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第二十一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7日14:55 中央电视台

  在希腊神话中,火是普罗米修斯从宙斯手中偷来赠送给人类的礼物。奥运会燃起的熊熊火焰,是由照耀在希腊奥林匹亚山上的阳光点燃。

  第一次火炬传递是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1960年罗马奥运会,火炬途经许多希腊和意大利的重要历史遗迹,充分体现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推崇;1964年东京奥运会,出现了十万人传递火炬的壮观场面,行程26000公里;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火炬传递,是沿着500年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墨西哥登岸的航海足迹;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火炬传递方式非常具有创意,同时也遭到非议,火炬不同以往的接力,而是利用卫星将奥林匹亚圣火转换的电子脉冲,传送到加拿大,再把收到的电子脉冲转换成热射线点燃火炬,最后由一对少年男女共同点燃主体育场的奥林匹克火焰。

  1976年7月17日第二十一届奥运会开幕了。

  奥林匹克运动对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早在现代奥运会正式诞生前50年,蒙特利尔就在1844年举办过一次名为蒙特利尔奥林匹克比赛的大型体育活动。从1929年起,蒙特利尔市先后五次申请主办冬季和夏季奥运会,均未成功。在得到1976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后,蒙特利尔要给世界一个崭新的面貌。组委会除了对原有的体育场馆进行翻修改建外,又在距市中心3公里处的梅宗涅夫公园内,修建了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和其他10个场馆。

  蒙特利尔奥运会出现了奥运史上第一次成规模的抵制事件:一个月前,#南非政府邀请新西兰橄榄球队访问,非洲最高体育理事会要求将新西兰逐出该届奥运会,遭到国际奥委会的拒绝,于是20多个非洲国家在奥运会开幕前夕采取抵制措施,离开了蒙特利尔,还有已经报名的7个国家拒绝派队参赛。

  非洲国家的抵制,对本届奥运会的男子田径和拳击项目造成了一些影响。但蒙特利尔奥运会总体水平依然很高,共打破60项奥运会纪录,其中33项为世界纪录。

  美国选手摩西轻松地以47秒64的成绩刷新了男子400米栏世界纪录。田径界人士对他的13步栏间跑极为赞赏。摩西在以后的10年里没有败绩,连续赢得122场比赛。

  日本男子体操队是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最后一名,发誓要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体操大国的

日本队,自1960年罗马奥运会连续五届获得男子体操团体金牌。

  来自北美岛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选手克劳福德夺得了百米冠军,他的国家用他的照片发行了两套

邮票,还有一架飞机用他的名字命名。原本被看好的夺标热门人物古巴选手莱昂纳德,在前一年的泛美运动会上得到金牌,因开赛前几天扭伤了腿,他在复赛中被淘汰。

  而古巴的另一位选手却名声显赫,他是三届奥运金牌得主、超重量级拳手史蒂文森。在他的奥运生涯中,既是为个人荣誉而战,更是为国家荣誉而拼搏。这位终身保持业余身份的牙买加裔古巴人,称霸超重量级拳击场十余年之久。

  史蒂文森:我认为成为职业选手是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当人们取得了专业赛权的时候,人们会有其它的一些兴趣,比如像物质方面、金钱方面的东西。

  史蒂文森自幼热爱拳击运动,12岁开始正式训练,很快就成为拳击界备受关注的人物。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虽然年仅20的史帝文森初次亮相,但他让对手望而生畏。他在半决赛中,击败了德国选手胡辛之后就坐上了冠军的宝座,因为另一位半决赛胜出者在比赛中弄伤了拇指,无法继续参赛。他的德国对手后来说,他从来没有被打得那么重。

  4年之后的蒙特利尔奥运会,史蒂文森的很多对手都开始使用他的防卫战术。但是他们一旦与史帝文森相遇,这套战术就不怎么管用了。史蒂文森先后战胜了美国的乔尼和罗马尼亚的西蒙,赢得了第二枚金牌。

  拳王阿里的经纪人曾以200万美元的代价请他转入职业拳击的行列。著名拳击手乔治·福尔曼曾说过,超重量级冠军对史蒂文森来说,是信手拈来的事。

  史蒂文森:我知道他们要给我什么,我知道数百万美元意味着什么,但我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在这里和兄弟住在一起,一起分享,这种感觉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感受不到,拿什么我也不换。

  从没有哪位拳击选手包揽过同一重量级比赛的三块金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史蒂文森礼貌地拒绝了美国赞助人开价数百万美元邀请他成为职业拳手的要求,他怀着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崇拜,重返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为自己、为祖国古巴夺得了又一块金牌。

  取得特殊成就的运动员常常在外交领域出奇制胜。以高难动作夺得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女子体操三枚金牌的苏联选手科尔布特,受到了英国女王和美国总统尼克松的青睐。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甚至认为,科尔布特在美国的访问对冷战时期两国关系的改善,胜过那五年的任何一位外交官。

  在女子体操历史上,正是因为诞生过众多像科尔布特这样的天才运动员,使得这个项目成为了奥运会的一个亮点。

  1976年的蒙特利尔,出尽风头的是罗马尼亚14岁的选手娜迪亚·科马内奇。她是一颗空前耀眼的超级明星。

  她在高低杠上完美无瑕的表演,让夺标呼声很高的苏联对手倍感压力。

  最终她赢得了满分。这是体操史上的第一个满分。当时的记分牌只能显示9.9,裁判只好临时用模棱两可的办法,用1.00表示10分。

  科马内奇:我并没想到会得10分,我也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满分,因为当时我想的只是我的父母看到我的表现会怎么说,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科马内奇出生于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汽车修理工,母亲是普通职员。她刚6岁时就显露出了特有的体操天赋。这位体形匀称、聪明伶俐小女孩被体操俱乐部的卡罗利教练看中。

  喜爱拳击和橄榄球的卡罗利不是体操科班出身。也正因为如此,卡罗利头脑中没有固定的旧框框。他不认同以追求优美为主要特征的苏联体操,他要用高难和惊险去战胜苏联的优美。

  科马内奇从未中断过一次训练,即使在星期日和寒暑假也不例外。勤奋、顽强和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造就了她完美的技术动作。

  科马内奇在五天的比赛中,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获得了七个10分。当记者问她怎么看待这些满分时,她说:如果满分表示完美无缺,我想这是我应得的。

  完美,还可以用来形容本届奥运会的场馆建设。无论是顶棚可以开闭的椭圆形主体育场、能容纳9000名观众的游泳馆,还是两座金字塔式的运动员公寓,蒙特利尔为世人呈现了奥运建筑堪称豪华的一届奥运会。

  但管理和经营模式却有些遗憾。在蒙特利尔奥运会的筹备阶段,加拿大正面临世界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原计划耗资2.5亿美元的比赛场地上涨到7亿美元以上。加上工人长期罢工,奥运工程一再延期,结果出现了严重赤字,负债达10亿美元。

  令人遗憾的是加拿大代表团在家乡父老面前未得一枚金牌,只以5枚银牌、6枚铜牌排名第27,创下奥运史上主办国名次最差的纪录。

  苏联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再次领先美国,共获49枚金牌。自1952年一直与苏联争夺王位的美国队,这次不仅落后于苏联,而且退居第三,败给了成绩不断上升的民主德国代表队。民主德国获金牌40枚,美国为34枚。被称为“金牌工厂”的民主德国,人口只有1700万,自从1968年获准独立组团参加奥运会后,政府斥巨资用于运动员训练。

  兰伯特:我们当时雄心勃勃,东德运动员希望成功,政府也希望成功,所以体育和政治利益一拍即合。

  民主德国展现了令人出乎意料的好成绩,特别是女子具有绝对的优势,她们获得了田径14个项目中的9项冠军,游泳13个项目中的11项冠军。

  游泳运动长期是美国人的强项,上届慕尼黑奥运会还获得8块女子游泳金牌的美国队,本届却只剩下1块4×100米自由泳接力的金牌,美国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群民主德国小姑娘夺得一枚又一枚金牌。她们最大的功臣是被誉为世界头号游泳皇后的柯娜里亚·恩德,她独得4枚金牌。

  17岁的柯娜里亚·恩德第一次出战奥运会。

  她先是取得了100米蝶泳冠军。

  仅在23分钟后,她又在200米自由泳中拿到另一枚金牌。她还代表民主德国队赢得了4×100米混合泳接力的冠军。

  恩德的最后一块金牌是100米自由泳,这是她的强项,此前曾九次打破世界纪录。

  恩德并非游泳神童,6岁时患病,为了早日康复,医生建议她去游泳。游泳池里的嬉戏,给她带来了乐趣和机遇,她逐渐喜欢上游泳。康复之后,恩德不但坚持游泳,而且还参加了体校的训练。从此,她开始了自己辉煌的游泳生涯。1973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她刚刚13岁,就一举夺得100米自由泳、100米蝶泳和两项接力的冠军。1

  民主德国女队的优异成绩,在赛场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不少西方记者颇为妒嫉地认为她们的胜利是建立在服用兴奋剂基础之上的。然而,夺得女子4×100米自由泳金牌的美国选手瓦罗娜则从另一个视角看待民主德国女队的胜利。她认为“民主德国的女运动员享有与男运动员同样的优越条件,而不像当时的美国,只有男运动员才可获体育奖学金。”

  奥林匹克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之后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一方面是出于政治原因,对奥运会的抵制连续不断,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旧有的经营模式使举办奥运会成为巨大的经济负担,一个个实力雄厚的举办城市债台高筑,而国际奥委会自身的资产到1972年不足200万美元。布伦戴奇离开主席的位置时,曾告诉他的接任者基拉宁,奥运会还能撑两届。

  布伦戴奇的话似乎灵验了。蒙特利尔的财政危机直到70年代后期阴影不散,使得下届奥运会仅有莫斯科和洛杉矶两家申请,而第23届奥运会若无洛杉矶自告奋勇,几乎要出现无人主办的尴尬窘境。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危机摆在了国际奥委会新一代领导人面前。

  1979年10月25日,中国重返奥林匹克之门在日本名古屋打开了。国际奥委会以62票赞成、17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了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在垂暮之年说道:“我担任主席期间,最重要也最称心如意的是,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奥林匹克运动。”

  名古屋会议前夕,国际奥委会委员、澳大利亚人高斯帕,受基拉宁之托来到北京,希望说服何振梁,让中国在奥运会上使用国际奥委会会旗和会歌,以便加快回到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进程。高斯帕回忆道:在我的谈话结束后,整个会场陷入一片寂静。最后,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何振梁很有礼貌地告诉我:“高斯帕先生,你对我们的历史知之甚少,尤其是从1949年以来的历史。我知道你大学学的是政治学,这方面我就不和你说太多了。当我们这样流血流汗,当我们努力去建设新中国的时候,我们不可能用其他人的歌曲,我们不能走在其他旗帜的后面,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980年2月,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普莱西德湖第十三届冬奥会。这是中国离别26年后的第一次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

[上一页] [1] [2] [3] [4] [5] [6]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