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品安全事件被密集地提及原因解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1日09:25 南方都市报

  “中国制造”的美国遭遇

  与中国货有关的产品安全事件今年来被密集地提及,有学者认为“很难相信背后没有任何政治原因”

  风波·中国制造之广东调查

  “当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如洪水猛兽般吞噬越来越多人的信心时,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是‘安全’?……

  如果两国在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没有相同的技术标准,其结果就是谁也弄不清楚这些进口禁令是真的与安全问题有关还是政治在作祟”

  ——全球最大肉制品公司美国泰森食品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James M·Rice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

  2007年5月3日,纽约史泰登岛,华裔居民李默在纽约时报上看见了含有毒添加物的宠物食品原料造成宠物肾衰竭死亡,而中国方面已经拘捕有关公司负责人的报道。他剪下那篇报道,贴到冰箱门上——他有一只漂亮的波斯猫,叫蒙娜丽莎。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之后的数个月中,关于中国产品和食品安全的报道愈演愈烈,涉及的产品从宠物食品、牙膏到玩具,占据了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和新闻时段,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执业牙医王医生的骄傲

  在美20年,看着中国货从售者寥寥到逐渐覆盖日常消费品市场。他认为中国产品被批评是好事

  沸沸扬扬的中国产品质量事件,并没有让19年前来自上海的李默有任何担心。他照旧在结束工作之后,经过纽约市的地标建筑物——原格林威治储蓄银行大楼,2001年,这座具有77年历史的大楼已经被中国电器商海尔买下,变成了海尔的办公大楼,《纽约时报》报道了这个标志性事件。李默坚持认为海尔一定会成为电冰箱和空调的霸主,正如日本公司在20年里统治了这里的电视、音响和轿车市场一样。这个夏天他留意到海尔的空调便宜而安静,最便宜的一款只要89美元,约合人民币700多元。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管美国人如何指责,他们早已经不能离开中国制造——遍地都是“九九店”(大部分货物标价99美分的生活杂货店),就连曼哈顿中城都有几家,这些商店是美国中下阶层的民众解决生活所需的重要地点,其中绝大多数货物来自中国。

  当住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湾区城市Fremont的执业牙医王医生照例给病人送上一支牙膏作礼物的时候,那位白皮肤的客人犹豫了一下:“请问这是在中国生产的吗?”王医生才发觉,“中国制造危机”也影响到了自己。

  读牙医博士之前,王曾经在食品公司的研发实验室做研究员。“美国的食品法规非常繁多而细致,因此即便只是在实验阶段,如果其中一种原料不合格,我们会对用到的所有原料弃之不用,以避免风险。”“要知道,美国人对食物安全比中国人敏感得多。而且,人家并不是对中国食品严厉而对其他食品不严格。”他提到去年年底美国发生过连锁餐厅TACCO BELL的蔬菜携带大肠杆菌的事件,同样引起全社会关注。

  王医生到美国21年了,在他刚到不久,1990年左右,正值日本车开始占领美国市场。当初,轻便便宜的日本车以载重和爬坡能力差而闻名,被称为“rice burner”,意思是烧稻米才能驱动的车。相比起那个时代,他认为现在对中国产品的批评反而更少歧视色彩。

  日本车从被讥笑而走向市场主流,因此王认为中国产品被批评是好事。在美20年,他看着沃尔玛取代KMART,成为零售业霸主,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货从售者寥寥,逐渐覆盖日常消费品市场。“我是很骄傲的。人家对你提出新标准,就满足他,我们才能越做越好。”

  喧嚣中的“中国恐慌”

  “在中国食品恐慌中有种族主义的气味。”“‘安全标准’并非只是关于安全那么简单,它可以为保护主义开启一扇后门”

  密歇根大学博士候选人张很难相信一系列中国产品的质量危机背后没有任何政治原因:“中国产品不是今天才开始在美国的,为什么今年才闹起来?”

  传媒传递给美国人的中国刻板形象让张很不悦:“连我们学校讲授全球化和劳动课程的学者,都会一说起血汗工厂就是中国——似乎完全不反思传媒再现的是不是真实的全部。”在给密歇根大学学生上类似课程的PPT中,她提到美国劳工部的数据——“美国的制衣工厂50%以上是血汗工厂,可他们为什么只对渲染中国的血汗工厂有兴趣?”

  确实,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记录显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出口国,中国的产品(其中广东出口额占68%)早在2004年就占美国召回儿童用品的45.7%(美国本土生产的也占22.9%);几乎每星期都有一款中国生产的儿童用品被美国召回。美国市场上的玩具大都从中国进口,美国玩具行业的大部分工序也已经转移到了中国。这并非新鲜事,大多数被召回的产品也尚无伤害记录。

  但只有在今年上半年,美国媒体才密集地跟进任何一件中国产品相关的事件。一时间,关于中国市场企业伦理缺乏丧失、监管机制缺席的报道随处可见。更多的报道提及中国国内消费者权益状况,很多在国内人尽皆知的食品和药品质量安全事件被密集地再次提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媒体担心中国的危险食品供应链“污染”全球市场。

  当然,媒体并没有停止寻找美国国内的原因。《华尔街日报》的深度调查指出,中国被召回的儿童饰品中的超量铅成分,有一部分正是来自西方国家倾倒到中国的废弃电脑和其它电子产品。

  然而,恐慌在蔓延。美国宠物食品协会指出,许多宠物主已告诉宠物食品公司,不会再买任何含中国原料的宠物食品了。在FDA6月宣布中国进口的一些海产品含有违禁物质后,纽约的Fairway 超市声明自己没有任何海产品来自中国。而美国最受欢迎的育儿杂志《养育》甚至详细地列出对策,教父母们如何从不同年龄的孩子那里拿走有含铅的玩具而不引起孩子的创伤,并对孩子可能已经受到的健康影响作进一步处理。

  华裔流行文化评论者JEFFYANG不得不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评论抗议:“在中国食品恐慌中有种族主义的气味。”

  面对经济奇迹和监管危机并存的中国,媒体似乎表达了某些群体犹疑不定和焦虑。商业周刊网站干脆对于中国经历的“成长的烦恼”进行讨论:“腐败、环境问题、产品安全会危及中国经济奇迹吗?”“总的说来,中国能很快地做上‘大买卖’并不意味着它能令产业规范化,令它们安全、环保、重质量、诚信。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膨胀,给经济奇迹灌下一剂冰冷难吃的药——中国有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一个健康的贸易盈余……确实,腐败、污染及恶劣的工作环境是经济奇迹上面的一片乌云。但是让我们面对事实:美国也和同样的问题斗争了几十年,它们并没有引致任何全面的经济灾难。”

  这些似乎都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一个劲敌,还是伙伴?曾经出书教美国人如何到中国大陆赚钱的作者Jeremy Haft则在《华尔街日报》上动员美国人从这些质量事件中重新思考美国的长处:“蜂拥而至的产品召回事件不仅表明中国并不是让我们心生畏惧的制造强国,也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的优势……中国的崛起不会令美国陨落。美国企业应该拿中国的发展为我所用,同时发挥自身优势……”

  6月28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发布警告从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自动扣留检验来自中国的4种水产品,广东湛江的对虾遂大受影响,出口量大减。7月13日,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宣布,包括美国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 Inc。)在内的7家美国公司的肉类因污染而暂停进口。这家全球最大肉制品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James M·Rice在8月下旬《华尔街日报》上撰文说:“当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如洪水猛兽般吞噬越来越多人的信心时,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是‘安全’?这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问题,衡量安全性的标准往往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和诸多理由而千差万别。与此同时,‘安全标准’也并非只是关于安全那么简单,它可以为保护主义开启一扇后门……虽然进口中国商品的确存在一些安全卫生问题,但通过对标准内容进行技术性讨论而不是政治争斗来解决此类问题会好得多。最理想的办法就是两国在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采用相同的技术标准……不这样的话,其结果就是谁也弄不清楚这些进口禁令是真的与安全问题有关还是政治在作祟。”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