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珠三角率先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09:39 南方日报

  ■珠三角综合竞争力判断与分析

  在今日举行的“南方竞争力高峰论坛”上,由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出品的《珠三角竞争力2007年度报告》同时发布。报告以翔实的数据分析指出,珠三角地区已经率先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今年以来发展步伐更加稳健。在珠三角的带动下,广东今年依然占据中国区域经济龙头地位,产业结构与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

  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明显

  宽裕型小康的主要指标,是人均GDP达到4250美元以上。根据今年年初公布的统计数据,珠三角地区人均GDP达到5843美元。2007年5月21日,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正式宣布:珠三角地区已率先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

  今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表明,珠三角地区居民收入继续平稳增长,其中增幅最大的是东莞和广州,分别比去年同期提升12.9%和11%,江门、深圳、佛山、珠海的增幅都在9%以上。随着股市、楼市等投资渠道的畅通,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广东省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明显。前三季度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238.25元,增幅达112.5%。

  宽裕型小康社会的来临,也意味着消费结构的改变。今年1—9月,佛山以消费品零售总额22.5%的超高增幅继续领跑,惠州、中山、东莞的零售总额增幅均超过18%。汽车、住房和文化娱乐产品等成为众多城市的消费增长极,其中深圳文化办公、体育用品消费额为去年同期的2.5倍和1.8倍;汽车类增长43.8%;书报杂志类增长40.6%。

  经济总量继续领先江浙

  与宽裕型小康相得益彰,珠三角今年经济发展依然强劲,且发展质量更高。今年1到9月,广东全省国民生产总值21489.58亿元,依然占据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预计全年GDP将达到3900多亿美元,超过台湾省。而珠三角作为广东经济的绝对重心,前三季度GDP为18201.41亿元,在总量上领先江苏、浙江和上海等长三角重地。

  在保持经济总量龙头地位的同时,珠三角增长方式更具可持续性。今年前三季度,珠三角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5.6%,远低于26.4%的全国平均水平,但GDP增速超过11%的全国平均水平。

  增长更稳、效率更高、资源更省、环境更好。2007年的珠三角正在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高效益、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工业高级化带动现代服务业成长

  进入工业化后期的珠三角,近年来大力推进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使经济发展后劲更足。在工业经济的强势带动下,珠三角以金融和物流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成长迅速。

  2007年1—9月,珠三角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7793.68亿元,占全省的83.88%。除中山、江门外,其他7座城市的重工业增加值都已超过轻工业。深圳、东莞等城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电子工业迅速扩张。广州、佛山则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正在延伸。

  在珠三角带动下,全省前三季度轻重工业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39.6:60.4变为39.2:60.8,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3.7%、24.3%、36.3%,产业适度重型化、高级化势头进一步增强。

  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外向型的经济模式。进入2007年,虽然受到产品质量危机和出口新政的影响,但珠三角依然保持了外贸出口的霸主地位,

  今年1—9月,广东出口总额2648.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0.2%,其中95.8%来自珠三角。从进出口总量上看,深圳以2044.14亿美元雄踞榜首,超过500亿美元的有东莞、广州,珠海、佛山超过200亿美元,中山、惠州高于100亿美元。

  在总量保持增长的同时,利润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一般贸易地位上升。截至9月,全省一般贸易出口与加工贸易出口的比例由去年底的30.09:69.01变为33.98:66.04。深圳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由23.2%提高到28.0%;广州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7.7%,增幅几乎是加工贸易出口的2.5倍,佛山一般贸易出口已占总额53.2%。

  在出口商品种类方面,1—9月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67.6%和34%,同比提高0.3和0.6个百分点。

  加工贸易比重的降低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使珠三角的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为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困境

  高成本时代 珠三角向何处去?

  《珠三角竞争力2007年度报告》指出,2007年对珠三角而言,既是提升的一年,也是阵痛的一年。经过近30年的超高速发展,过往粗放型增长方式遗留下的种种矛盾,正处于集聚、爆发期。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成本支出不断提高,威胁着珠三角的可持续发展。正如省长黄华华所言:“发展成本上升,是珠三角地区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

  发展成本持续升高

  土地不足,地价上涨,是珠三角地区、尤其是中心城市发展成本高企的首要因素。其次是能源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资源供应的紧张和资源价格的持续攀升不仅挤占了企业的利润,而且给珠三角后续经济发展带来了油荒、电荒等一系列不利影响。其三是环保成本上升,随着珠三角环保模范城市群的成形,区内企业在治理废气、污水、废料等方面的费用仍将继续增加。其四是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自2004年珠三角开始出现“劳工荒”以来,劳工不足问题一直纠缠着珠三角的企业,提高工资成为企业招工的普遍手段。

  “打工经济”仍未改变

  2007年,珠三角诸多企业位于价值链底端,只能赚到少量加工费的“打工经济”模式仍未发生根本改变。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工业增加值中仍有20%左右来自玩具、纺织、建材等传统行业。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深圳、东莞、惠州等珠江东岸城市,在大力发展电子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政策引导下,承接了大批IT硬件生产转移,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珠三角的“工厂”地位。珠三角生产出口的科技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3%,而且产品销售和服务网络也主要为外商所控制。一旦成本无法再压低,外商就可能撤资离开。

  加工贸易内外交困

  2007年,一场产品质量危机席卷广东,占据全国玩具出口七成的珠三角屡遭强制召回。珠三角传统出口大项海产品、日化产品同样因为质量问题,多次被国外市场封杀。与此同时,为压缩贸易顺差,国家不断收紧出口政策,两次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增加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和限制类目录。珠三角地区仅东莞就有6717家企业受波及,超过1万家在珠三角投资的港企可能停产或缩产。如何在贸易摩擦和出口新政的内外夹击中突围,一直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珠三角值得深思。

  产业雷同减弱区域协作

  2007年,广州港与深圳港激战正酣,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也先后提出雄心勃勃的港口发展计划。珠三角方圆200多公里的面积内,香港、广州、深圳、澳门及珠海等五个国际机场也为争夺客源展开激烈竞争。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的调查则显示,珠三角9个城市中,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超过90%的有5对(珠海与深圳、惠州与珠海、东莞与深圳、东莞与珠海、东莞与惠州)。港口机场以及同型制造业在珠三角的高密度扎堆可形成规模效应,但也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减弱了区域内分工协作和差异化发展的双重效益,并引发区内竞争的恶性循环。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