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不稳将追究地方政府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01:19 中国经济周刊

  房子涨价追究责任

  ——地方政府“三负责”

  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对各级政府在住房上提出的“三负责”的“责任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媒体报道称,这次会议要求,“省级政府对辖区内住房保障、住房供应和房价稳定工作负总责,市县政府是责任主体”。把“房价稳定”和住房供应及住房保障一起,作为对作为“责任主体”的地方政府进行住房行政考核的三大内容,表明中央高层对地方政府在抑制房价上的“无能为力”,已经感到难以容忍。

  实际上,在房价调控上的“微妙变化”和“房价稳定”上责任状的推出,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背景。这就是今年以来,尽管各级政府在房地产市场和房价上的“调控”“声声不断”,但各地、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房价还是一路飞涨。不仅有的地方商品住房的价格出现一年翻番的“奇特景象”,而且房价暴涨的势头已经呈现全国遍地开花之势;不仅在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房价的涨势一波紧接一波,而且在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商品房价也出现前所未有的涨幅。有的

开发商甚至公开口吐狂言:每调控一次,房价就涨一次。面对如此“宣战”,政府不能不再“应战”:在房价问题上有实实在在的行政作为,维护人民的最大利益。

  【(配文)“房改新政”三人谈】

  谨防“保障房”重陷“执行乏力”泥淖

  江西赣州市房地产管理局 赖德华

  早在10年前,《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又称“23号文件”)就确定了清晰的住房供应体系,即最低收入家庭租赁廉租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房。

  10年过去了,据建设部、民政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城镇低保家庭中约有400万户住房困难,截止去年底解决了26.8万户,仅占6.7%。目前全国仍有人均建筑面积10㎡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近1000万户,占城镇家庭总数户的5.5%。到去年底全国还有145个城市没有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经济适用房占房地产开发量的比例从高峰期的15%、20%衰降到近年的不足5%。

  在反思我国房地产市场问题时,主流观点均认为1998年国务院23号文件关于住房供应体系的设计是科学的,但因为执行不到位,导致房地产市场中住房保障这条腿明显萎缩,出现“跛脚”病症,故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好政策执行难

  既然住房供应体系在制度设计上是正确的,为什么会在执行环节各行其是,最终导致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呢?究其原因,不是国务院1998年23号文件的规格不高,而是行政管理中说归说、做归做,言行两张皮的积习所致。

  执行的没有什么好处,不执行的也没有什么责任。不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城市,可以腾出资金做其它政绩工程,为一些官员的升迁添砖加瓦。

  近两年的“国八条”和“国六条”,两个文件对房市宏观调控提出的14条措施,针对性都很强。特别是2006年的国六条,当时舆论界和业内人士都称之为“精确打击”,但实施效果依旧不太明显。这除了从政策执行到效果显现有一个“时滞”过程之外,执行乏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发文到现在已经一年又三个月,但不要说达到“两个70%”的标准,就全国而言,就是缩小到“两个7%”是否达到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8月13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24号文)正式发布。8月24日-25日,又紧锣密鼓召开了全国住房工作会议,将住房保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重视。应该说,中国住房保障的大戏已经拉开序幕,住房供应中的“跛脚”症状有望逐渐得到改善。

  但是,在满腔热情去将政策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应该吸取之前的教训,千万不要也不应该再掉到“说归说、做归做”执行乏力的同一陷阱里。

  首先,要用好住房保障政绩考核成果,将之链接到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评价体系之中,发挥好用人导向的作用。对在构建公共住房保障体系中做出成绩者,给以大力褒奖并提拔重用,反之则应问责。如果没有这一点,“说归说、做归做”的老毛病就会复发。

  其次,要加强对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公共住房制度知识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人人享有适当住房”,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责任。民以食为天,家以居为先,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和谐。

  第三,城市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在彻底转变观念的前提下,应在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落实保障资金、用地供给等方面逐条逐项落到实处。

  第四,加强检查监督,建立问责制。地方政府每年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报告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发展情况,是一个很好的监督形式。除此之外,还有日常和年度工作检查考评,舆论监督等。对完不成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任务的,应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五,要深化对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尽可能少走或不走弯路。如保障的方式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实物配租为主。因为廉租房的适用对象一般是住房和经济均困难的“双困”家庭,如果发放租赁补贴,很容易被挪作他用,并不一定能起到解决住房的作用。再比如,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分配,虽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适用房这种保障性住房的重大作用,它和廉租房互为补充,不能偏废。廉租房需用财政全额投资,而且丝毫不能回收,因此其覆盖面十分有限。而经济适用房在政府政策的优惠下,政府财政并不直接垫钱和投资,政府无直接的经济负担,覆盖面可以宽一些。今年7月12日,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面对记者就北京房价问题的提问,坦言自己也买不起房。连正部级干部都买不起商品房的今天,经济适用房更应该大发展、宽覆盖,以济民生住房之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