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免费师范生:把未来预支给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7日10:22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解读免费师范生:把未来预支给教育
2007年9月8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471名免费师范生陆续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报名。张魁/图

  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9月,免费师范生重新走进大学校园

  免费师范生在7年后重返北京师范大学校园。

  他们不用排队缴费,他们住的是免费宿舍,他们免费领取价值300元的整套床上用品,他们每月可领到400元的生活补助(非师范新生60元/月)。但是,获得这一切的前提是,他们必须在一份《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协议规定,免费师范生,承诺学成后将返乡从教,“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十年”。

  字一签下,意味着这批471名特殊的大学生一进入校园,毕业后十年或者以后更长时间里的人生轨迹已经基本确定。

  这群命运被提前规划的孩子们,他们如何在四年的大学生涯放飞梦想,又如何在急剧转型的社会中把握自己的茫茫前程?

  穷怕了

  填报志愿前一天晚上,20岁的曾永刚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

  曾永刚来自云南省红河泸西县,他的高考成绩是644分,全县文科第二名。“老师说这个成绩上北师大肯定没有问题”。

  另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是,由于师范、军事等院校是提前批录取,一旦成绩达到北师大录取

分数线,他填报的“本科一”学校愿望将全部落空,包括向往已久的中国人民大学。

  这个农民家庭在兴奋中陷入了困难的抉择。当石匠的父亲希望他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和老师也建议,免费师范生对于贫困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他在“提前批”里填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专业。

  曾永刚住在北师大西西楼203宿舍。这里住了7个历史学院免费师范生,其中5个来自农村。农村新生中有4人表示,免费是选择师范的首要因素。和曾永刚一样,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县里的前几名甚至是当地的“

状元”。

  在今年北师大首批471个免费师范生中,除了十来个新生来自广东和上海外,其余全部来自西部地区。

  来自宁夏西吉的回族学生马谏君,有三个正在上学的妹妹——一个小学,一个初中,一个高中。在他的印象中,家乡“有一年不干旱”,现在因为退耕还林,家里连地都没了,全家就靠每个月五百多元的房租生活。

  而曾永刚凭着学校减免和社会赞助完成学业已属不易,他和哥哥一度连两三块钱的班费都交不起。最后抉择的时刻,他想到的是每天起早贪黑干活的父亲,“早上六点出门,晚上七八点回家,只为赚35块钱。”

  “真的是穷怕了。”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自己从小学起,就渴望将来学习经济学。“学经济可以创造财富。”

  选择师范,“这基本上是与我的梦想背道而驰”。从现在起,他必须把自己的理想深深埋藏。

  他也曾想过申请助学贷款,但是父母有点“思想陈旧”:“贷款欠钱,好像有罪似的。”况且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万一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会“连累整个家庭”,还是读师范“安全点”。

  暑假里,曾永刚还跟着亲戚到建筑工地里,帮忙拎泥灰,十几天赚了四百三十多块钱。东拼西凑,他总算挤上去北京的火车,坐了五十多个小时硬座到了学校。

  家乡和总理

  从北京西站下车,生物系藏族学生桑木旦有点眩晕:“那么多高楼,那么多车,那么多人。”

  桑木旦的家就像在天上。8月31日,他就坐上哥哥的拖拉机启程,到聂拉木县城乘车,到日喀则,再到拉萨,几经辗转,在火车上颠簸了两天两夜,终于在9月8日报到日顺利到达北京。

  高考结束后,桑木旦三年来第一次回到高原上的家。他的父母在家里种青稞,养牦牛,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子,“只知道北京有毛主席和天安门”。

  桑木旦小学毕业后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到济南上西藏班,高中又转移到湖南岳阳,今年又考入北师大。但是在他的家乡,像他这样的幸运儿只是极少数。

  同样幸运的还有历史学院的马谏君。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位于省城银川的“六盘山高级中学”。这是宁夏专门为南部山区八县的优秀贫困生而创建的免费学校。

  但是更多的孩子只能在家乡就学,那里的办学条件让人忧虑。

  马谏君说,他初中毕业那年,县里最好的中学办高中部,于是“所有初中老师也一起升上高中”。个别老师在下课时间加紧自学,然后上课教学生。

  他的室友张凯军毕业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某中学,这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但“初中地理老师教高中,学生问问题,老师说,你自己看,我也不确定。”

  与东部许多地区争破头抢当教师相比,西部农村的许多学校普遍面临着师资力量匮乏、水平低甚至优秀教师流失的焦虑。

  9月8日晚上,曾永刚得到通知,“第二天上午有重要会议”。9月9日,一些免费师范生在英东学术会堂见到了专程前来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温家宝一开场就鼓励学生脱稿发言。“不用稿子,就是用心讲话。大家谁举手?”

  曾永刚也跃跃欲试,希望反映一下家乡教育的落后情况,“但已经有两个云南的学生发言过了”。当晚,他就给家里去了电话——这是他考上之后,家里新安装的。“家人听说总理和国家这么重视,很放心。”

  曾讲过“穷人经济学”的温家宝,在会上发表他的“穷人教育学”,他希望免费师范生政策能让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得以改变。

  “我把自己卖了?”

  与以往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不同的是,一纸三方协议,将引导这些学生回到原籍省份工作。

  “正常分配,一定是不愿意去的,所以招生才会向西部倾斜。”化学学院老师申秀民说。

  申秀民曾带学生去母校四川省内江某中学实习,校长说,他们能要到的最好人才是四川师范学院或者西南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从来不敢奢望北师大的学生能留下来,因为它不是省会城市。”

  申秀民还找过在北师大上学的内江籍学生谈话,他们从教的首选,“要么成都,要么重庆”。

  东西部教育条件的巨大差距,更是残酷的现实。申秀民刚刚整理出2002级学生的联络方式。在工作的五十多人中,有28人到中学任教,其中仅有4人到了西部,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广东、福建和浙江。尽管工作才一年,“这些出去的学生,可能实际的收入,比我还高。”

  北师大文学院2001级一名学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她的一些同学甚至愿意去广东的边远地区,那里的工资也有五六千元。而在曾永刚的家乡云南,工作二十多年的教师工资,也只有两千多元。

  在首先试点的14个省市区,北师大只招免费师范生。北师大一位老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同一个地区只能一样的待遇,不招非免费师范生是担心四年后互相比较。”

  申秀民带领的2007级化学3班总共有54个免费师范生。她将班里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家庭贫困,但不讨厌当教师,主要是自信心不强;第二类是又贫困又渴望当老师,“最符合中央意思”;第三类则是不贫困,想考北师大,但要是不报免费师范就不能上。

  生物系学生王立成坦陈,他选择师范主要是因为免费。但他说自己也喜欢当老师,“很光荣,影响力强”。

  但他的亲戚觉得他应该是一个“科研工作者”,高考落榜的舅舅更是对他浇了一瓢冷水:报考免费师范生是“浪费十年美好的青春”。

  曾永刚打算将来到个旧一中教书,这是红河州也是云南省最好的中学之一。按照协议规定,如果想到城镇从教,他“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

  “同学觉得我把自己卖了。”和曾永刚一样喜欢经济学的马谏君说,但是高中班主任认为,“这对贫困生来说是一个好政策”。

  根据协议,地方政府要确保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编有岗”。新生们都注意到,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来自内蒙古的学生张凯军说:“没门路的话,找工作很难。”

  协议还明确了学生的违约责任。如果违背协议,除了返还学费,承担50%的违约金外,还将增加一条“不诚信记录”。

  但“协议只是一个被动的约束”,申秀民说,她最大的担心是,“四年之后,他们是不是心甘情愿回去为当地奉献。如果不是主动用心的,我想国家的初衷也不是那样的。”

  班主任的艰难任务

  班主任申秀民的任务是要帮学生们了解、认识和热爱教师行业。

  申秀民提议将免费师范生单独分班,“是从做思想工作方便的角度来考虑的。”她已经和二十多个学生面对面交谈。“很多学生都是说喜欢当老师,并不主动说自己家庭贫困,因为自卑。”

  入校之后,学生们将开始探寻自己的人生目标,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慢慢地他们会发现,我们只能教书,别人可以考研,可以找其他工作,可能会有心理落差。”申秀民说。

  作为“优秀辅导员”,五十多岁的申秀民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跟学生讲自己的故事:“我是77级大学生,如果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的今天。”

  申秀民说,免费师范生政策并不是让“穷孩子当教书匠”,也不是让学生都去农村。她引用温家宝在座谈会上的话说,“师范大学造就的不是教书匠,造就的是堪称人师的教育家。”

  “这些学生回到当地都是宝贝,他们不仅仅是要教书,还要带动一批师资力量的提高。”即使都只是留在省城,“也能提高该省的教育水平。毕竟整体水平的差距比较大。”比起在北京、上海扎堆,她鼓励学生“回去的发展空间更大”。

  “我们只能从思想上教育他们,不能从经济上给他们什么承诺。”她说,“师大的教育再加上学校的重视,包括我会用心去教育,我不能保证他们没有一个人毁约。”

  学校和老师正在给免费师范生尽可能多的“特殊待遇”。免费师范生第一个月就领到400元钱生活补贴,而其他新生每个月的补贴是60元。

  申秀民此时正在到处收集旧的课本。“新生一个学期的新书,得花费两百多块钱。”

  化学学院还把观看“好运北京”现代五项比赛的机会给了免费师范生,他们欢呼雀跃,“北京这么大,一路很兴奋。”

  看完马术,申秀民招呼学生上车返校,但是学生坚持要看完3000米比赛,不愿离开。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苏永通 实习生 周玲 发自北京

  杨东平:免费师范教育=纠偏

  温总理力推师范生“免费”变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