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丁镐:办好中国经济新闻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10:07 《小康》杂志

  “北京的环境条件和首尔差不多。在京投资很安全,而且中国法律也不断在健全,中国人的诚信度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国人对韩国人态度很好。现在回首尔发现人太冷。但在中国,人们很热情,这是我选择中国的理由之一。”

  作为专门报道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产业政策、投资信息的唯一韩国媒体,中国经济新闻社(KOREA)的社长,朴丁镐先生忙得不可开交。在多次预约之后记者终于在位于望京的中国经济新闻社北京报道处见到了这位年轻的社长。中等身材,脸庞消瘦,皮肤有些黑,双目有神,典型的职业新闻人形象。流利的汉语,以致交流几分钟后你会忘掉他是韩国人。

  朴是中国通,1993年,中韩刚建交没多久,他就来到了中国。但当时来华时他只会一句中文——“谢谢”。

  刚到中国时,他的身份是韩国韩宝集团在大陆的员工,韩宝集团是韩国的大型企业之一,当时在进行天津泰达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如果不是遇到意外,朴应该会在企业一直做下去。一个小小的差错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转轨”。

  那是刚到中国没多久,一次,因为语言问题导致合同出了差错,他迫切感受到学习、了解中国的重要性,于是他要辞职专门去学习研究中国的文化、法律。

  1994年6月天津

南开大学里多了一位韩国留学生的身影。他先后在南开学习了语言、经济学,并把重点放在了研究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上。当时国内这方面研究实力并不强,老师在授课时总要咨询朴丁镐,“你在跨国公司呆过,你们是怎么处理的?”1996年马上就要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他又决定放弃国际贸易到天津大学去学管理,一直到1999年2月顺利毕业。

  朴丁镐的毕业论文1998年就完成了。于是他开始联系到韩宝集团复职的事情。但就在那时(1998年春)爆发了金融危机,一天时间,排名韩国第14位的大公司——韩宝集团宣布破产了。

  复职无望的朴丁镐只能回到了首尔。

  但他始终觉得未来中韩经济交流一定会增强,金融危机只是短暂的。因为在研究生的时候主编了韩文的留学生杂志《open 21st》,于是在经过一番调研,甚至跟一些单位已经签定了预售的合同之后,1998年11月1日朴丁镐与5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中国经济》。

  刚开始,报纸发行只有1万份。因为没有名气,很多签了预售合同的人甚至退订,“刚开始的日子很苦”。

  但是随着质量不断提高,报纸上了中国国际航空、东方航空等航空公司的仁川至中国的所有航班,报纸发行量和广告量有了很大的提高。2000年开始收支平衡,2001年开始盈利。

  为了能更好地报道中国经济,在中国设立常驻的报道处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他们刚想行动,韩国的东亚日报却从中国撤走了记者站。等他们到外交部申请时,工作人员说:“人家大媒体都撤走了,你们新成立的媒体能维持几个月?”于是批文迟迟下不来。

  经过不懈的努力,韩国最大的航空公司——大韩航空把《中国经济》作为机内刊物后,朴丁镐以自己的实力和韧劲赢得了外交部的认可,2002年3月,中国经济新闻社北京报道处获批。从此中国经济新闻社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我们通过中国赚钱了,我们也应该回报中国。”朴丁镐说。于是从2002年8月开始《中国经济》开始举办“爱心奉献”活动,当年为6名中国心脏病儿童在韩国进行免费手术承担费用,每位儿童要花费1~1.5万美金。2003年又作了4例,前后投入10多万美元。

  如今报纸每期发行量8万份以上,其中韩国发行5万多,大量的韩国人通过《中国经济》了解中国,成为中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

  朴丁镐说:“北京的环境条件和首尔差不多。在京投资很安全,而且中国的法律也不断健全,中国人的诚信度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国人对韩国人态度很好。现在回首尔发现人太冷。但在中国人们很热情。”

  李东民:太多的商机等着我

  他笑称自己对韩国和中国的情感很复杂。比如看足球,中韩对抗,在中国看,他总是希望韩国能赢;可是如果正巧是在韩国看的话,他又希望中国能赢,以至朋友们都生气地质疑,你到底向着哪边?

  采写/《小康》记者 陈建芬

  李东民的赛博迈比尔科贸有限公司,就在地铁五号线张自忠路站旁边一幢普通的写字楼里。采访在会议室进行,里面挂着北京商务地图、世界地图,还有竹与菊的装饰画。推门而入的李东民,圆脸,戴眼镜,微笑,用中文对记者说“你好”。此后的采访过程中他也一直讲中文,非常流利,不需要任何翻译。

  李东民和他的公司已经完全融入中国,让人感觉不出半点异域气息。

  因为家族的原因,李东民在中国吉林读了大学,毕业后还在中国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回到韩国。2002年因为对中国的熟悉和了解,又先后成为三家韩国公司在中国的首席代表。也就在这段时间,他发现了韩国与中国之间需要沟通交往的平台,尤其是那些到中国投资的韩国的中小企业家。

  李东民决定自己搭建那个沟通的平台——与共青团青年国际交流中心以及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开展韩国最高经营者课程。定期邀请清华大学教授赴韩国讲课,就中国的投资环境、法律法规等,对韩国的企业家进行讲授。截至《小康》记者采访时,赛博迈比尔科贸有限公司的研修班已经进行了八期,每期50人。400名韩国学员中,90%都已经在中国投资。

  一切并不止于此。李东民还有更多正在做的业务,以及将要实施的计划。

  “韩国最高经营者课程,韩国企业家要到中国来做投资考查,他们需要住的地方,我们正在望京建一个宾馆,这样学员到中国来就有地方住了。”

  “韩国的新村运动很成功。现在中国也在进行新农村建设,韩国的经验是不是有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可以组织中国的官员到韩国去学习。当然是到韩国认认真真学习,而不是旅游,我们已经和清华公共管理学院洽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国际研修项目。”

  “三星、LG、现代等韩国大公司在中国投资,在这些公司就职的员工也需要更好的了解韩国企业的文化、规章制度等等。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给在中国的韩资企业做员工培训。”

  “韩国大学学费比较低,而且去韩国签证也很容易,将来中国学生到韩国留学也会越来越多。我们也可以拓展这一方面的业务。将来也还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去韩国的观光旅游……”

  李东民在中韩互动的过程中,看到了太多的商机。

  李东民觉得中国与韩国间,虽然中国在GDP总量,以及外汇储备等方面相比韩国有很大的优势,但韩国在IT、电子等技术方面还是领先中国很多。韩国企业到中国可以给中国带来更先进的技术,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以及其他种种生产成本,相比于韩国还是很低的,所以韩国商人愿意到中国投资——有利可图。

  中韩两国最大的文化差异在于,韩国人性格很急,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而中国人则性格委婉,即使不行也不一定说不行,“这样,两国人在沟通的时候,难免会彼此产生一些误会”,李东民认为中韩两国商务往来,有时也难免会产生一些误会和误解。

  李东民很自豪,韩流进入中国还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十年前,在中国播放的第一部韩剧《爱情是什么》,就是经他介绍,卖到

中央电视台的。去年,李东民在北京买了房子,“还把太太也带来了”。

  儿子读高二时就来到中国。现在在清华上大学。李东民庆幸自己的儿子很快学会了中文。但他一个在山东投资做生意的朋友的儿子,却没有那么幸运了。不大会讲中国话的朋友,以为自己的儿子会讲中文了,叫过来讲几句,李东民一听,“讲的全是山东话”。李东民忍不住笑了,他很乐于与人分享一下韩国人在中国生活的种种趣事。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