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企有望进军航天业 核心技术仍是禁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08:44 中国网 (来源:北京商报)
民企有望进军航天业 商报记者 赵磊/文 王晓莹/图 继两弹一星和神舟飞船后,我国航天事业又将迎来第三个里程碑,这就是本月下旬即将发射的我国绕月工程卫星“嫦娥1号”。在人们关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同时,航天产业的发展也被再次提起。 近日,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和网民交流时表示,我国要做大做强航天产业,并希望来自方方面面的力量来支持航天事业的发展,这对于渴望参与航天产业的民营企业则是一个机会。但面对原本“封闭”的航天产业,实力相对薄弱的民营资本又将如何介入呢? 民营资本有望进军千亿元航天产业 据了解,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对社会产生8至14元的带动效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曾透露,“神六”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经费投入全是国家政府的投入,尚没有民营资本介入。 对此,孙来燕日前在和网民交流时表示,“我们现在还是鼓励方方面面能够有一些投资,不光是政府,也可以是来自企业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力量来支持航天事业的发展”。尽管目前很难测算航天产业究竟已带来了多少产值和利润,但已经有众多企业热情投入,显见其中的商机。 新上任的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介绍说,美国将空间技术转化为产业,创造了2万亿美元的巨额利润。资料显示,在英国,2000至2001年度,航天工业总收入约46亿美元;法国在航天产业方面的收入每年将近200亿欧元;俄罗斯航天发射年收入近9亿美元。而我国航天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目前还不到1%。 据介绍,中国正在加快航天的产业化进程,航天科技(13.48,0.68,5.31%)集团的目标是,集团公司总收入在2010年以前达到1000亿元。并且,中国也已经在促进航天产业经营主体多元化方面有所突破,包括出台政策,在某些航天元器件的制造和采购中考虑民营企业。 有规模的民营企业才有资格介入 虽然现今国内的民营企业介入航天产业的还不多,但记者还是有幸采访到了一位已“试水”的民营企业家。 任元元,曾经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可以说是航天技术领域的基础性学科领域专家。去年,他从原单位辞职,在中关村科技园开设了一家设备测控技术公司,专门做单机设备检测,包括航天领域内的设备。由于原先的关系,现在他的很多客户还都是来自航天领域的企业和研究机构。 “我当然愿意介入航天产业了,我不但有这方面的基础,而且还从事了这么多年的基础研究,也有这方面优势。”任元元说,航天领域不是任何一个民营资本和企业都能随便介入的,它有一定的门槛和标准,有严格的规范,还要有国家级许可证制度,以及国际标准认证等。现在国家在军工领域不允许民营资本介入,但在航天产业方面,国家是抓大放小。大的系统和核心技术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而一些服务后勤保障基础性的单机产品,包括小零部件,由于民营企业有成本和管理优势,所以民营资本介入比较多。“其实这对于国家和民营企业都是好事,因为民营企业在降低成本管理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任元元说,一些特殊的航天领域设备,由于批量大,质量要求高,一般都给民营企业来做。但都要求信誉好、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才能有机会参与。 基本单机设备生产是突破口 现阶段,民营企业参与我国航天产业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挂名、赞助的形式,也是最“热闹”的方式。第二种是利用航天器进行搭载试验。虽然前两种没有直接介入航天研发,但也算是一种参与形式。 第三种则相对默默无闻,即提供航天器发射的外围产品和基础零配件,国家以不定期招标的形式进行项目采购。如在“神六”研制过程中,仪表、陀螺仪、原材料、低压电器等零配件就来自民营企业,此外一些领先民企的通讯技术也被采用。而任元元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人物。任元元告诉记者,现在真正参与的民营企业就是第三种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很多核心领域根本无法介入,现阶段,从事基础性单机设备生产研究是最现实的。 “航天领域大部分都是自然垄断。”北京社科院一位研究员表示,一个航天器的组装或部装至少要花掉几亿元,又没有现实回报,民营企业显然不愿也无法承担,纵观世界各国,航天器的研发和试生产就没有民营企业独自完成的先例。 此外,他还认为,中国高科(10.81,-0.47,-4.17%)技的民营企业规模尚小,难以对航天产业给予足够的技术支持。这正是造成民营企业只是局限于外围的原因。“而这恰恰提供给民营企业机会。未来接近于核心技术的产品也会在社会上进行招标,无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任元元表示,进军航天产业首先要明确发展目标,只有在自身不断壮大的基础上真正做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赢得航天企业的信任,并以此打造自己的品牌。“借助航天产业做大自己不再是个梦想。”来源: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