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安徽池州变奏:打造皖南交通枢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8日10:04 《决策》杂志
除了“变奏”,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描绘近年来在池州发生的事情:观念大转换、城市大建设、交通大改善、区位优势在凸显、工业发展确立新理念、旅游开始真正担当兴市的重任......这座往昔的江南古城似乎完全恢复了她的活力与魅力,健步走向自己的中兴纪元。当变化汇集成势之时,显然也就不能再简单的理解为量的改变! 这绝不单是“中部崛起”等战略在一个区域投射的影子,更应理解为一个区域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把握与掌控,还掺杂着对区域发展路径的探索,毕竟整个中国都同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在新的发展理念面前,先前的谁先谁后问题已经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而随着新思路的日渐清晰,池州可能已经因为找到了方向而不再迷惘,一个新的时代或许真的开始了。 池州:走进新时代 -本刊记者 徐浩程 从无一寸高速与铁路到现今两纵四横的交通网络,乃至逐渐成形的"皖南交通枢纽",池州看得见的机遇正在不断向前延伸。更重要的是,池州自身发展的节奏正在与之形成共振。 着力构建连接东西、纵贯南北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加强中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建设。中部崛起10号文件中的这句话,让众多城市看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遇。 这之中,安徽池州无疑是成功的,对于今天的池州而言,曾经切肤之痛的交通已不再是障碍。2007年9月28日,合铜黄高速公路通车,这是近两年来池州境内通车的第二条高速公路。 从无一寸高速与铁路到现今两纵四横(合铜黄高速、京福高速大景段;沿江高速、铜九铁路、城际轻轨、长江“黄金水道”)的交通网络,使池州成为地处贯穿东中,连结长三角经济圈、中原经济圈、武汉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的交汇带,区域性、立体性综合交通枢纽逐渐成形,池州看得见的机遇正在不断向前延伸。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就在合铜黄高速通车的同一天,池州20条市政道路同时建成通车。显然,池州正试图使其发展的节奏与“高速”概念形成通感与共振,以便在多重利好的带动下,仔细调整自己美妙的身姿与运行的状态。 这绝不单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在一个区域投射的影子,而更应理解为一个区域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把握与掌控,还掺杂着对区域发展路径的探索,毕竟整个中国都同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在新的发展理念面前,先前那些谁先谁后的问题已经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滨江环湖时代 “这两年我们的城市道路建设超过1949年到2005年整个城市道路建设的总和,城市有效覆盖面积成倍扩张,‘城中村’和‘城边村’悉数得到彻底改造”,“有些刚刚退休的老干部回到池州都找不着‘北’”。这是池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对近年来池州城市变化最直观的概括。 对于这一观点,池州市规划局给出的佐证是:2006年之前,池州市区道路总计65公里,而2006年以来,池州市区新建的道路已经超过100公里,建成的也接近100公里。 这是一个池州人期盼已久的变化。在交通之后,城市正在成为池州发展的新瓶颈。由于两撤三建的曲折建市经历(详见本刊2004年第8期),池州城市建设一直较为落后,城市基础设施与功能建设的滞后,已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一变化的起点是一场全国性的治理运动--大拆违。2006年初,对城市违章建筑的治理在全国很多城市展开。当年3月,在池州第二届人代会闭幕后,“大拆违”被正式提上这座城市的议事日程。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操作不好,事倍功半;操作好了,事半功倍,既可解决城市发展的百年大计,又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虽然,这更多的是一场全国性的行动,但在池州却另有深意。随着拆违的深入,池州市委书记童怀伟给出的思路是“以大拆违促进大发展,以大拆违为突破口,推动池州城市大建设。”池州建委的工作思路也由此从拆违前期的“大拆违、大建设”转向“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 “在拆违的同时,我们就有计划地启动了大规模的市政工程建设,先后启动了近50项市政重点工程,拆违拆迁、开工建设安置房和‘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建房300多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30多亿。形成了目前市区三环、四横、五纵的道路网络。”池州市建委一位官员告诉《决策》。 这些建设的直接结果是池州城市框架逐步拉开,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格局正在形成。同时,池州城市发展方向开始转变,发展定位日趋明朗。 池州依江畔湖,但这也可解释为池州城市发展受到长江以及两倍于西湖大小的平天湖的制约,对池州新一届领导班子而言,必须找到变劣势为优势的途径。 2006年初,池州市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城市发展空间研究,通过深层次研究,“滨江环湖、组团布局、传承文化、体现生态”的理念开始形成。 是年底,《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草案)和《池州市主城区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草案)出台,池州城市发展方向开始摆脱单一的沿江思维,将原本制约城市发展的齐山-平天湖风景区纳入城中,形成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滨湖临江、一城五区”城市格局。 而随着规划的调整,池州在启动大规模市政建设的同时,还根据规划“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的调整,主城区范围由原来的3个办事处扩大到8个,城市建设面积从25平方公里拓展到80平方公里。”池州市贵池区区委书记刘礼生告诉《决策》。 2007年9月28日,随着池州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结束以及新的一批市政道路建成通车,池州开始从沿江时代走向滨江环湖时代。 扩张背后的战略 “我们并非为修路而修路,为拉开框架而拉开框架,为城市发展而发展城市。”在接受采访时,池州市市长方西屏一再如此强调。 有业内人士表示,池州此次城市发展的调整,将对这座江南水城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个解读在方西屏处同样成立,在方西屏看来,池州走向滨江环湖时代是一种继承,更是发展,“行政区划的调整使池州有了新的发展空间,给池州打造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池州要实现的是它新的梦想。 从2005年6月童怀伟调任池州市市委书记、2006年2月方西屏调任池州市市长后,池州开始反思、调整自己的优势与发展路径。世易时移,顺势而为,这是人类天赋的辩证法。 一个显著的变化中的优势是,由于内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池州正显现皖南交通枢纽的气质。“皖南山区大部分山货都将以池州作为其集散的中转站。”池州市经委负责人告诉《决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由安徽最大的商贸流通企业--安徽徽商集团投资6亿元打造的区域性的商贸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物流中心--池州徽商城已初现身影。无独有偶,香港远航集团物流基地、广东碧桂园、宝马汽配城、家乐福、大润发、商之都等一批项目也择枝池州,相继落户或开工建设。 2006年,在池州第二次党代会上,童怀伟作了一个题为《坚持科学发展 加速追赶跨越 为实现池州在皖江的崛起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建设一个“实力池州、活力池州、魅力池州、和谐池州”的战略目标。在池州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方西屏在池州市“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的发展战略。 池州新一届领导班子对这座城市的战略思考与发展路径逐渐成型,这其中,城市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也是一个得窥池州发展思路全豹的观察点。 在池州“一城五区”规划中,居于城市中心的齐山-平天湖风景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过去也提‘旅游兴市’,但关注点主要还是九华山这一独特的资源,城市内的旅游项目较少,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池州市旅游局负责人告诉《决策》。但随着平天湖风景区的建设,“旅游兴市”在这座城市中将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沿长江布局而建的工业园区与站前区,将成为池州“工业强市”与“商贸活市”重要支点。显然,城市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池州工业化以及相关战略的实现。 不仅如此,从池州“一城五区”的功能布局中还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这座城市中享有与第二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池州的城市化正在抛弃制造业、重工业的抱城理念,而更为强调二、三产业在整个城市化过程中的同等作用。这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