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然而止的艾滋孤儿救助:志愿者被诬为骗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4日14:33 周末

  本报记者 周益 本报实习记者 王建明

  【周末报报道】有人问现在防艾工作的当务之急是什么?我说,关键是孤儿,中心是孤儿,第一位的是孤儿问题,其它问题次之!否则,可能导致民族的灾难!——高耀洁

  李丹在前往河南某艾滋病高发村之前,曾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首先扑面而来的竟然是漫天谣言。谣言的版本有很多,目的只有一个:让当地人相信李丹和他的团队是“骗子”。

  2003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物理专业研究生李丹和他的伙伴们成立了一个以救助艾滋孤儿为宗旨的“东珍”文化传播中心。他们把活动的主要地点定在了河南省,他们的设想是,为不被普通学校接受的艾滋孤儿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猜疑、愚昧、封闭……在完成这个梦想的征途中,李丹和伙伴们不得不翻越一座又一座“人性的荒凉山岭”。

  穿蓝色制服的“骗子”们

  “当时最过分的一个谣言就是,说我们去骗村民接受抽血,然后把他们的血样本卖到国外去赚大钱。于是,许多村民都有意地躲避我们。”李丹回忆说。

  何建章是黑龙江大学的学生,为了帮助艾滋孤儿,主动申请休学一年。他向记者表示,刚到村子里面的时候,很多村民都对他很戒备。“村民对我们很客气,但无论问什么,他们都说‘不知道’,也不欢迎我们到家里去。”

  在不信任的情绪影响下,志愿者在当地甚至屡屡遇到暴力事件。李丹说:“我2003年刚去河南的时候,曾经受到一些身份不明的人的阻挠,甚至在一个村子外面被一群大汉追打过。”

  碰了几次壁之后,李丹和伙伴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每次进村都统一穿着印有“爱心助人,公义务实”的蓝色制服。

  “从心理上说,很多村民都渴望得到外界的帮助,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面临绝境。”刚从长沙民政学院毕业的朱昭武告诉记者,“穿统一的制服,是为了让村民们感觉到我们是一个正规的组织,从而相信我们的能力。”

  在志愿者耐心的讲解下,一些眼看他们连挨打都不怕的村民渐渐转变了态度。

  在最初接纳志愿者们的村民的帮助下,李丹在村里找到了一个被闲置的房子,并把它修整一新,当作“东珍”的活动室。这个活动室里放满了玩具和书籍,朱昭武告诉记者:“村里的小孩看到有好玩的,很感兴趣,随之也把附近村的小孩们带了过来。活动室还有很多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会组织孩子在里面看书、上课、做游戏。许多家长看到其他的孩子都来了,也就放心让自己的孩子也过来(接受教育)了。”为让村民相信志愿者们不是为了骗钱,他们制定了相对丰厚的救助办法。李丹说:“我们对那些来活动室玩的孩子进行调查核实,只要属于艾滋孤儿,或者父母亲中有

艾滋病人的,我们都会给孩子的家庭按一个小孩每月100块钱的份额发放救助款。”

  渐渐地,村里的大部分艾滋孤儿都进活动室玩了,而村里的大人也接纳了这群年轻人。

  “至少能吃饱穿暖”

  年轻的志愿者们努力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同时,他们还不得不面对当地落后的物质条件。

  在采访中,很多志愿者都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初到当地的感受。

  朱昭武进入某艾滋病村之后,发现很多艾滋病人的家基本上是家徒四壁,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进门,看到的就是一张床,上面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能卖掉的都卖掉了,当地人基本上没有看见过电视,有的家庭连收音机也没有。”

  朱昭武还发现,这里的农户跟他熟悉的北方农户不一样,院子都没有围墙。他后来才知道,砌院墙的砖都被拆了拿去卖钱了,连砌灶头的砖都未能幸免,很多艾滋病人是用几块砖头支起一个简易灶,生火做饭。“有些病人干脆连家门板都不要了,只要是能换钱的东西,统统被卖掉。”朱昭武说。

  志愿者们的生活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

  “之前我想,条件再怎么差,学校应该也有个学校的样子,有教室,有操场,有办公桌吧。”何建章这样回忆自己当时的期望。结果,出现在这个小伙子面前的“东珍”学校只是一栋很不起眼的两层小楼,一楼是教室,二楼是睡觉的地方。

  “第一天晚上,根本睡不着。”何建章告诉记者。在不到90平方米的二楼房间里,挤着20多个艾滋孤儿和7名志愿者,没有一张床。在河南的一年间,何建章都是和大家一起将被褥铺在水泥地板上睡觉的。

  这个东北小伙子到了河南后,对于当地的环境并不是很适应。“由于当地空气干燥,我有一段时间经常流鼻血。另外,刚去的时候头老是疼,晕晕的。”

  让志愿者们惟一感到欣慰的是,由于有援助机构的资金支持,“所有人都至少能保证吃饱穿暖”。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