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两岸开放探亲20周年老兵“想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9日10:10 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记者于洋 今年是两岸开放探亲20周年。当年,一群离乡近40年的台湾老兵,忍不住浓浓思乡情,身穿写着“想家”字样的 上衣,举着标语,走上街头请愿,散发传单,在岛内掀起了势不可挡的“返乡”运动,最终撼动了国民党当局的戒严政策,两 岸的探亲大门终于开启。 这段时间,台湾岛内各家媒体纷纷刊文,回顾当年开放探亲的前前后后。 1.一首歌让老兵哭成一片母亲节街头哭诉“想家” 1949年,大约200万国民党军政人员和民众,随着蒋介石从大陆到了台湾。此后的38年里,浅浅的一道台湾 海峡,使海峡两岸骨肉分离、亲情隔绝。正如香港作家巴桐在报告文学《海峡探亲潮纪实》中所描写的:“多少高堂明镜悲白 发,多少妻子长年守空帏,多少儿女不知父生死,多少异乡客夜夜梦神州。” 然而,一切违背人情的政策,都注定无法持久。1979年元旦,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关系渐趋缓和。 台湾民众争取返回大陆探亲的社会运动,也一浪高过一浪。1981年12月,台湾“党外”议员候选人康水木在政见发表会 上,首度公开要求政府准许老兵回乡探亲。 1986年,台湾著名话剧导演赖声川的经典作品《暗恋桃花源》在台北上演。这部直接反映“外省人”飘零故事的 舞台剧作品,立即引起了轰动,经久不衰。 同年5月3日,台湾“华航”波音747货机机长王锡爵,为回家探望父母,驾机由泰国曼谷飞往香港途中,突然改 道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震惊了海内外。 1987年,台湾岛内老兵的思乡情终于“总爆发”。“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经过那万里可曾看仔细?雁儿呀! 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可有消息?秋风啊吹得枫叶乱飘荡,嘘寒呀问暖缺少那亲娘。母亲呀!我要问你,天涯茫茫你在何方…… ”这年夏天,这首《母亲您在何方?》,让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人人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凄苦。 这一年,国民党离开大陆已近40年。那批随着国民党赴台的“百万大军”,也离家将近40年。将近40年没有家 里的任何消息,不知道故乡的老父母是否安在,甚至不曾见过离家时还在腹中的儿女。近40年后的这些台湾老兵,几乎都在 花甲之年,即使父母安在,也大多年过八旬。别说这些老兵可能见不到生养自己的父母,就连自己还能不能活着回故乡向父母 磕个头,都要打个问号。 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担忧,终于在1987年“总爆发”。当年的母亲节,思乡心切的老兵们再也忍不住了。一群老 兵冒着被处分的危险,身穿写着“想家”字样的T恤,手举“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骨肉隔绝四十年”等标语走 上街头,向他们效忠了一辈子的长官抗议,希望国民党当局让他们回家看看。一位路过的白发老翁,看到“抓我来当兵,送我 回家去”几个大字,忍不住当街嚎啕大哭。 2.“大信封里的小信封” 据披露,当年,老兵们为联系大陆的亲人,常常托人在路过香港或美国、日本时,把信丢进邮桶。许多人正是通过这 种方式,跟家人取得了联系。“大信封里的小信封”,成了岛内“外省人”的共同记忆。 比起间接转信,姜思章是更积极的“行动派”。 据台湾《新新闻》杂志报道,姜思章不满14岁时就被抓去当兵,最后辗转到了台湾。等了30多年后,怎么都无法 打消想家的念头。为了“回家”,姜思章想尽一切办法,曾通过同学太太在香港的阿姨帮他转信,却害得人家遭到警告。后来 还过一位上海老太太,认了一个和自己母亲同姓的老先生做舅舅,再申请到香港探亲。 1982年,姜思章不顾国民党当局的禁令,到香港办签证,坐火车进大陆,再取道上海,回到宁波,终于见到了70 多岁的老妈妈。见面的那一刻,母子在码头抱在一起,泣不成声。之后,姜思章又偷偷跑回老家好几趟。每一次“回家”,除 了散居各地的亲朋会来和他见面、聊天外,很多老乡也会不辞辛苦地赶去,希望姜思章能帮忙联络他们在台湾的亲友。 然而,当年仅舟山群岛被抓去当兵的年轻人就超过两万,人海茫茫,从何找起?看着老乡们一脸遗憾地离去,姜思章 决心站出来,为老兵们争取权益。就在这个时候,当时岛内著名杂志《前进》的总编辑张富忠,在疾呼民主改革中,注意到老 兵有家归不得的辛酸。因此,他决定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在杂志上刊登广告,协助老兵转信。 张富忠后来回忆说,这些信函或许因分离得太久,不知道该从何写起,也不知道家里人到底还在不在,不晓得该从何 问候起,大多只有薄薄的一张信纸,里头几乎都是交代自己的小名,写下当初离家的过程,简单说说现在的生活。 也许因为听过太多悲伤的故事,后来,当有老兵找到《前进》杂志,想将当时已如火如荼的运动与老兵返乡的诉求合 二为一时,张富忠立刻答应了。1987年4月,“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成立,以《前进》杂志为基地,印制传单、发表 文章、组织活动;许国泰、游锡堃等人则在民进党中常会上提案疾呼,寻求民进党的支持。随后,在“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 ”的筹划下,一群老兵在母亲节走上街头哭诉思乡情,让整个台湾社会为之动情。 3.十万申请表半月抢光 当年,“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散发的一张宣传单上这样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却 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是基本的诉求,也是无法抵 挡的诉求。 1987年5月,当警卫人员在街上与请愿的老兵发生肢体冲撞时,重病缠身的蒋经国自忖,无法再以任何理由紧锁 人们“回家”的大门。1987年10月14日,蒋经国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通过有关探亲的决议案:“凡在大陆有血亲、姻 亲三亲等以内之亲属者,可登记赴大陆探亲。”随后,台“行政院”通过《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宣布,一般 民众可以探亲的名义,返回大陆老家,一年可探亲一次,每次3个月。 消息发布后,台湾全岛无不欢欣,不少人更是老泪纵横。台湾《联合报》曾就开放探亲一事,刊登了40余位学者的 访谈录,同时发表社论《探亲迷雾拨清之后——兼谈大陆政策的相关问题》。 1987年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当天原计划上午9时开始登记,没想到,凌晨 时分,办公室外就人山人海,几乎冲破大门。当天办妥手续的多达1300多人。台湾红十字会为办理老兵返乡手续准备了10 万份申请表格,在短短的半个月之内,这些申请表就被索取一空。 4.亲人相聚,因激动而休克 然而,滞台老兵多半清贫,很多人连探亲的路费都凑不齐。岛内各界纷纷发动捐款,3家电视台和《联合报》共同举 办了“为老兵而唱”演唱会,加上其他募款活动,共募得两亿多台币,作为老兵返乡探亲的补助款。1988年1月19日, “立委”王拓率领何文德等25人组成的探亲团抵达北京。当时,探亲团还仿贺知章的诗句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 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 此时,两岸的媒体也开始为“探亲潮”推波助澜。1988年10月20日,台湾《民生报》以《大陆亲人在找你》 为题,首次刊出了100名大陆同胞的寻亲启事;11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辟《寻亲人》专栏,每周一、四见报; 为台胞到大陆探亲旅游服务的《探亲与旅游》节目,也在“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开播。与此同时,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分隔了40 年的亲人团聚的场面。这些“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台胞,面对多年不见的父母、妻子、兄弟、儿女,无不泪流满面,有的甚至 因激动而休克…… 当年,老兵们大多提着大包小包回家。按规定,他们首先抵达香港,到大陆设在当地的办事机构排队,填写数据,办 理入境事务。接下来,就是购买见面礼,也就是后来大家熟悉的“三大件五小件”。大到电冰箱、电视机、摩托车,小到时钟 、吹风机,返乡探亲者带给久违亲人的礼物琳琅满目,甚至不忘拎着电饭锅上飞机。 20年弹指一挥间。1987年以来,来大陆的台湾居民累计超过4580万人次,常住大陆的台胞有近40万人。 如今,台湾民众往来两岸,已经不必再承受什么压力了。早晨在台北喝完早茶,晚上也许就坐在上海的咖啡馆里谈生意了。然 而,回首1987年,依然能看到,在两岸开放探亲的历史幕布上,那些老兵的单薄背影。 参考资料 台湾“返乡探亲运动”大事记 1981年12月,台湾“党外”议员候选人康水木在政见发表会上,首度公开要求政府准许老兵回乡探亲。 1987年2月27日,许国泰、张富忠等人发起“返乡”运动,发表《自由返乡运动宣言》;4月15日,“外省 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成立,要求台当局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4月下旬,30万份返乡传单《我们已沉默了40年》对外散发 ,引起轰动;5月10日,以“想家”为诉求,老兵们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示威活动;6月28日,老兵组成的合唱团 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哭成一片;8月17日,蒋经国宣布台湾解除戒严;10月15日,台“行政院”宣布, 一般民众自12月起可赴大陆探亲;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探亲登记。 1988年1月,台湾老兵多人到大陆访问;2月,“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完成使命,宣告解散。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