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专家详解未来两天嫦娥卫星近月制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13:41 新浪嘉宾访谈
卫星专家详解未来两天嫦娥卫星近月制动
嫦娥工程一线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黄昊

点击观看本新闻视频

  2007年11月5日11时,新浪网特别邀请嫦娥工程一线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黄昊做客嘉宾访谈室,现场解读嫦娥一号第一次近月制动。他表示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标志着中国探月取得里程碑意义的成功,未来两天远月点会逐渐往下压缩,再经过明天和后天两次制动,最后将实现离月面200公里高的圆轨道。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进行的同样是“嫦娥工程系列访谈”。今天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的嘉宾是嫦娥工程一线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黄昊先生。“嫦娥一号”马上要进行的动作非常重要,要实施首次近月制动。如果成功制动,它将成为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现在卫星是什么状态?

   黄昊:现在卫星已经完成了定位前的状态设计,目前准备等待变轨的来到。

  主持人:变轨之前地面的指控大厅一般是什么样的工作状况?

   黄昊:先说一下变轨之前的心情,应该说是比较激动又比较兴奋的状态。因为“嫦娥一号”卫星经过了长达十多天的旅途终于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时刻,由一个围绕地球运动的卫星变成一个围绕月球运动的一个卫星,是比较兴奋的事情,同时也比较紧张。之前我们经常做一些工作,不断地检查我们已经做过的工作,以及我们所能考虑到的工作是否做得足够细致,回想一些我们的工作内容,确保这次变轨顺利成功实施。

  主持人:我知道您这几天工作都很忙,昨天还加夜班了,是吗?

   黄昊:我们每一个岗位有很多同志,通过换岗的方式进行工作,能够保证一天24小时中有足够的人员去监视嫦娥一号、守护嫦娥。

  主持人:每天在指控大厅有多少人工作?

   黄昊:我没有统计,应该有几十人。

  主持人:一般在指控大厅完成哪些任务或者做哪些具体工作?

   黄昊: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监视卫星在太空中运行的状态,及时对状态进行判断。当发现有异常情况能够做到及时迅速地处理。这是第一部分工作。

  第二部分工作,按计划对卫星有一些操作,保证上行的这些操作是准确无误的。

  主持人:在这个变轨的过程中,地面指控大厅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黄昊:算是一个神经中枢或者是大脑的角色,指挥着从卫星入轨之后的整个飞行过程,直到最终完成它一年的工作寿命。

  主持人:我特别想知道,地面要发给卫星很多指令,这个指令一般是人随时做出的指令发射过去还是有专业的计算机,它自动会发射一些指令让卫星做动作?

   黄昊:这些指令实际上有两种方式,首先可以有预先做好的指令,还有根据具体情况实时生成的一些指令,根据这两种不同情况进行发送。

  主持人:今天的变轨已经是第六次变轨了,您之前可能已经经历很多次变轨了,每次变轨的时候,大厅里或者是您工作的状态是什么?跟我们网友分享一下。

   黄昊:大厅里是比较忙碌的状态。因为在变轨之前需要发很多上行的指令,我们首先可能需要核对指令的正确性,以确保不会由于上行指令的失误,造成一系列的故障。二是密切监视卫星的状态,因为在变轨过程中卫星的动作很多,包括调制,包括点火,都要进行状态恢复过程。这样的话,每一个状态变化都需要密切监视,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

  主持人:这毕竟是第六次变轨了,之前五次变轨,您现在回忆一下,给网友介绍一下之前几次变轨,还有印象吗?从第一次开始。

   黄昊:第一次主要是抬高近地点,将嫦娥一号卫星的近地点从200公里抬到600公里,这是比较小的变轨,这个变轨算是一次热身。第二次变轨就是一个较大的变轨,是将16小时的周期轨道变为24小时的周期轨道。第三次变轨叫做第二次近地点变轨,这次变轨当中将卫星从24小时的一个轨道变成一个48小时的大的椭圆轨道,是为第三次近地点变轨做一个充分的准备,从变轨时间以及变轨位置做细微的调整,确保第三次近地点变轨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位置完成。剩下就是第四次变轨,就是第三次近地点变轨,完成地月转移的过程。在中途我们就进行了一次中途修正,确保我们能够准确地进行近月点200公里高的一个轨道。

  今天主要做的是形成一个绕月12小时的轨道。

  主持人:形成一个12小时绕月的轨道。今天上午的这次变轨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次,因为之前都是在围绕着地球变,而今天它正式要由一个地球卫星变成一个月球卫星,可以这样理解吗?

   黄昊:可以这样说。

  主持人:它会在上午的几点钟完成这个过程?网友值得关注的看点在哪儿?

   黄昊:大概是11点10分、20分左右开始第一次近月制动的变轨过程。其实每次变轨从实现的过程方式应该是没有多大差别,唯一的差别在于这次比较重要,是一个标志,通过这次变轨,标志着我们已经实现了环绕月球飞行。

  主持人:要实现这个过程,难度大吗?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讲。

   黄昊:技术的角度主要分几方面,一是测轨,我们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卫星在宇宙中运行的轨道,只有完成一个精确的测轨和定轨,才是进行轨道控制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其次,实现精确的轨道控制,在目前的轨道基础上,完成轨道控制,达到我们所需要控制的一个轨道目标。

  主持人:据我所了解,按原定计划,这次变轨之前是有三次轨道修正的,但是两次轨道修正都取消了,为什么取消?

   黄昊:主要取决于轨控状态,实际的轨道和理论的一个轨道吻合度比较好,所以取消修正。我现在就介绍一下,咱们这三次中途修正,原来设计的一些基本想法,和我们取消变轨的原因。

  为什么要进行中途修正呢?地月转移的过程因为非常长,包括38万公里和40万公里的距离,就像射击一样,在地月转移入口点,这时如果存在一些速度、位置或者是角度的误差,这个误差会随着时间不断的发散。因为距离很远,会造成很大发散的效应。因此,相对我们的想法来说,在刚刚完成变轨之后,在尽早的时间内,如果误差比较大,可能需要进行一次修正。问题是修正同样会带来误差。

  主持人:修正也可能带来误差。

   黄昊:对。这样为了保证我们最后准确地进入轨道,因此在进入月球轨道之前,我们会在之前的十多个小时、二十多个小时之内进行一次中途修正,保证准确进入轨道。但是在实际的轨道控制过程当中,控制是比较精确的。所以可以取消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中途修正过程,仅仅保留中间那一次修正。我们打的很准了,不需要老修正这个轨道了。

  主持人:之前想到会这么准吗?

   黄昊:因为我们做都是以最坏的角度出发,确保卫星能够准确入轨,这应该都是做好充足的准备。

  主持人:之前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预案。

   黄昊:对。

  主持人:取消了两次修正,也是在咱们的预案之内。

   黄昊:是的,取消两次修正实际上是反映了我们整个轨道控制,包括轨道测量的精度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所以,我们才采用较少的中途修正的方式,直接进入月球轨道。

  主持人:轨道修正有什么作用?

   黄昊:目前“嫦娥一号”修正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中途修正,中途修正是修正我们的轨道,保证卫星准确进入月球制动点,这是一个中途修正点。还有一个是环月的修正过程。因为受月球引力场的影响,这时在轨道上运行的月球卫星,轨道的形象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以后,不满足我们进行科学探索的一些需求,这时就需要通过一些修正,保证我们工作在一个200公里高的环月轨道上,这也是一个修正过程。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