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八成网民认为大学应该有条件开放课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08:45 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高校期待完善的旁听制度。 八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应该有条件开放课堂”,并表示将“偶尔去旁听”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李瑞发自北京 从11月5日开始,北京大学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北大负责人表示,查验证件是为了堵住那些挤占北大教学资源的个别社会闲散人员。这位负责人称这不是刚性措施,不绝对禁止校外人员到北大旁听。但实际上,不少旁听人员确实望而却步。 对这一现象,民众有着怎样的看法? 《国际先驱导报》联合新浪网进行了调查。调查中,面对“你认为大学是否应该有条件地开放课堂?”的问题,有81.74%的人选择“应该”。西安柳女士认为:“来旁听的人,学习积极性甚至比大学生都高,只是因为机缘巧合没能成为课堂正式一员。有条件开放课堂,既可以合理调配学校资源,又给了好学者一个机会,何乐而不为?” 12.6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应该”。深圳贾先生说:“这几年大学扩招严重,学校各方面资源已经紧张。学生都是交了学费的,如果允许旁听,对学生来说很不公平。” 在“如果大学有条件开放课堂,你是否会去旁听?”的调查中,80.63%的被调查者选择“偶尔去旁听”。江西阚先生很怀念在北京求学的生活,他说:“虽然我已经毕业两年,但是各方面的压力让我很怀念校园气氛。如果允许旁听,我会去。” 10.8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会去旁听”。宁夏谈女士说:“旁听不一定有好的效果,除非是专门想学习那个专业,或者考研。现在学校禁止社会人员旁听,我就更不去碰壁了。” 还有3.99%的被调查者选择“放弃工作,做‘专业旁听生’”。北京的王同学曾是“蹭课族”一员,他说:“现在一心考研,有课就去旁听,没课找个地方自习。我们这些考研的人都很自觉,不会干扰课堂教学,影响同学听课。” 在调查中,两位北京大学的在校生接受了《国际先驱导报》的采访。一位严姓同学认为,北大的教学资源相对于清华、北理工来说的确紧张。比如北大的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些课程非常热门,旁听的人很多。他表示并不完全反对社会人员旁听,但是如果学校完全开放,会给教学、后勤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所以,他建议根据具体课程的课容量发放听课证,统一管理。 一位姓张的同学认为直接拒绝旁听人员不应该,有违北大一贯的办学宗旨。他说:“我不久前上辅修的日语课就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前老师直接点名,不是该课堂的学生不允许旁听。这一举动甚至引起上课同学的不满。在北京大学,大多数学生尊重旁听者的权利。学生们真正有意见的是诸多旁听者带来的自习教室人多、食堂拥挤等问题。这些可以靠管理来解决。” “旁听生对大学学风有益” ——专访北大十年旁听生柳哲 柳哲认为,来自不同行业的旁听生能让大学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课堂信息量更大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周彪发自北京 北京大学拒绝旁听生引发诸多争议,《国际先驱导报》为此采访了北大著名旁听生柳哲,听一下“当事人”的看法。在近10年的旁听生涯中,柳哲从一位来自浙江兰溪的农民成长为研究“家族文化”的学者,同时也见证了“北大旁听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与无奈。 据柳哲介绍,和他一起旁听的校外人群中,除了复习考研以及准备参加北大成教或自考的学生,还有很多是社会人士,有的人已参加工作,但更多的人生活窘迫,没有工作,他们都对求知充满激情。在课堂上,他们积极思考,并参与辩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他们不同的行业背景也使课堂知识更加多彩。 “这对北大兼收并蓄和学术自由传统校风的继承和发扬有好处。”柳哲说。 谈到北大限制旁听生的问题,柳哲表示从实际效果看也许没有那么严重。听到这一消息后,他和其他旁听者也很担心,但据他了解,学校这么做更主要是为了加强教学工作的管理,因为毕竟有些迟到的旁听者中途进入课堂会破坏课堂秩序。同时,抽查证件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对本校逃课学生进行监督。 新规定颁布后,那些长期的旁听生和老师学生早已熟识,他们依然在课堂上同他们相处融洽,许多人并没有因为新规定被老师“劝离”课堂。他认为,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对旁听生不仅不反感,反而对他们的求学热情表示肯定,甚至有些老师还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的困难,比如帮他们办饭卡、借书证等。 柳哲曾提出“北大边缘人”这一概念,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还特意撰写一篇《北大边缘人》,激励这些好学上进的社会旁听者。另外,柳哲表示学校图书馆也开始对他们“放行”。只要办理一张一天期限的临时阅览证,他们就能进入图书馆看书,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其实,柳哲更喜欢称呼像他这样没有机会上大学,却对知识充满激情的社会旁听人员为“游学者”。一个“游”字,体现了他们生活的漂泊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他希望全社会,全国高校都来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他也郑重提醒“游学者”,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先“养活自己,稳定好自己的生活”,避免走更多弯路。 “中国高校尚未建立旁听制度”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周彪发自北京 中国高校整体的旁听制度是否已经建立?中国高校应该如何处理社会开放性与教学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国际先驱导报》采访了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张晓鹏教授。 谈到中国高校关于旁听的制度规定,张晓鹏表示,一些高校有,但并不具体,在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中都只是只言片语。复旦大学的规定细一些:如果你要旁听,需要按照规定向学校申请,还要经过审核、交费、办手续等环节。绝大多数的高校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张晓鹏说:“我希望部分高校能带头,重视这个问题,健全相关制度,在保证本校学生充分享有教育权利的前提下,尽量多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但是,要想建立相对完整的旁听制度,中国高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谈到高校资源如何向社会公开的问题。张晓鹏说:“从理论上讲,中国很多高校都是花纳税人的钱办的,当然应该尽可能地向社会开放,让尽可能多的人来享有这些资源。但中国目前的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他表示,能否与社会共享资源,共享的程度如何,涉及中国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能力等各方面。 他说:“高校扩招后,资源本来就贫乏的高校连本校学生的基本权利都满足不了,又哪有能力与社会共享。”另一些高校的资源浪费却很严重,比如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都没有对社会开放。这些问题的解决要寄希望于中国高校硬件和软件的强大。 国外大学:能否旁听,老师说了算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周彪、李瑞发自北京 在管理旁听方面,国外大学是如何做的?《国际先驱导报》的采访得出结论:国外绝大多数大学的课堂对社会的开放程度很高,不过也有一定的限制。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张晓鹏告诉记者,美国高等教育比较复杂,高校中既有公学,也有私学,所以对旁听的规定各不相同。但从总体上讲,它们对社会还是比较开放的。社会人员只要想学习,都可以从高校中获得机会。而在亚洲,日本有相对完善的旁听生制度。比如像东洋大学、国立大学,你可以先申请,授课老师同意后就可以旁听。当然,如果想得学分的话就交旁听费用,费用不高,几乎是象征性的。 休斯敦大学是美国得克萨斯州最好的大学,其自然科学研究水平名列全美前十位,酒店管理专业名列全美前五位,面对《国际先驱导报》关于旁听制度的采访,休斯顿大学教务处的回答是:各院系的课程学校内同学都可以随意旁听。至于社会人员的旁听,学校虽然不鼓励,但是也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更没有什么强制手段予以禁止。 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学习物理的杜松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今年刚刚博士毕业,在留学期间曾是该校一名兼职讲师。据他介绍,华盛顿大学学生在开学之前选好课后,每个人的座位就全部固定下来了。华盛顿大学一般都是小班教学,教室一般都很小,所以基本上没有座位留给旁听生。另外,如果没有授课老师的允许,即使有座位,也是不让旁听的。因为老师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观念比较强,他们觉得没有授权的旁听行为是对他们知识产权的侵犯;另一方面,老师们认为旁听会影响本班同学上课,本班同学的权利是被优先保护的。 他说,如果你一定要旁听某门课程,必须先征得授课老师的同意。绝大多数老师都会答应你旁听的请求,但前提是你必须遵守上课规定,不能影响其他同学听课。 《国际先驱导报》在采访中了解到,美国东北部的明尼苏达大学和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与华盛顿大学类似,即:原则上不允许旁听,但是教授如果允许就可以例外。 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王小薇告诉记者,在牛津大学,有些课的老师不允许学生随意旁听,但有些老师不在乎这些,只要你不影响其他学生上课,来者不拒。不过,似乎绝大多数的牛津老师都不喜欢有学生在中途进入课堂,这样很容易分散师生的注意力。对于迟到的旁听生,脾气不好的老师甚至会将他们“哄出去”。 曾在法国高校执教多年的学者陈卫星告诉记者,法国课堂比较开放,学生一般可以自由旁听。当然,前提也是旁听者不影响课堂纪律。 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的留学生陈京对记者说,乌克兰的大学一般不允许旁听,特别是黄种人,由于特征很明显,所以每次旁听必被“请出来”;如果是当地人偷偷旁听,老师一般是认不出来的。 精彩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