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县级医院试水农村门诊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3日03:57 大洋网-广州日报
广东江门县级医院试水农村门诊部(图)
在都会村开业两个多月的新会人民医院第三门诊部。

广东江门县级医院试水农村门诊部(图)
在都会村的老卫生站里,麦灶贺给记者看他的乡村医生证书。

  8月1日,江门市二甲医院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在江门市会城镇都会村设立了广东省首家乡村门诊部。这是一家占地500平方米,在医生和医疗资源配备上,与二级甲等医院无异的村级门诊部。它的服务对象是都会村3500多村民和周边数万打工仔。

  此前,承担这一功能的是已经运转了57年的都会村卫生站。它是目前江门为数不多的“古董级”村级集体卫生站中的一家。和卫生站年岁相仿的是三位几近退休的赤脚医生,他们靠每月领取四五百元的工资过活。

  两个多月来,门诊部已经给卫生站带来了致命的伤害,“病人只有以前的一半”。如今,早已习惯了在村卫生站和市区大医院间奔波的村民慢慢适应这个新成立的门诊部,同时对它发出无情的批评,“价格偏高,来的都是年轻医生。”

  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破旧立新的今天,“赤脚医生”和新门诊擦身而过,而留下来的注定只有一个。

  文/图 本报记者 廖杰华 实习生 黄建豪

  在医疗战线上拼搏了17年的李敬红,第一次觉得自己的身份很好玩。在工作牌上,她的级别是“主管护士”。可实际上,现在的她是门诊部里最大的官,除了需她专管的护士,都会村第三门诊部里所有的医生、财会乃至内勤都归她支配和管辖。现在的她行使着门诊部主任的权力,却笑称没那个名分,“主任还没派下来,我只是暂时监管,现在有个人已在被选之列,她在医疗方面权威一些”。

  没有人比李敬红更清楚门诊部的状况,“刚开张不到一个月,一切还没理顺,还没听说其他医院在农村里面弄过门诊部,我们只能摸索”。

  大医院农村开门诊部

  作为新会人民医院院长和都会村门诊部的“顶头上司”,李锦荣很清楚这个乡村门诊部过去两个月的运行状况,却不敢预测它的未来,“这只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以后的情况还真的不好说”。

  李锦荣的第三门诊地处会城镇都会村。那是一个下辖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00人的村庄。由于地理位置处于江门市与新会区之间,该村农、工、商均兴旺发达。除传统的农业种养外,村民自办民营企业90多家,村集体企业年收入超过700万元。

  门诊部开到村里后,李锦荣一直很想感谢两个人。一个是甄沃南,“他是区原政协主席。他在职时,挂点帮扶都会村新农村建设,前年由他牵线,我们经一年时间考察筹备才敲定,没有他,谁都不会想到这一点。”

  另一个人是都会村村委主任黎宇平,按照李锦荣的说法,黎宇平“思维活跃,意识超前,我们一谈就谈拢了”。

  门诊部最终能开到村里面,多少暗合了黎宇平多年的心意。“我们有三个村医,全都是55岁以上,赤脚医生出身。平常村民开

摩托车去会城或江门市区很方便,但对病人,特别是有病的老年人和小孩,就很不好办。村里的赤脚医生没有医疗营业执照,不能打吊瓶,一些感冒发热的都要去江门或会城,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麻烦”。

  卫生站还有一点让黎宇平担心,“不管大病小病都是人命关天,万一出了问题,村委会是要负责任的,很麻烦”。

  黎宇平自认为以村集体的经济能力,本来也请得起正规医生。“问题是正规科班生安心做村医的难找,加上医疗设施的投入更新也是个问题,事情就拖了下来,成为村委会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

  在黎宇平看来,赤脚医生和卫生站都给村里作出过贡献,但现在却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不适应需要就得改革,与国际接轨”,黎宇平的想法很明确。

  村级门诊部的县级水准

  李锦荣并没有与“国际接轨”的宏大想法,李锦荣的目标是让新会村门诊部具有“县级水准”。

  实际上,李锦荣所说的“县级水准”,主要是医疗资源和医生配备。“一个村级门诊部能做到这点就是进步”。

  “门诊占地500平方米。门诊里面,正对大门是前堂,左右对应的分别是药房和急诊室,前堂与后室有走廊相隔,中间是挂号处,两边分别是B超和检验室,以及治疗室和诊室。”事实上,这是李敬红和其他医护人员愿意到此工作的原因之一,“这里新,环境比市区差不到哪儿去”。

  作为一个十多岁女孩的母亲,17年来,李敬红在事业上经历了从城市到乡村的转换,“领导说这边要开课,让我过来配合”。只是,李敬红不知道,医院的筹备在一年多前已经开始。而真正开业后的门诊部的配置连李敬红也大吃一惊。

  “门诊部配备了4个医生和4个护士,加上药房、挂号和工勤人员,共10人”,“每个科室抽一个人,完全是按照正规医院配备,相对于大医院来说比较小,在农村来说够大。”在李敬红看来,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东西要配备和协调,光搬家就花了两天。

  事实上,李敬红起初只知道医院投入巨大,但对于到底投入多少,李敬红并不了解。后来才有人告诉她,“已经投入了70多万元,而一个普通的村诊所万把块钱就可以运转”。

  这些天来,李敬红逐渐跟上了村民的节奏。村民早出晚归,一大早要出去干活,因此早上7时30分到10时30分,晚上5时到9时是村民集中看病的时段。而且村民的病大多以内科、外科、儿科三种为主。“这里的病不复杂,疾病比较少,大型抢救、疑难杂症还是得到总院处理,还好我们120车几分钟就可以到。”

  在李敬红看来,现在门诊运行正常,“每天五六十个门诊,一张处方30元左右,比较便宜,应该不会亏的”。

  曾有人告诉李锦荣,具有如此水准的村级门诊部,广东全省独此一家。“是不是广东首家我没查过,江门全市首家二甲医院村级门诊部应该是没错的”。

  不过,李锦荣也明白,对于村民而言,新门诊部可有可无。多少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在村里的老卫生站和市区之间奔波。

  新门诊的价格困局

  作为门诊部最大的官,李敬红很在意村民对门诊部的评价。在李敬红看来,现在村民传导过来的信号比较积极,“我们收费便宜,技术好,他们很喜欢这里的医生和护士”。

  李敬红做过统计,开业两个多月来,每张处方平均为30元左右。“这里都是一些感冒、发烧的小病,用不了太多钱。”不过,因为村子旁边有个工厂,伤手伤脚比较多,“如果是缝合就比较贵一点,最小的缝合也得70元。如果缝合的伤口比较长,就会超过一百元”。

  “这里选择是双向的,这里有这种药,你愿意付这个价钱我就开,没有这个能力买就换一种药”。

  即使是平均30元一张的处方单,还是超出了许多村民的接受能力。尽管有如此现代的门诊部存在,部分村民还是选择去老卫生站或者村子旁边的私人诊所,“挂号1元,诊金3元,在我们这里都能看一个病了”,麦灶贺说。更有村民反映,在外面药店里5元就能买到的药门诊部却要12元。

  当然,对高价不满的还有工厂里的打工仔,“小感冒,老家2元就可以搞定,这里要30元”。

  在抱怨新门诊收费过高的同时,村民们也把矛头对准了医生,“有些太年轻,没有经验”。这种说法,多少让赵英华觉得委屈,因为她知道,自己就是这里最年轻的医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的赵英华是新会本地人,工作刚满两年,以前在人民医院的住院部工作,在这边主要负责内科。在她看来,这里疾病比较少,不复杂。当初之所以愿意下来,是觉得“可以接触临床的东西”。

  “我承认收费还是偏高,高的是运营成本”,面对质疑,李锦荣很坦诚。“我们是按照二级甲等的规格来运营门诊部的。以前,一个赤脚医生包天下,打针、收钱,消毒,搞卫生全是他,在我们这里显然不行”。

  “对医生我们也有合理搭配,有副主任医师也有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年轻医生既有职业资格证书,而且学位又高,况且还有总院做后盾。这是一些小诊所没办法比拟的”。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