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揭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3日21:13 人民网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11月16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摇篮,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生产基地。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火箭之父钱学森博士是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研究院建院近50年来,在党中央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依靠全国大协作,几代航天人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接力奋斗,创造了令国人骄傲、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成功地将中国的宇航员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奠定了我国航天大国的地位。近50年来,20位两院院士在研究院工作过,一大批优秀的科技、管理、生产人才脱颖而出。1978年至今,研究院获得3487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1项、全国科技大会奖50项、国家发明奖13项、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1380项。2001年研究院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5年研究院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和2005年度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一等奖。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形成了具有研究院鲜明特色的“神箭”文化。 一、爱国主义是研究院精神文化的主旋律 中国航天事业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建国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和讹诈,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下决心搞自己的“两弹”,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历史注定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产物,研究院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支撑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自强不息、自主创新,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文化主体。 研究院文化是多元的融合。创建初期,一大批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贡献的军政领导干部,带来了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以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海外赤子,他们报效祖国、不计名利,树立了良好的科研道德风尚;一批具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把个人的理想同祖国的命运、事业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来自五湖四海和大洋彼岸的创业者,经历了中国近代民族的屈辱和血泪,铭记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历史教训,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和共同理想,把民族精神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唱响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默默地创造着惊天的伟绩。 1986年,研究院党委总结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现象,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献身航天、勇攀高峰”的优良院风,把“献身航天”表述为,全院职工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就是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建国50周年前夕,江泽民同志总结了我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实现技术跨越发展的宝贵经验,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二十世纪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几十年来,研究院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富国强军、增强国防实力作为自己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神圣的使命。始终把自己从事的事业与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通过有特色的形势任务教育不断强化这种文化,唱响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主旋律。在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展示了中国第二代战略武器的风采,《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有能力把卫星送到从低轨到与地球同轨的任一位置,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有能力把自己的宇航员送到太空!这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面对任重道远的航天事业,研究院提出了“永不停步、永攀高峰、永保成功、永创一流”的“四永”精神。“四永”精神所显示的文化特征与优良院风、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前后相连、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是研究院创业精神的生动写照和思想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几代研究院职工怀着为国争光的赤子之心,以饱满的激情创造着惊天动地的伟业,产生出以共同理想为基础的优秀文化。 从1999年开始,新研制的长征二号F大推力运载火箭连续6次将神舟飞船送入太空,特别是2005年我国实现多人多天载人航天飞行,奠定了世界航天大国的地位,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神箭”,胡锦涛总书记高度评价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概括载人航天精神中,高度赞扬了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研究院党委进一步总结提炼研究院文化,提出“顽强、毅力、忍耐、坚定”的八字院魂,凸现了研究院在近50年完成国家任务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挑战、不怕压力、顽强拼搏的精神,八字院魂代表着研究院新时期文化的方向,凝聚着研究院干部员工的意愿,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自主创新是研究院发展的源泉动力 航天科技工业是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才会有主动权,才不会受制于人。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走并带走了所有的图纸和资料,对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最后一批苏联专家撤走的前一天晚上,一位院领导带着几名科技人员想借送行的机会,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请教苏联专家一些航天技术的关键问题,虽然一直聊到深夜,但苏联专家对他们急于了解的技术问题始终闭口不谈。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科技人员的心,他们深有感触地说:“搞仿制,借鉴别人的成果,只是一个开头,世界上没有谁愿意培养自己的潜在竞争对手,要想有创造性的发展,就要大胆地走自行设计的路子,摆脱仿制的约束,才有可能赶上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潮流。否则,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爬行’”。困难没有吓倒中国航天人,反而激发了他们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两个月后,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在中国地平线上飞起获得圆满成功,并迅速地转入自行设计、独立研制的阶段。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和发展。 研究院作为中国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最大的研制生产基地,始终肩负着在世界航天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使命,担负着科技强军、科技强国的时代重任。几十年来,航天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自主创新,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顽强拼搏,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道路。特别是近年来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突破了美国6次包括航天在内的制裁和臭名昭著的《考克斯报告》污蔑我国偷窃美国高技术的压力,依靠自主创新发展中国航天,形成了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骨干人才。自主创新是研究院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研究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史,新的历史时期,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愿景,“引领航天,追求卓越”的使命,无不体现着创新的精髓。 三、科学的系统工程管理是研究院管理文化的特色 运载火箭研制是一项多学科、多专业、技术复杂、协作面广、综合性强、质量要求高的大型系统工程。只有在高度集中统一指挥下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数以万计的各类人员密切配合、协同行动、有序地共同完成预期的任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创建以来,科研管理机制历经调整变化,任务不断更新换代,而系统工程方法是几十年科研管理行为的准则。 第一任院长,国际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开创了我国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组织实施航天科技研究的先例,为我国航天事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系统工程理论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立院之本。40多年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摸索航天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从型号研制全过程来看,系统工程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了总体技术抓总的协调体系。二是建立了两条指挥线的型号研制指挥体系。三是建立了“三步棋”协调统一的计划协调体系。四是建立型号研制质量和可靠性保证体系,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 系统工程管理强化了总体协调与技术抓总作用,确保了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的整体优化,整体优化也叫系统优化,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不过高地追求局部最优和局部的高精尖,而是从全局出发,实现其各构成部分组合起来如何达到整体最优化。在运作过程中,局部服从全局;分系统要服从总体;单机要服从整机,这套体系实现了航天产品研究、设计、生产诸环节的协调统一,极大地促进了各个型号研制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干部职工在长期实践中,普遍形成了系统管理的理念和行为;形成了固有的职业道德准则;养成了员工在处理国家与集体,小集体与大集体,个人与集体利益中,大局、包容、协调的行为准则和较强的执行力。成为航天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共同的行为模式,指导着航天人的管理行为,规范着航天人的科研生产实践活动。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航天人较强的团队精神。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