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1号未来保护最大挑战是资金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08:10 南方都市报
南海1号未来保护最大挑战是资金问题
白天,“南海一号”沉箱等待在“水晶宫”外临时码头,准备靠岸。

南海1号未来保护最大挑战是资金问题
瑞典“瓦萨号”

南海1号未来保护最大挑战是资金问题
工作人员在进行靠岸的前期工作。

  最大挑战是钱的问题

  针对南海Ⅰ号未来的保护难题,今年4月,中山大学南海Ⅰ号水环境实验课题组曾向媒体表示,水环境的控制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对于保存南海Ⅰ号而言没有太大的科研难度,未来最大的挑战可能还是成本控制问题。

  为南海Ⅰ号的打捞、建馆,目前已花掉2亿多元,这是我国迄今耗资最大的一个考古项目。而未来保护经费,相关方面目前没有透露具体数字。记者日前就此问题采访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他表示,南海Ⅰ号未来保护资金是根据年度计划,古船基础挖掘研究的资金是有保障的。并且会根据工作进展来立专项,比如:船体保护、瓷器保护等,各种专项将及时拨付资金到位。

  古船何时能展现真容?魏峻对外透露的时间是“至少5-10年后”。而陶短房分析认为,整体保存古船的方式虽不同,但与瓦萨号相比,南海Ⅰ号的保护难度、所需耗费的时间及资金,或许不会逊色于瓦萨号。这就更考验考古界、南海Ⅰ号未来的管理方阳江市以及大众的耐心。阳江现在已表现出强烈的热情,希望这艘古船能及早面世,及早成为本地区的旅游亮点和经济增长点。“他们是否真能如瑞典人对待瓦萨号那样,为南海I号等上30年?”

  瑞典“瓦萨号”

  瑞典瓦萨号全长69米,宽11.7米,属三级在线军舰,是17世纪波罗的海最大的一艘军舰。1628年8月10日瓦萨号在万众瞩目下下水,十多分钟后倾覆沉没。原来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二世好大喜功,多次更改设计,增加船体长度,把单层改成双层,并增加炮位和大量雕刻品,造成重心改变。而为赶工期下水前取消了许多必要的安全试验,使重心过高的重大隐患根本没被发现。1961年,瑞典科学家将瓦萨号整体打捞出水,随后对它进行长达17年之久的固化防腐保护。1991年,瓦萨号博物馆对外开放。

  进宫三大步骤

  一小时行进15米

  第一步:“南海Ⅰ号”何时上岸,取决于三个因素:风浪、潮汐及其临时码头的深度。当风浪缓和,驳船在码头停泊平稳,而且潮位合适,以及码头深度符合重任1601驳船的要求时,驳船的船尾将朝向码头,驳船甲板与码头通道平行。放置在沉箱下的气囊充气,形成圆柱形,同时临时码头的6台钢索卷闸机发力,带动连接“南海Ⅰ号”的沉箱,将其推移上岸。

  第二步:在拖移过程中,沉箱部分上岸越多,自身对全潜驳的压力会越来越小,全潜驳就会逐渐浮起来,使得甲板面与码头不在一个水平面。此时,放置在驳船上的卷闸机发力,从沉箱的后面紧紧拉住。同时注意潮位的变化,由于驳船在高潮位贴近码头,随后,潮位将缓缓下降,全潜驳甲板高度也会缓缓下降。两者同时作用,将沉箱保持均速,拖移下驳船。

  第三步:采用气囊拉动方式将沉箱运抵“水晶宫”内,在“南海Ⅰ号”沉箱下放16个气囊,起到滚轴的作用。当钢缆不断拉着沉箱前进时,旁边的工作人员,用叉车不断从后到前,将沉箱后部多出的气囊,搬移到沉箱前部。

  “南海Ⅰ号”打捞项目部拖移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通往“水晶宫”的365米通道上,“南海Ⅰ号”拖移过程中,还是会存在许多变数,具体拖移所耗费的时间,难以精确计算。“应该可以达到每小时拖移15米的速度。”这位负责人最后推测。

  上岸后面临两大难题

  临时码头能否承受住重力?

  “不知道‘南海Ⅰ号’上岸以后,临时码头能否承载沉箱的重量。”昨晚,在临时码头现场,一位打捞局的工作人员担忧地说。

  据悉,T字形的临时码头由11个石制沉箱组成,每个沉箱长9米,宽6米,高5.5米,重300吨。沉箱中部是空心的,未来将会填充沙石,以达到相当的重力,确保码头的稳固,每平方米具有10吨的承载力。

  这位工作人员说,码头前端约15米的位置在海面上,其地基深入泥沙之中,承受重力时,可能会下陷。而装载“南海Ⅰ号”的沉箱总重量大约5000吨。

  “如果将沉箱快速拖移过这15米的地带,就可以安然无恙。”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当拖移“南海Ⅰ号”时,岸上工作配合默契,移动速度快,将沉箱拖过三分之二的位置,就会避免码头下陷的危险。

  如何避免气囊发生爆裂?

  据悉,在“南海Ⅰ号”的沉箱下,将依次排放16个气囊。气囊长约15米,直径1米,承载力300吨至500吨。

  而“南海Ⅰ号”的沉箱长35.7米,宽14.4米,高7米,连同里面所装的沉船和淤泥等,总重量约5000吨。

  “沉箱长度较短而且重量大,气囊摆放的密度大。”段韦屹解释说,在不到36米的沉箱长度里,摆放1米直径气囊16个,每两个气囊间隔仅仅约1米。

  据打捞人员表示,由于气囊运动时,分为滚动和滑动两种方式移动,如此高的密度下,在沉箱滚动中,容易发生两个气囊移动到一起,发生相互挤压的情况。“两个气囊挤在一起,可能发生爆裂。”打捞人员表示。

  打捞人员表示,在“南海Ⅰ号”的沉箱拖移过程中,必须有工作人员时刻紧盯气囊的位置,及时作出调整,避免两个气囊相挤的情况。

  统筹:本报记者 许黎娜

  文字:本报记者 许黎娜 涂峰 王微 梁艳燕 邱永芬

  摄影:本报记者 刘可 吴峻松 王昕伟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