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我们都疯了!谁逼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10:55 南方人物周刊

  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像今天的中国,对英文表现出如此狂热,这是李阳横空出世的社会基础。

  让三亿中国人说上一口流利的英文,是这位自认表面自信,内心自卑的“疯狂英语”原创者的梦寐以求。

  美国总统布什都无法做到的事,李阳做到了。他居然能让一众“疯狂学习英语”的中学生集体下跪“拜师谢恩”,李 阳说,其实,就是让他们笑和哭都易如反掌。他的弟子们说,李阳是灯塔,任何一个宗教领袖或者传道士,都会对灯塔和灯塔 的子弟们欣羡不已。

  龙的传人,如今以说英文为荣,口腔肌肉已经练成美式的,可惜,膝盖和脊梁依然是中国式的,当下跪时,口里说的 不再是“喳”而是“YES”,你不觉得这是当下时代的荒诞吗?

  玩英文玩疯了的李阳,疯得有道理,但我们也都疯了,都是谁逼的?

  杨锦麟(凤凰卫视)

  “疯”李阳其实并不“疯”

  《新周刊》曾经撰文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 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 幕弹,纵欲成瘾;而成功学则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疯”李阳抓住的正是这一心理——在全民学习英语以及英语成为各项考试的“大头”时,他其实已经成为了英语成 功学大师,他宣扬的“疯狂”秘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速成的代名词。他的每个听众或者说fans都在内心里渴望,能从 他那里得到这本“秘笈”,从此不用努力,也不用走弯路,就能迅速成为英语高手。

  在这样的教育迷狂中,“疯狂李阳”其实早已退化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可以随时被替换的成功学符号——它正以教育 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之实。在它的作用之下,大写的“人”字正在消失,而对成功和名利的急速追崇却 如潮水一般向前涌来……

  陈新焱(武汉)

  拒绝瓶装水,不仅是环保意识的问题

  今年夏天美国掀起“抵制瓶装水”的潮流。旧金山市禁止官员使用财政资金购买瓶装水;纽约市发起百万人抵制运动 ;盐湖城市长则要求不得在政府会议中提供瓶装水……美联社、《纽约时报》等媒体也推波助澜,刊登系列报道,指责瓶装水 身负耗费石油、污染环境的双重“血债”,将瓶装水列为头号“人民公敌”,号召美国人抛弃瓶装水,饮用自来水。

  拒绝瓶装水的风潮,终会漂到我们身边。咋办,给个态度吧——

  给态度之前,我们可能需要想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只需花一两元钱,就可以喝上瓶装水?美国人不是救世主 ,人家环保意识强是不假,可之所以把瓶装水列为“人民公敌”,却并非简单地出于“为全世界人民的环保事业作贡献”,价 钱贵、质量不如自来水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美国无法用低价买到高品质的水呢?首先,塑料包装的成本增加了,据说每年要耗费150万桶石油; 其次,为了确保有更好品质的用水,大量从法国、斐济、意大利进口,运输成本增加了;再次,被指责运输中的能耗、排放的 二氧化碳恶化了环境——这是链条的前半截;再看后半截,也就是“扔完瓶子”之后,回收率比较低,每年有950亿个空瓶 子被填埋,不管是人工、还是找场地,这代价也都小不了。

  咱们呢,这些成本有没有算进瓶装水价钱里?

  毕诗成(西安)

  龙象征中国,46年前的禁令

  去年12月份,一则“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引起了一场大讨论,没想到最近笔者 竟然在档案馆无意中翻到一份有关此内容的正式通知,通知于1961年11月18日由中宣部发出,标题为《关于不要用龙 来象征中国的通知》,全文如下:

  近年来,在一些对外宣传品和节日庆祝活动中,用龙来象征中国和中国人民,引起了不良效果。帝国主义常常利用龙 的形象和传说中龙的可怕,影射和污蔑中国。长时期中,龙是中国封建统治的象征。它的形象也很难看。因此,今后在文字、 图画和其他形式的宣传品中,在对外宣传中,在展览会的布置和装饰中,在各种庆祝活动中,一律不要再用龙来象征中国和中 国人民。至于民间流行的耍龙灯、划龙船等,不要加以禁止;但是在“五一”、“国庆”等重要的节日文艺活动中,以及招待 外宾和国外演出中,不要采用这种节目。

  由此看来,不能用龙来象征中国的话题是不断提起,用龙来象征中国的活动却屡禁不止。如此这般,何不顺其自然呢 ?

  张丽红(广州)

  一个辅导员眼中的“禁止新生自备电脑”

  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学后作出规定,不允许大一新生自备电脑。校方称,此举可以防止新生沉迷电 子游戏。(《新京报》10月9日)

  对于这一禁令,笔者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连续带了2004、2005、2006三级新生,也曾经执行过这一禁 令,但现在又废弃了这一禁令。在此想结合我工作的实际,谈一点看法。

  带2004级的时候,我严格执行“大一不准买电脑”的禁令,经常深入学生宿舍进行检查,可产生的实际效果并不 能令我高兴,一是我所带学生中间还是有几名学生染上了网瘾而不能自拔,二是在全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当中,我 带的学生中没有通过考试的有11人,排在全校的前列。

  仔细反思,在我带2005级新生的时候,我对这一禁令进行了调整,不再一刀切,而是采取了建议大一上学期不要 自备电脑,下学期不提倡也不反对,对染上网瘾的同学,建议家长托管电脑。上网成瘾与自己有没有电脑并不成必然联系,没 有电脑,也有上瘾的,买了电脑的,绝大多数并没有因此而上瘾。2005级学生,并没有因为不禁电脑而导致网瘾人数增加 ,而在考试方面,全年级只有两个学生没及格,优秀率大幅上升。

  去年,带2006级的时候,我更是大胆否定了这一政策,明确鼓励有条件购买电脑的同学早买电脑。同时加大配套 措施,就是加大新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生涯规划指导以及一对一的帮扶。结果,在“十一”之后,新生宿舍电脑就陆续出现了 ,大一上学期平均下来每个宿舍至少有一台电脑,大一结束的时候,有一半的学生配置了电脑。这一级学生,染上网瘾的学生 并没有明显地增加。

  叶雷(华中师范大学)

  高考“阴盛阳衰”论的傲慢与偏见

  今年高考录取工作结束后,来自安徽电视台的一则消息说:今年安徽专科(高职)以上的上线率,每100个学生中 就有85个是女生,15人是男生。

  男女生高考录取15:85的悬殊比例确实有些异乎寻常。这样的结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高考规则的不公平,亦即专 家们所言“现行考试模式更适合女性”。在我看来,把男女生录取比例的畸轻畸重推到高考规则身上,拿性别优势说事,实在 有强词夺理之嫌。“阴盛”不是罪过,甚至是一种进步,而“阳衰”才是问题的关键。为什么“阳衰”呢?我们不得不承认,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女生普遍比男生刻苦”。

  2003年,美国《商业周刊》有一期的封面文章是《新的性别鸿沟》,说的是在美国校园里,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 ,男生正在沦为从属性别,大中小学男生与女生的差距不断扩大,女生越来越多,男生越来越少。这种情景与我们目前的情形 类似,那么,我们是否也要说美国的考试规则“更适合女性”,或者干脆指斥其“有欠公平”呢?

  张若渔(长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