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史VS专题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0日02:36 新京报

  观点 断代史VS专题史

  由中外分开的断代史,转变为中外混编的专题史,历史新教材完成了从纵向向横向的“变身”。此举也引发了是否会令学生们产生时空错乱感的疑问。而在初中一直学习通史的高一新生,是否有足够扎实的能力分专题学习、领会人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历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再次迈进历史时空,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学会在一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历史中,观察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进程,观察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互动。

  ———这是编者写在新《历史》课程前的一段话,也阐述了新教材变身“专题史”的理由。

  高中课改之后,历史教材的内容编排由中外分开的断代史变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9个模块,类似于中外混编的专题史。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通过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了解人类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专题史是否会产生时空错乱之感,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曹大为表示,专题史仍旧有准确的时空定位。在岳麓版历史教材的编写上,各个单元之间,仍旧遵循历史的时序性。不同的是,过去是中外分开的断代史,而现在则要求中外关联,同一历史时期,中国的事、外国的事都要讲,只是分成不同单元讲。

  此外,岳麓版历史教材在三本必修册后特别编写了“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以公元前8000年至进入21世纪的时间为纵轴,以政治、经济、文化为横轴,中外对比分列,向学生提供一个历史在各层面之间以及中国与外国横向互动中纵向发展的脉络。

  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北京二中李建红老师最担心的是,初中生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分专题学习。“因为历史不是中考科目,初中生的理解水平也有限,很难说他们的通史知识有多扎实。”李老师说,为了弥补这方面问题,老师可能会在讲授新教材的时候为学生补充大量的背景知识,以作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备课 不能少讲而要会讲

  授课教师李建红(北京二中历史教师)即将开学,李建红老师已经开始为新学期、新教材着手准备。她认为,此次高中课改要求老师在教学上最大的变化就是要时刻“心里有学生”,课堂上继续维持老师一言堂的局面势必要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上课就应该讲得越少越好。

  李老师说,新学期的授课过程中,她首要的任务是调动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课堂的思考中,而不是把自己作为权威给学生单纯地灌输知识。

  比如讲汉朝的集权措施,如果就告诉学生汉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学生就只能硬背,但可能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时要进行中央集权,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但我们在新课程设计时就可以找到贾谊、晁错当时上书朝廷的史料,让学生先解读史料,自己体会史料中所描述的诸侯国的势力已经如何威胁到了中央政权,之后再通过史料解读当时晁错上书的主张,进而让学生知道当时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必要性。

  “有一种说法,新课改后,老师上课只讲1/3,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这显然是走入了一个误区,误解了新课改。”李老师说,新课改后,老师应在学生学习中充当一个重要的引导者,而不是填鸭饲养员。但作为引导者,并不表示老师上课就应该讲得越少越好,而是要老师转变意识,知道该怎么讲,该讲什么。

  课堂提问

  Q:高中生要破解李约瑟难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北师大历史系教授曹大为: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一疑问后来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中,第三单元第17课就要求学生“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是否把李约瑟难题纳入中学课本,曾经有不同意见。认为这个问题,学术界都争论不清,拿到中学课本里是不是合适。

  我认为,这个鼓励学生探究的问题恰恰体现了高中课改的理念。学生探讨得是否全面另说,但对于中国历史上这么大的事情,有没有反应,作不作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借口是难题就不思考了,那学历史还有什么意义呢?

  Q:学术化语言会影响学生理解吗?

  北京二中历史教师李建红:新高中历史教材中,类似岳麓版、人民版的教材的编者大多为大学教授,或者是业内的学术专家,因此教材中免不了会出现学术化倾向,一些语言也比较成人化。有观点认为,学术化倾向在高中教材中不可取,而一些表述的成人化,则可能影响高中生的理解。比如高一第一课就出现了“内服”、“外服”这些高中生、甚至是成人都没接触过的新词,或许一下就把学生搞糊涂了。

  我认为,新教材的编者很多在古代史、世界史等方面都是领军人物,教材中出现专业化、学术化倾向并不奇怪。教学可以因学校、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异。高中生可以适当接受一些相对专业化的概念,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也并非坏事。

  另外,对于一些新词,其实不必有什么恐慌,更多情况下只是教师或学生适应了某种表达方式,而现在表达方式变了,自然也要有个适应过程。

  A16-A20版

  统筹:王佳琳 何芳 李程

  采写:本报记者 王佳琳 杜丁 王荟

  摄影:本报记者 张涛 王申

  制图:丁华勇 林军明

[上一页] [1] [2] [3] [4]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