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坐气囊340米要走三四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3日12:57 大洋网-广州日报

  进宫动漫

  古船坐气囊340米要走三四天

  按照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的计划,今日一早,装载沉箱的半潜驳将被德鹏号与德华号两条拖船拖向位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海上码头。能否稳当地将沉箱拖行约25海里的行程,将是当天的最大看点,“南海Ⅰ号”800年后能否再次上岸,就在此一役。

  进宫路一:

  沉箱拖航翻到海里怎么办?

  据“南海Ⅰ号”打捞现场总指挥吴建成介绍,从打捞地点到海上码头,半潜驳大约需要航行八九个小时。此前,曾有传闻为保持沉箱的稳固,这一运送过程将花上几天甚至10天时间将半潜驳慢慢挪动。

  但打捞局已经否认了这一传闻。吴建成说,这一过程其实是普通的拖运过程,大致就相当于拖船再拖一个集装箱。此前,人们曾担心沉箱可能因为风浪出现危险,比如说因为半潜驳颠簸太大而导致里面文物受损,或者沉箱因为固定不够翻落水中。

  吴建成说,这些不需要担心。在昨日沉箱完全出水后,打捞局花上数小时的时间对沉箱进行焊接固定,届时沉箱会非常稳当地卡在半潜驳的凹槽内。另外,在沉箱内部的淤泥较硬,可以说“南海Ⅰ号”现在是被牢牢固定在了当中,不会因为一点风浪而损坏,并且,23日出发也是按计划行事,但这个也要看天吃饭,如果出现大风大雨大浪,打捞部门不会冒这个风险去拖运沉箱,一定会再等到一个好天气。

  在拖行的过程中,为防止拖船动力不足,除德鹏号主拖外,德华号将协助拖运,而另外还有一条拖船将在旁边作候补,确保到时万无一失。吴建成说,打捞部门曾经成功拖行过重达7000吨的水泥块,经验还算比较丰富,因此有把握完成这一任务。

  进宫路二:

  古船上岸一天只能挪一米?

  从海上将总重达5000吨的沉箱转移到陆地上,过去人们经常看到的是:在码头上,巨大的吊车吊起停泊船只所载的集装箱,然后转运到码头上。不过,这次古船的上岸过程打捞局完全舍弃了吊装这一步,而创新地采用了气囊拖运的方法,将可以算是巨无霸集装箱的沉箱拉到岸上。

  吴建成说,由于海上码头外的航道太浅,这两天有关单位正在加紧挖深航道,迎接半潜驳的前来。在半潜驳到达海上码头后,将选择风浪适宜的情况下靠岸,这样在沉箱下船时可以尽量地避免颠簸。随后,在沉箱与半潜驳甲板的空隙当中,工作人员将向其中穿插气囊,打捞局共准备了24个气囊供沉箱上岸及入宫之用。

  穿插气囊后,沉箱将压在了气囊上,随后,岸上的气囊也将保持与沉箱上气囊水平甚至稍微倾斜向下的趋势,这样通过拉拽沉箱,随着气囊的滚动,沉箱就慢慢地挪到了岸上。

  吴建成说,岸上的拉移工作都方便进行,就是在水陆交接的时候,将是对工程技术的大考验,这一过程顺利的话,所需时间不长,但如果不顺利,可能要持续几天。在沉箱上岸后,将一直顺着气囊的滚动挪动。由于气囊是软的物体,因此即使有振动,也不会对沉箱内文物造成损坏。

  按照预计,从上岸到水晶宫的340米路程,大约需要花上三四天时间,而不是人们当初所传闻的一天挪一米。

  进宫路三:

  压在下面的气囊怎么抽出来?

  沉箱被拖进水晶宫,有关打捞局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但气囊到时如何抽出来,又成了大问题,因为有人担心,如果不抽出气囊,万一今后有气囊承受不住爆了,“南海Ⅰ号”岂不会遭遇大的振动?

  对于气囊如何推出,吴建成说,“被压在5000吨的沉箱下,气囊置换可以采取放气的方式。”

  吴建成说,到时候,工作人员会在沉箱底下气囊与气囊间的空隙放入垫子,随后,气囊缓缓放气,最后沉箱坐在了垫子上面,气囊则顺利功成身退。

  至此,打捞“南海Ⅰ号”正式结束,“南海Ⅰ号”顺利进宫。

  数字看“南海Ⅰ号”

  20: 1987年“南海Ⅰ号”被发现,直至2007年年底打捞出水,已逾20年。

  30.5:“南海Ⅰ号”沉于20多米深的海底,整船长约30.5米,宽9.8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800:“南海Ⅰ号”据考为南宋古船,距今已经800多年历史。

  2000~3000:我国近海约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朝年代居多,其中还包括一些外国船只。

  60000-80000:根据探测估计,“南海Ⅰ号”船载文物有6万~8万件,其文物总量与一级文物数量接近一个省级博物馆的藏品。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有金、银、铁、瓷等类器物6000多件,宋代铜钱1万多枚。

  300000000:“南海Ⅰ号”的打捞成本为1.5亿元人民币,用于保存“南海Ⅰ号”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造价预算1.5亿元,两者相加3亿元。

  “南海Ⅰ号”大事记

  上世纪60年代:阳江市阳东县东平镇大澳村渔民黄海生,称在水下目击到一艘古代沉船。

  1987年8月:中国救捞总公司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打捞一艘东印度公司沉船,这条沉船并未找到,而水下作业人员却意外发现了另一条古代沉船,并当即打捞出水一批珍贵文物,计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共247件,以中国生产的瓷器为主。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

  1989年11月:中国水下考古协调小组与日本水下考古研究所合作,成立“中日联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对沉船进行探测。之后,“南海Ⅰ号”开掘工作因经费问题被迫中断达十几年,但相关勘查工作从未停歇。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挖掘,打捞出文物6000多件。

  2002年下半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开始制订。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6年6月17日,国家文物局原则通过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该方案由广东省文化厅负责组织实施。

  2007年1月,广东省专门成立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指挥部,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

  2007年4月8日,“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5月17日,为打捞“南海Ⅰ号”量身打造的500余吨沉井正式下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工程全面启动。

  2007年8月28日,巨型沉井开始横穿第一根底梁,直接决定沉船打捞成败的“海底穿针”关键一环启动。

  2007年12月21日,“南海Ⅰ号”沉船起吊并浮出水面。

  2007年12月22日,“南海Ⅰ号”整体出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