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成功打捞(5)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3日03:35 华龙网-重庆商报

  

南海Ⅰ号成功打捞(5)

  码头吸引了很多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参观

  担忧2:动态平衡打破,古船易遭侵蚀

  从目前打捞出来的文物看,不少瓷器都光洁如新。李季解释,这是因为沉船在淤泥之下完全与外界氧气隔绝了,而且在重压之下,环境相对稳定。李季说,文物出来后如何保护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古船在海底30多米处已有800多年,已经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出水后就打破了这种平衡。比如丝织品,容易脱水,就是陶器,在釉和胎之间,有海水和盐水,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脱盐脱水,将来的保护是个大问题。所以打捞上来的瓷器,先浸泡在水里,用清水慢慢地进行脱盐工作,有些渗进胎胚里的,还要到实验室慢慢去做。现在专业人员已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做了前期的模拟实验,看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对文物造成哪些影响,以后还将会不断地去完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说,南海I号沉没海域的能见度几乎为零,现在打捞上来放在水晶宫内,光照条件、微生物水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很可能导致船体及文物遭到侵蚀。

  担忧3:仅为“捞宝”,古船价值打折

  李季表示,文物传递的重要信息一方面是船本身,另一方面是船上的货物。货船承载了很多历史信息,比方说当时船的驾驶系统,导航系统等。从很多文献来看,知道宋代航海指南针得到很广泛的应用,但是到现在为止,航海的指南针在船上找不到实物的证据。“南海I号”的出水可能为考古工作者解答过去很多困惑已久的问题,也可能提出更多新的问题。刘庆柱说,珍贵的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发掘方法一旦出现偏差,“南海I号”原本重大的价值就可能因此打折。对“南海I号”的水下考古不能仅仅是“捞宝”。一些文字类的记载,比如纸张航线图、工作日志、文字记录等,这些可能直接交待了“南海I号”的身世,可能有经贸或政治的目的,提供很多猜想也猜想不到的历史细节。但这类文物往往最难以保存和复原。而且,迄今还没看到对“南海I号”未来的考古挖掘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案。刘庆柱建议,对“南海I号”的后期保护研究,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手段的不断完善而推进,不能为了商业开发或急着出研究成果而草率行事。留给后世继续发掘,将有助于更科学、全面、多维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据南方都市报

  本新闻共5页,当前在第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