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南海1号古沉船成功靠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08:10 南方都市报
白天,“南海一号”沉箱等待在“水晶宫”外临时码头,准备靠岸。 瑞典“瓦萨号” 工作人员在进行靠岸的前期工作。 昨晚6时20分许,装载“南海Ⅰ号”的重任1601驳船,在距离岸边约60米的位置抛锚定位,完成上岸前的重要动作―――靠岸。广州打捞局局长陈北先说,“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南海Ⅰ号’将顺利进入水晶宫。” 拖移前期工作完成大半 昨日清晨,天气晴朗,装有“南海Ⅰ号”的沉箱,静静躺在重任1601全潜驳船上,附近海面散布着六艘护卫船只,一致面朝水晶宫,场面壮观。沐浴阳光的海水,金光闪耀,整个船队如海市蜃楼一般。 昨日上午,潮位较低,海面刮起三四级风。上午8时许,伴着约一米的风浪,“重任1601”起锚,朝“水晶宫”方向缓缓开动。船队前行大约30分钟,重任1601驳船停在离码头400米的位置海面,完成靠岸前的调整。 “南海Ⅰ号”打捞项目部拖移组梁组长介绍,当重任1601号驳船靠岸,“南海Ⅰ号”成功上岸后,最后的步骤是沿365米的通道拖移“南海Ⅰ号”进入水晶宫。在临时码头的通道上,工人们用铲车将茶杯粗的钢缆分别放置在通道两侧。 此次承担“南海Ⅰ号”拖移任务,还有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气囊。据提供气囊的山东海诺尔橡胶有限公司总经理段韦屹表示,此次,他们共带来了26个气囊,“其中‘南海Ⅰ号’的沉箱下将并列放置16个。” 下午4时许,在临时码头的现场,推移组梁组长表示,整个拖移的工作已经完成大半,在下一个工作日内,所有拖移的前期工作将结束。 上岸要等待合适时机 昨天下午5时许,天色渐黑,重任1601驳船上射灯开启,准备开始向临时码头靠岸。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局长陈北先率队,前来临时码头,视察“南海Ⅰ号”上岸拖移的各项准备。 与此同时,装置“南海Ⅰ号”的重任1601驳船,正在紧张做着靠岸准备。下午5时30分左右,重任1601上的工作人员,驾驶两艘小船,将两条钢缆牵拉上临时码头东侧。钢缆另一段链接驳船上钢索卷闸机,靠着卷闸机的拉力,将重任1601缓缓拉向临时码头。 “南海Ⅰ号”打捞总指挥吴建成说,工作人员已用探底仪,测算过临时码头附近海域的水深,符合驳船靠岸的标准。 晚上6时许,天色变黑,海上刮起5、6级风,码头被船上射灯照得透亮,此时,海潮不断上涨,潮位已比上午高出约3米,水面距离岸边大约2米。“重任1601的船舷高出水面约1.8米,比较适合靠岸。”现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装载“南海Ⅰ号”的驳船,以大约每分钟10米速度向码头靠近。此时“南海Ⅰ号”离自己的新家——“水晶宫”也越来越近。现场观看的打捞局人员非常兴奋,纷纷以“南海Ⅰ号”为背景拍照留念。 昨晚6时20分许,随着重任1601驳船上的一根缆绳抛向临时码头,驳船在距离岸边60米的位置抛锚定位,完成了靠岸的海上动作。“南海Ⅰ号”打捞副总指挥王仁义解释说,这个离岸距离已对“南海Ⅰ号”上岸没有任何影响,驳船基本成功靠岸。 “下一步将等待合适的时机,将‘南海Ⅰ号’拖移上岸。”广州打捞局局长陈北先表示。 他山之石 我们能否为“南海Ⅰ号”等上30年 瑞典“瓦萨”号从打捞到开放用了30年,有学者担心“南海Ⅰ号”管理方的耐心 同是整体打捞出水的古沉船,南海Ⅰ号出水后采用建水晶宫、模拟水环境保护;而瑞典著名木质沉船瓦萨号出水后,则是对暴露在空气中的船体进行长达17年的固化、防腐。 广东省考古研究所专家曹劲曾参与水晶宫方案设计,并提出用水环境来保存“南海Ⅰ号”。昨天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建水晶宫前,文物部门曾专程到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国家以及土耳其的沉船点进行考察,也了解了瓦萨号的保护方式。但南海Ⅰ号之所以不借鉴瓦萨号的保护经验,因为后者的技术难度大,耗时长,且耗资巨大。 瓦萨号从出水到开放耗时30年 瑞典瓦萨号是17世纪波罗的海最大的一艘军舰。1628年8月10日下水十分钟就沉入海底。300多年后,瑞典科学家将瓦萨号整体打捞出水。 由于长期浸泡,瓦萨号船身木材含有大量水分。出水后一旦失水,木船将收缩变形。关注瓦萨号保护的旅加历史研究者陶短房介绍,为使瓦萨号木船得到最好的保护,不至于因木质腐烂而破损毁坏,瑞典科学家采用聚二乙醇雾剂对整个船身进行喷洒,动用了500个喷头,每喷射25分钟间歇20分钟,以置换木材中的水分,使船体固化、防腐。这一过程自1962年启动,循环往复一直坚持到1979年才告终,整个过程达17年之久。直至1991年,早已成型的瓦萨号博物馆才正式对外开放,此时距古船出水,已整整30年过去了。 陶短房说,瓦萨号博物馆正式开放后,为避免光线和热量侵蚀古船,博物馆使用了不讨观众喜欢的昏暗微弱灯光。2000年在例行检查中发现船体遭硫化物侵蚀,一些专家因此呼吁控制参观人数,并在今后取舍类似整体打捞方案时,采取更审慎的态度。 南海Ⅰ号为何不借鉴瓦萨号 南海Ⅰ号进入水晶宫后到明年1月这段时间,水晶宫南面墙体将用混凝土封闭,随后对“南海Ⅰ号”沉箱进行不间断喷水以保湿防腐。 今年年初,广东水下考古研究所委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南海Ⅰ号水环境的实验。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温度、光照、水质状况等各项指标,判定何种水环境更有利于南海Ⅰ号在水晶宫里保持稳定。 据介绍,水环境保护方案将于明年1月公布实施。水晶宫水池面积约2400平方米,高24米,注入12米高的海水后,蓄水近3万立方米。 广东省水下考古中心主任魏峻介绍,对木质沉船来说,海底土壤中的微生物会对其产生腐蚀作用。因此水晶宫内的蓄水池内部会有一个特制滤网,把90%的海洋微生物隔离掉。另据该课题组负责人徐润林介绍,由于水晶宫水环境较小,且是静止的,容易控制。因此水晶宫中的水环境一个主要处理方式就是减少水体溶氧量,主要是通过往海水中输入氮气、臭氧来实现。 南海Ⅰ号为何不借鉴瓦萨号出水后的保护方式?徐润林说,南海Ⅰ号船身大,沉在海底800多年,船身木料吃进大量盐分。如果空气中保存需要进行整条船脱盐,工作量相当惊人。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