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窝”,官员避之则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10:32 南方周末

  “圆明园是个马蜂窝,不动没事,一动就有麻烦。”

  然而,北京市政治格局的变化轻而易举地打断了汪之力畅想的圆明园整修规划。陈希同出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长。这位对建筑有特殊爱好的市长接替副市长白介夫,亲自担任的圆明园建设委员会主任。

  当时,全国各地微缩景观风行。陈希同在圆明园西南角圈出一块地,计划以1:10的比例再现圆明园盛时全貌。

  这个治园主张跟圆明园学会的思路相抵触。人大清史所教授王道成在1980年代参加圆明园学会,他回忆说:“学会无法正常活动,中断了十来年。”

  陈希同用筹集到的800万资金在圈地周围砌起一堵围墙,后因资金不畅,又在绮春园东南角建起占地3万平米的万春园

别墅,以别墅的租售收入养微缩圆明园项目。1995年,随着陈希同入狱,“微缩圆明园”遂成为荒唐的前朝旧事,别墅和围墙是今天仅见的“遗产”。

  在建“微缩圆明园”的同时,“绮春园开发区”大刀阔斧地“招商引资”。跑马场、图腾园、野生动物园、水上摩托艇、儿童游乐场、、西洋楼前抬花轿……形形色色的时代产物云集圆明园。一些近在海淀,远至门头沟龙泉镇、甚至内蒙古的单位、个人纷纷跟圆明园管理处搞“联营”。

  群议蜂起,却不起作用。“这等于在凡尔赛宫唱卡拉OK”,“圆明园变成了海淀的游乐场”,尽管触怒很多人的神经,游乐项目只增不减,圆明园别有隐情。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农转居”需要安置的居民已达一千五六百之众。海淀区每年补贴几百万。怎么能来钱,成了让圆明园头痛不已的问题。

  北京的地皮越来越值钱,而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黄金地段,圆明园却颇为怪异地“闲置”了5200亩土地。人们发现,它的文化遗产、历史、旅游和土地等等价值,无一得到哪怕略微充分的体现,手中徒有沉重的负担。“这些‘联营项目’倒还好说,说撤就撤,最麻烦的是那些四不像的‘复原工程’。”在圆明园管理处工作多年的张恩荫说。

  长春园与含经堂间的十三孔桥被内行讥讽为“空前绝后”、“中国第一桥”。该桥跨度较大,进行考古勘测的时候,在两岸发现了石墩,负责修复的工程队就想当然地认为遗址原本是一座石桥。经过几十年围湖造田,两岸的地形早已发生变化,着手复原的时候没有清理两岸基址就架起桥。事实上,那本来是一座在石墩上架起的木板桥。“猴顶灯一样,而且顶的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不用专家,有正常审美眼光的普通人都觉得反胃。”“中国根本没有这样的桥,当初的工匠要是敢造出这样的桥来,乾隆早把他杀了。”

  张恩荫认为,当时的领导思路有问题,不从保护文物古迹上想办法去盘活园内一千好几百人的生计。

  显然,“从保护文物上想办法”需要极高的素养和智慧,并且短时间内不容易奏效。

  不动不修不变,本是次劣选择,此时却成了官员们的理性之选。早在整修福海时代,北京市建委就曾经告诫过为圆明园整修申请经费的海淀区副区长杜辉:“圆明园是个马蜂窝,不动没事,一动就有麻烦。”

  争过来,争过去,没有根据地

  辩论中的技术性错误不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妙笔生花,纵横捭阖……

  圆明园日益非驴非马,“废墟派”应运而生。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社科院的德语翻译专家叶廷芳。

  1995年,叶廷芳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美是不可重复的——圆明园遗址前的叹息》。“圆明园废墟已经永远是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庄严的凭吊之地。然而一些目光短浅的急功近利者,他们连听一听社会声音的耐心都没有就贸然开始了圆明园的‘修复’工程,果然,仅仅几年工夫,圆明园内帆船点点,绿树丛丛,歌声笑语,鼓乐喧天,甚至在‘西洋楼’前抬起了‘花轿’,把象征国耻的重要文物变成了生财不息的摇钱树!”“叶廷芳的这篇文章是他们这一派的理论基础。”“整修派”代表之一、人大清史所教授王道成说。

  整个1990年代,“整修派”和“废墟派”展开旷日持久的辩论。“废墟派”的阵地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书》、《北京晚报》、《北京观察》,而“整修派”的观点在被《中华读书报》、《首都博物馆丛刊》等专业期刊发表外,主要收录进由王道成主编的《圆明园——历史-现状-论证》一书。

  最激烈的争论在作家从维熙与王道成之间展开,修与不修圆明园被上升到是“雪洗国耻”还是“难割辫子,精神残缺”的高度。辩论中的技术性错误不断,把论敌的言论张冠李戴;把火烧圆明园的罪名安在“八国联军”头上,同一个国外废墟遗址,既可以是正方论据也可以是反方论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妙笔生花,纵横捭阖……两派均有政协代表提交修复或者反对修复的提案。“整修派”在1990年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北京市政协委员、百万庄园集团董事长陈立群主张“企业行为重现圆明园”,被论敌视为别有用心。

  王道成认为,天真的“废墟派”无法阻止不懂敬畏的市场行为对这黄金地段的5200亩土地的觊觎。“如果‘废墟派’的主张得以实现,不要多久,一幢幢高楼就会在圆明园废墟上拔地而起。”他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块金字招牌,也不能保证圆明园遗址平安无事。君不见,东长安街北侧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清朝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堂子,不就轻而易举地变成北京饭店的贵宾楼了吗?”“圆明园的山都不高,但是有险峻、幽深……种种变化,因为它能借西山的景。”圆明园学会副秘书长要砾闵看到的事实是,在北京这个舞台上,主角始终是权力和经济的鲁莽冲动,而圆明园只是一个备受冷落的小角色。“现在五环挨着圆明园建起来了。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观点之争和利益之争错综难辩。1980年代清理出来的大水法遗址成为圆明园最抢眼的名片,但人们对圆明园的印象往往只有这张名片。更为广袤的圆明园似乎在1990年代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

  市场园,传奇园,时髦园

  圆明园马首铜雕刷新了清代雕刻文物拍卖价格的纪录。被拍卖之前,它是美国一处私宅洗手间的装饰物,最初出手的价格是2万美元,在美国经过几轮转卖最高价格没有超过20万美元。

  2005年,圆明园再次成为中国公共领域的重要话题,但这一次它却只是一个舞台。“圆明园铺膜事件”众声鼎沸,促进了这个国家对民主与环保的思考,而当纷争平息,人们却忽略了一点:圆明园缺水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圆明园仍然是干渴的。为保持圆明园水生陆生生态,每年需要400万立方米活水注入,而北京市水务局只能供给100到200万立方米。“有水总比没水好。水的问题解决不了,谈什么恢复山形水系。”27年前的设想至今仍是镜花水月,94岁的汪之力难免有些失落,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目前,不仅要不要修复古建议论纷纷,2000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原则同意的《圆明园遗址发展规划》中“山形水系应先期恢复”也遭到了委婉质疑。

  2003年7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书面谈话:“圆明园里,地下的地上的文物都在说话,每棵树,每根草都会说话。我不赞成复建圆明园,也不赞成不注重历史遗迹保护与生态建设和谐的复建山形水系。”

  时隔1年,在纪念圆明园罹难144周年纪念会上,单霁翔的话仍然刺激着与会者的神经。在发言中,王道成直指文物主管部门领导的思维水平和专业素养:“现在圆明园的草木,既不是清朝极盛时期的,也不是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时期的,甚至不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它们能告诉你一些什么呢?”

  2002年,王道成所在的中国圆明园学会,在因陈希同当政中断活动十年之后,重新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目前,投资拍摄《武林外传》的盛世凯华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为圆明园学会提供经费,该学会的主管部门为文化部。

  “文化部和文物局对圆明园的态度存在分歧,文物局要保遗址,文化部侧重于文化市场的繁荣。”圆明园学会会员部主任潘从贵告诉记者。

  2006年4月29日,与沸沸扬扬的铺膜事件时隔1年,主管文化的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视察圆明园时强调,要把文物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旅游开发和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和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这一年,“铺膜事件”之后名声日隆的圆明园先后被拍摄成电影、编排成话剧。

  2007年10月,继2002年备受关注的猪首铜雕归国之后,澳门赌王何鸿燊以190万港币的天价拍下马首,在汗牛充栋的圆明园文物中,这件艺术水准和文物价值均名不见经传的马首铜雕刷新了清代雕刻文物拍卖价格的纪录。被拍卖之前,马首是美国一处私宅洗手间的装饰物,最初出手的价格是2万美元,在美国经过几轮转卖最高价格没有超过20万美元。“同一个石构件说成是圆明园的就比说成北海、颐和园的值钱。”因收集北京三山五园老照片闻名的圆明园学会最年轻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说。

  曾有电视台找到刘阳,想拍圆明园的纪录片,“钱都筹到了,以圆明园的名义筹钱特容易,”但当编导们知道拍圆明园要去苏州、庐山、杭州……因为圆明园的造园思想是“移天缩地在君怀”的时候,放弃了拍片计划,认为太难了。

  圆明园学会副秘书长要砾闵透露,目前再现圆明园实景的三维动画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这组动画不仅能让人看到圆明园建筑的大致轮廓,也能让人看到建筑物内外任何一点的细节。“你用鼠标一点就能推开窗户,跟几百年前清朝皇帝看到一样的景色。”

  接受采访的次日,要女士要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一个文化创业产业方面的论坛。圆明园似乎又搭上了文化产业这趟时髦的D字头快车。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