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组织联合军演增进互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10:51 浙江在线

  “和平使命”

  上合组织联合军演增进互信

  2007年8月17日,俄罗斯的车里亚宾斯克,天高气爽,草木葱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和平使命— 2007”联合反恐军演已经进行到了最后一天。应普京总统邀请,胡锦涛主席与其他成员国元首这天亲赴现场观摩了实兵演练。

  这次演习是从8月9日开始的,地点先后在中国乌鲁木齐和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演习分为“战略磋商”和“联合反恐战役的准备与实施”两阶段,采取首长司令部带部分实兵方式实施;主要内容是成员国部队协同作战,联合歼灭恐怖分子并解救人质。此次演习历时十天,投入总兵力4000余人。

  17日当地时间13时开始,这片位于乌拉尔山附近的“战场”上战机轰鸣、铁流滚滚、炮声隆隆、硝烟升腾。随着俄方一架“蜜蜂-1K”型无人机从西北方向进入演习地域,演练开始第一个作战行动——联合侦察。此次实兵演习重点演练联合侦察、夺控要点、分区清剿、机动打援、立体追歼五个作战行动。当地时间15时,历时120分钟的演练行动在炮火声中全部结束。

  维护和平,是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前提,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使命。从“协作—01”中吉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到“联合—2003”上合组织五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从“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到“协作—2006” 中塔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各成员国已相继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开展了多次联合反恐军演,联合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合作日趋密切和深化。

  外交部欧亚司司长程国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演习是各成员国元首根据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发展变化,为深化本组织防务安全合作,共同维护和保障地区安全和稳定作出的重要决定。各方对此高度重视,全体成员国武装力量均派部队参演。演习获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增强成员国联合反恐的行动能力、震慑地区“三股势力”、增进成员国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互信和推动成员国关系发展的目标。

  程国平指出,上合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以及对外开放的原则,不是军事集团或军事组织。举行反恐军演是提高成员国联合执法行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他特别强调,“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演邀请了其他国家驻俄罗斯武官观摩,完全是开放和透明的。

  当前,本地区安全局势总体稳定,但影响安全稳定的跨国性因素进一步突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经过打击遭到削弱后,仍在相互勾连、频繁活动,手段也更加隐蔽。毒品、武器走私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这些对地区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上合组织作为本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组织,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依靠多边力量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作为优先合作方向之一。2001年签署的《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对打击“三股势力”作出明确规定。上合组织成为最早举起反恐旗帜的国际组织之一。在2006年上海峰会上,成员国元首们再次重申,打击“三股势力”仍是本组织安全合作的优先方向。今后,上合组织成员国还会继续举行类似演习。

  程国平说,中国将恪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精神,一如既往地与各成员国密切合作,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欧亚地区作出更大贡献。

  关注达尔富尔

  组合行动推动妥善解决

  “达尔富尔地区生存条件很艰苦,但是它地下埋有丰富的资源:一个是石油,一个是铀,还有地下水。这就使得形势更加复杂化。”

  ——刘贵今

  2007年5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任命中国前驻南非大使刘贵今为中国政府非洲事务和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围绕达尔富尔问题展开工作。刘贵今大使在“世界知识论坛”演讲时曾说:“我在南非工作的几年,正是‘新殖民主义论’和‘掠夺资源论’甚嚣尘上之时,经常有一些大学邀请我去进行演讲,我也接受一些媒体的采访。我说,中非之间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是平等,二是互利共赢,三是开放透明。”

  非洲有53个独立国家,中国一向重视对非洲外交。2007年,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贾庆林政协主席先后对非洲进行了访问,还有很多部长访问非洲。9月底,在联大期间,杨洁篪外长和非洲国家的外长根据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果进行部长级磋商,非洲国家对中方所采取的落实北京峰会的行动感到特别满意。

  达尔富尔问题成因复杂,解决难度很大。2007年上半年骤然升温,演变为最受关注的国际热点问题之一。处理达尔富尔问题,是2007年中国外交,特别是西亚北非地区外交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是一次重要的实践。作为外交部亚非司司长,宋爱国参与了很多相关工作。他说,中国对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一贯持积极态度,并为此发挥了建设性作用。2007 年2月,胡锦涛主席访问苏丹,阐述了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四点原则:第一,尊重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二,坚持对话和平等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第三,非盟、联合国等在达尔富尔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第四,促进地区政治稳定,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条件,加速政治谈判进程。遵循上述原则,中方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达尔富尔问题的解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中方担任轮值主席期间,于2007年7月31日推动安理会一致通过授权在达尔富尔地区部署非盟和联合国“混合行动”的第1769号决议。

  采访中,宋爱国指出,中方推动达尔富尔问题妥善解决是一种组合的外交行动。他系统地论述说,这种组合首先是劝和促谈,一方面劝说苏丹接受安南三阶段维和方案,另一方面劝说有关方面不要动辄对苏丹施压或制裁。最终,苏丹全面接受了安南方案。其次是大力倡导平等对话和协商的原则,坚持发挥非盟、联合国和苏丹政府协商解决问题的“三方机制”的主渠道作用,并主张平衡推进维和行动与政治进程的“双轨”战略。第三是除运用双边渠道做有关方面工作外,还积极在联合国发挥作用,并通过参加一系列国际会议,推动各方在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上形成共识。第四是制度创新。在2007年初以来中国政府特使两度访问苏丹的基础上,中方于5月专门设立了中国政府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积极开展斡旋工作,加强了与非、美、欧等洲和联合国的联系和沟通。第五是派兵参与达尔富尔地区的国际维和行动,中国多功能工兵先遣分队已进入该地区。第六是中方率先提出达尔富尔问题的根源是发展问题,并积极向该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所承诺的8000万元人民币物资援助已分五批全部运抵苏丹。中国公司也以各种方式积极回馈当地社会。第七是积极促进苏丹全国民族和解。中国政府热情接待了苏丹第一副总统兼南方自治政府主席基尔访华。中方还参加了苏丹民族团结政府与达尔富尔地区反对派复谈的国际会议。

  宋爱国欣慰地说,中方的外交努力对推动达尔富尔问题的妥善解决、促进该问题降温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积极评价。在未来的日子里,中方将为推动达尔富尔问题的妥善解决继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成立领保中心

  “以人为本”理念机制化

  2007年1月5日,新年伊始就传来牵动亿万国民心弦的消息:五名在尼日利亚工作的中国工程人员被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劫持。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指示有关部门全力营救。外交部、商务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国驻尼日利亚使馆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协调各方开展工作。经努力,被劫持人员于1月17日全部安全获救。但随后又频频传来消息:4月,中石化在埃塞俄比亚项目组遇袭;6月,七名中国人在巴基斯坦被绑架;7月,一名中核公司员工在尼日尔北部被绑架……

  一桩桩涉及中国海外公民安全的事件凸显了依然严峻的海外公民安全形势。随着全球范围内局部动荡频发、恐怖袭击猖獗、自然灾害和流行疾病、环境污染等不确定因素的增加,海外安全状况也越来越复杂。鉴于这种紧迫的形势,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在原有的领事保护处的基础上于8月23日宣布成立。在此前后还颁布了新版《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新指南明示了领事保护的职责,增加了出国前的提醒和出国后的提醒,扩充了常见的问题,在最后还增加了中国驻外使馆的联系电话及有关部委的网站。

  “2007年,我人员和机构海外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但涉我人员和机构安全的恶性案件呈多点同时爆发之势,针对我海外人员的袭击绑架案增多,部分国家形势变化对我人员和机构安全影响加大。”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魏苇简洁地概括了2007 年领事保护的特点。

  这一年,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先后处理了数十起我人员在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尼日尔、巴基斯坦及墨西哥等地被绑架案件及其他多起涉我人员和机构海外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如韩国丽水火灾、巴基斯坦枪杀案、智利海难、加拿大工程事故、肯尼亚空难、南非持枪抢劫案、马尔代夫爆炸案、留学生乌克兰遭袭案以及巴基斯坦、缅甸局势动荡护侨等。

  “依法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是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魏苇在采访中特别强调领事保护中心的成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与原领事保护处相比,领事保护中心人员扩充为15人,职责方面更加强调协调能力,主要包括:协调、指导我国内有关部门和驻外使领馆妥善处理各类涉我公民和法人的领事保护案件;及时收集、分析和发布领事保护预警信息;加强领事保护理论研究,学习借鉴外国领事保护经验,调整、完善我国领事保护指导原则和方式方法;强化对中国公民安全和守法意识的宣传教育等。

  杨洁篪外长在8月23日中心成立仪式上强调指出,领事保护是外交工作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执政能力建设。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要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本着对祖国和人民负责任的态度,重视做好这项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化机制为关键,以队伍建设为基础,积极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领事保护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魏苇指出,成立领事保护中心是适应当前海外涉我人员、机构安全局势的机制化举措。中心成立后,涉我海外安全案件的处理能力显著提升,与国内外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案件处理运作体制日趋成熟,必将对我整体外交工作形成有力配合和补充。

  屡任国际高官

  凸显中国国际地位上升

  “搏击外交风云的斗士”、“中国派”、“一张嘴胜过千军万马”、“有强烈爱国热情的战士”、“富有激情的外交家”、“不怕刺刀见红的勇士”……这些都是在网上搜索“沙祖康”的“结果”。这些描述不禁使往事重现。1993年举世瞩目的“银河”号事件中,他与美国调查组斗智斗勇,让美国陷入尴尬的境地,揭露了美国践踏国际法的做法。2001年,面对英国大使对中国的人权指责,他回敬说,我一看见你这张脸就想起了鸦片战争,你强行占领香港多少年,而且从来没有搞过任何选举,这样的国家哪有资格指责中国的人权。2004年,面对美国威胁要搞反华提案,他说,搞不搞反华提案,这是你的权利,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一定要打败你……2006年,接受外国媒体采访在回答美国对中国增加军费的指责时,他说,美国最好闭嘴!同年,陈冯富珍以24票高票当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作为中国驻日内瓦联合国机构的外交官,他流下了激动的眼泪。2007年2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宣布,任命他为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

  “经济和社会事务实际上就是发展问题,联合国秘书长把这项工作交给他,这是很重要的工作。”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其实,出任国际组织高官的中国人不仅仅是沙祖康。吴建民本人在2003年就出任国际展览局主席(这也是我们请他进行这项点评的原因之一),直到最近刚刚卸任。他向我们介绍了在国际组织任职的其他高官们。陈冯富珍,当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任期为2007年1月4日至2012年6月30日。张月姣,2007年11月27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任命这位中国律师为该组织的上诉机构成员,这是中国内地的律师首次在世贸组织中担任这一要职。2007 年11月初,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刚刚结束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第一个担任这一职务的中国人)的工作。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蒲晃一郎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在章主席的倡导下,和谐理念在本组织——教科文组织深入人心。”

  国际组织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中国人?吴建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的发展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二是他们本人的努力、本人的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这仅仅是标志着21世纪出现的一个动向,这个现象才刚刚开始。21世纪,炎黄子孙将会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吴建民告诉记者:“11月底,我本人卸任国际展览局主席。作为担任此职的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来自亚洲、来自中国的人士,从2003年12月到2007年11月底,我这四年的工作最后受到国际展览局代表的广泛赞扬。卸任时,大会两度为我全体起立鼓掌,这在国际展览局历史上是罕见的。”

  吴建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中国人出任国际组织的高官。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的地位在上升;另一方面,我们正在把有才华的人派往国际组织。同时,“我觉得,国际公务员也要从青年抓起,从青年干起最好”。“我还认为,国际组织在21世纪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世界要建立一个法制的世界,形势呼唤着国际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家对多边主义的重视就说明这一点”。

  中国将来在国际组织里面的声音也会更多地得到重视,这是必然的趋势。

  开展气候外交

  中国阐述鲜明立场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我们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气候变化关系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注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这是胡锦涛主席于2007年6月8日出席八国集团领导人与五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时有关气候问题的一番讲话。

  气候问题的热度在2007年是非常高的。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它被列为超过恐怖主义、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问题的最主要问题;4月,联合国大会讨论了气候问题;6月,G8会议再次把气候问题作为主要议题。接下来,9月的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联合国大会、11月的中欧首脑会议以及12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无不将气候问题作为重要议题。

  在全球关注气候问题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各种多边或双边外交场合多次重申了鲜明立场。如胡锦涛主席在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四项主张,即坚持合作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导地位,坚持科技创新。中国将根据《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积极参加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外交部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对外工作小组,由杨洁篪部长任组长、武大伟副部长任副组长;在条法司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同时任命中国前驻坦桑尼亚大使于庆泰为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研究员引述了吴建民不久前的一个说法:2007年也许会以“ 全球气候政治元年”的称号载入史册。王逸舟赞成他的这一判断。他对本刊表示,虽然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后果的讨论已有一段时间,但国际关系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把它摆在如此突出的位置上。

  究其原因,王逸舟认为,主要不是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在这一年有多么显著的不同,也绝非人类在技术上有什么突破性发现或“倒行逆施”,而是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中的各种相关因素累积叠加到一定程度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是国际间重大议题的“钟摆”自然指向(选择)的某种结果。恰似苏联解体冲击波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反恐热潮形成于9.11 事件之后一样,近些年几次震惊国际社会的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全球范围关于人类居住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大争论、后京都议定书阶段即将到来及大国间为此产生的复杂博弈,以及超级大国美国由于伊拉克危机带来的软实力的大幅下降,使全球气候政治迅速成为各种新旧崛起势力角逐的战场,成为国际进步和人类发展新的着力点,成为国际组织和国际公民社会(包括形形色色的NGO)施展手脚的又一次大的机会。

  虽然全球气候政治充满了博弈过程,包括各种算计甚至个别的阴谋,但总体上讲,应当说它代表着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的新起点,对于国际社会和各国利大于弊。王逸舟着重指出,尤其对于中国而言,必须承认,尽管我们在国内这几年做了大量工作,为改善发展的质量、人民生存的环境以及遏制温室气体效应做了努力,但我们国家不是国际上这方面的倡导者,不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便与一些发展中大国对比也不是先行者,仍然有许多缺失和问题。他说,中国人不能因少数西方大国不合理的压力而畏缩不前,放弃在国际上做出相应承诺的应有努力。这也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和谐世界理念的重大而具体的表现。

    编者手记

  说起过去一年中国的外交,可圈可点的事不少。要从这么多事中选出特定数目的若干亮点,不是很容易,一定会留下遗憾。在编辑部就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例如,中国在这年为促使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取得重大进展所起的作用,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角色等,就未能入选本期的十个亮点,这不是因为它们不重要。我们的想法是,不求面面俱到,只将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若干事列举出来。这些内容得到了外交部有关领导和部门,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相信也会得到读者的认可。而八位司长和两位学者对它们的评述,使这期“封面话题”显得更加厚重。

  邀请外交官和学者共同点评中国外交,“世知”近年做过多次。“钱其琛风格”、“中国外交以人为本”、“打造良好大周边”等,都是这样。2003年年中,在李肇星外长促成下,我们还曾邀请外交部五位司长谈胡锦涛主席就任以后的第一次出访——访问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出席上合组织元首会晤、参加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来源:世界知识

  也欢迎读者提出你们心中的2007外交亮点。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