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成都熊猫基地:大熊猫迁地保护20年(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10:42 南方周末
探秘成都熊猫基地:大熊猫迁地保护20年(组图)
1990年,世界上首例双胞胎繁育成活

探秘成都熊猫基地:大熊猫迁地保护20年(组图)
体重最轻的51克熊猫幼仔哺育成活

探秘成都熊猫基地:大熊猫迁地保护20年(组图)
研究人员在对大熊猫进行人工授精

  按主观意图安排大熊猫的婚配往往是“乱点鸳鸯谱”,人类眼光中的“帅哥靓妹”与熊猫的所爱大相径庭

  熊猫妈妈分娩的双胞胎率大约是48%,而生下双胞胎之后,通常要丢弃一只,只养一只

  采用巧妙的手法把初生的幼仔乙偷走,让熊猫妈妈先给怀中的幼仔甲喂上初乳,再设法偷甲换乙,才能让双胞胎都成活

  规划中的熊猫基地将扩大到3000亩,在成都北郊将建设一座森林小城——“熊猫镇”

  

大熊猫产房之夜,真是静极了。

  细细秋雨声中,最响亮的是幼仔呱唧呱唧吮吸乳汁的声音。奇缘、成绩、二丫头、蜀庆、冰冰五个“产妇”,各自在自己的“套房”中,或呼呼大睡,或啃吃鲜竹笋,或哺育小宝贝,享受着当妈妈的幸福。

  而值班人员却紧绷着神经。在育婴房一张小床上,横七竖八睡着刚满百日的5只幼仔,像毛茸茸的绒玩具,可爱极了。值班阿姨每隔4小时要帮助它们排一次大小便,补给一次人工奶,还要称体重,查体温,做记录。在熊猫妈妈的“套房”外,值班员分分秒秒地关注着“产妇”母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在本子上做记录。

  2007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熊猫基地”)产房喜讯频传,5胎9只宝宝降生,为熊猫基地20周年大庆献上了一份厚礼。20年来,熊猫基地人工繁育了共计82胎110只幼仔。目前基地生活着“四世同堂”的68只大熊猫,是全球最大的完全人工繁育种群。

  亚运会诞生的“娅娅”,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亲自命名的“科比”,北京2008奥运会吉祥物“晶晶”……这些大明星都出自成都的熊猫基地。

  联合国两次将“全球环境500佳”奖牌授予了熊猫基地。更为重要的是,以科学价值来衡量,成都为大熊猫这个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两次大灾难

  什么叫迁地保护?我国已经将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划为了50个自然保护区,这叫就地保护,相对就地保护而言,将大熊猫转移到人工环境(如动物园、饲养场),或迁移到另一适宜生存的环境,这就是迁地保护。

  按世界保护联盟(IUCN)的标准,在野生环境下一个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下降到接近1000只时,人类就应当介入,建立一个人工模拟的环境,对其实施迁地保护。

  为什么成都北郊斧头山会成为大熊猫迁地保护地,这得从两次大灾难说起。

  1974年至1976年,是大熊猫生活史中的饥饿年代。成都动物园派出了张安居参加国家林业部的调查队,到岷山山系调查灾情。调查队员们踩着没膝深的积雪,经过一片片因开花而枯黄发黑的竹林,不断发现熊猫尸体——有的已经腐烂不堪;有的被豺狼们撕碎;有的母子紧抱着,长眠在雪谷里。共有138只熊猫陈尸山林!惨状让倔强的汉子们流泪了。

  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将病饿大熊猫送到成都动物园抢救,最多时达到四十多只。没有一只熊猫不是皮包骨头,有的虚弱得啃食物的力气都没有了。没有一只熊猫体内不生蛔虫,有一只熊猫体内竟有三千多条蛔虫。

  1983年夏季,灾难再度袭来,岷山和邛崃山系的高山箭竹大面积开花枯萎,五百多只熊猫再次大祸临头。消息传来,举世震惊,全球掀起了拯救大熊猫的热潮。

  成都动物园再次成为大熊猫的医疗与救助中心。送到成都动物园的熊猫90%获救。但是,由于野外的生态环境尚未恢复,康复的大熊猫不能完全放归山林。于是,迁地保护的战略思路开始形成。

  迁地保护有个举世闻名的成功典范——中国麋鹿19世纪“流亡”英国,由于得到很好的迁地保护,竟在德机轰炸与二战的动荡中繁衍下来。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早已绝种的野生麋鹿从英国又回到了故土。

  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属林业部管,公园、动物园归建设部管。1986年春节,已担任成都市园林局局长的张安居,与建设部的郑淑玲司长、省林业厅的胡铁卿处长达成了共识,议定建立“基地”。“基地”定位,不仅是“饲养场”,更应该是探索大熊猫奥秘的科研机构,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大课堂。最后,大家敲定了这个日后名扬四海的名字: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基地选址斧头山。这是成都北郊一片浅丘,满山石谷子地夹杂着贫瘠的农田,稀疏的苗圃,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机耕路与市区相通。当年,人人骑自行车上班。山路曲折,天晴一把刀,下雨一泡糟,十分难走。

  经费太有限了。但再苦也不能苦熊猫。豪华的“14号兽舍”建成了,办公室的破墙还露着缝,住宿简陋得令人咋舌。

  一边盖房子,一边栽树。琴丝竹、观音竹首先成为旺族。常绿阔叶树紧跟其后,绿色的波涛一步步漫上了山头。模拟的大熊猫生态环境开始形成。

  一期工程,奇迹般地在一年内完成了。

  人工繁育三难

  迁地保护是否成功的决定性标志是,被改变了环境的物种是否能代代繁衍下去。

  早在1980年代初,北京某专家曾断言,在人工条件下,繁殖大熊猫难!难!难!三个难字,指的是:授精难,怀孕难,育幼难。

  何光昕和李光汉两位老主任向笔者详谈了基地怎么样解决“三难”。

  野外生活的熊猫,到了发情期,通过“比武招亲”,雌性大熊猫选择“决斗”的胜出者,与之交配。这样的自然交配,也不能保证能有很高的怀孕率。

  人工圈养的大熊猫,按人们的主观意图安排婚配,往往是“乱点鸳鸯谱”。按人类眼光看中的“帅哥靓妹”,与熊猫的所爱往往大相径庭。

  1963年至1968年之间,冷战中的英国与苏联竟捐弃前嫌,让伦敦的“姬姬”与莫斯科的“安安”结为连理。新婚的专机在欧洲的天空飞来飞去,演了四五年的“国际拉郎配”闹剧,耗费了一大笔卢布和英镑后,以打架对吼、“强暴”未果告吹。

  1981年,伦敦动物园的“佳佳”飞往美国,向华盛顿动物园的“玲玲”求婚。一见面就打得头破血流,“媒人”们只好把它们强行分开,宣布“跨国婚姻”失败。

  人工圈养的雌性大熊猫,若能在自然交配的基础上,辅以人工授精,或完全实施人工授精,肯定会提高怀孕率。

  早在1980年代初,成都动物园的技术骨干就开始探索冷冻精液的采集,稀释,冻结,解冻等关键技术。他们先后向成都奶牛场、广州昆虫所学习“冻精”的制作。毕竟熊猫不同于牛羊,依样画葫芦的结果是,所采集的熊猫精液质量较差。显微镜下显示,解冻后的精子,只能懒洋洋地原地摆尾,缺乏威猛之势。

  基地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国际交流。1993年,敞开的大门迎来了华盛顿动物园的育种专家久格尔女士。经过与久格尔交流,发现稀释液的配方是精子活力的关键。经过全力以赴的攻关,几十种配方一一进行筛选,终于挑出一种最佳配方。那一天,李光汉兴奋无比,指着显微镜对何光昕说:“你看,个个精子在做直线运动,简直像运动员在做百米冲刺!”

  如今,冷冻精液的精子成活率达到90%,可保存上百年。有了优良“种子”,算好雌性大熊猫的排卵的时间,人工授精如瞄准射击,使育龄期的大熊猫怀孕率空前提高。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