏积分,就是个符号;对处于理财焦虑中的“全民”来说,这钱啊,它是血是肉,分分角角都切肤有感。利益攸关会将理性推向极限,这是社会的预期;在个人故事里体会,关心则乱,多么煎熬啊,怎样才能有一个判断? 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有太多人讲过了;基本的金融知识,有太多书籍在传授了;剩下的又是一些故事。一年半以前,我们讲过10个普通人的理财生涯;现在,故事的主人公看起来不那么“普通”:有段永平、刘益谦这样的业内名人、投资高手,也有姜凯、但斌这样的基金经理,他们以代人理财为职业;但是仍然还有任小旭和吴丽萍,他们只是中产阶层中普通的一员,但是他们有成功的投资经验,听起来像是传奇。 这些故事里有些东西离我们很远,那些绚烂的背景、辉煌的成绩,那些听起来有点神秘的专业词汇,那些带点优越感的行家态度——在这些讲述中,偶尔透露出行业操作的流程和秘密,逼近着描摹出投资领域的氛围和趋势。故事里还有些东西离我们很近,一点家长里短、一点犹豫彷徨——行家本来也是普通人,理财并不是一个学不会的难题。 理财焦虑带来了一场“洗脑”运动。人们都已经看到了这个运动焦躁不安的开始,现在还在交学费。挫败的痛苦和收获的喜悦,被反复激荡的情绪正在锻炼成为一种更为坚韧的理财经验、更为成熟的理财理性——这是我们盼望的结局。我们的故事主人公,都有一份从容成熟和坚定,这是度过情绪难关的奖赏。在每一个故事后面,我们都附了点评,我们总希望,在情节的背后寻到逻辑,在情绪的背后找到理性,在个案的背后找到群体。或许对清醒的一点坚持,能够让人快点走出烈火焚心的煎熬。 几个投资故事,过分解读其细致婉转,也难以呈现一个通胀社会的复杂宏观。几份现场评说,再怎样神机妙算也测不准经济风云,短期说不准,稍长期似乎有把握,再长期又有更多不确定因素……房市剽悍、股市奇幻、世事迷离,谁知道哪里是蜜奶丰饶的福地,哪里是必须勒马的悬崖?放下微言大义的野心,放下把握脉搏的自负,这几个故事,这几句点评,暂且聚焦此时此刻,这让人焦灼万分的此时此刻。 (本专题由本刊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联合推出。个案故事的点评也由浦发银行完成。) 基金经理: 投资高手: 典藏炒家: 投资群像: 黄金炒家: 中产理财: 结语: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