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京报:浙江良渚古城可能改写中华文明史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01:16 新京报
专家在描绘石头地基的方位图。本报记者 赵亢 摄 坚硬的石头是城墙遗址的地基。本报记者 赵亢 摄 核心提示 2007年年末,良渚古城的发现成为中国考古界的一大盛事。人们开始对那些生活在5300年前的良渚人有了新认识。他们不只是会种水稻、磨玉器,社会分化了等级,他们甚至产生了城池的意识。在历史学中,“城”是区分氏族社会和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并且,良渚古城的结构像汉字“国”,加上此前在城内发现的王室宫殿、贵族墓葬和祭坛,一些专家猜测,良渚可能是在夏商周之前更早的一个朝代。 这座“中华第一城”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良渚古国,它究竟能否改写中华文明史,还期待着更多的考古发现。 距离农民高中刚的家200米处,有一个大坑。5米深的坑中,土色层次分明。依上而下是,浅黄、褐色、褐中带红,最后是夯土。高中刚站在坑边看着,不知道这些颜色的意义。 他从2007年11月起,就看到一些城里来的考古人员,挖出这个坑,并在坑里跳上跳下。和高中刚不同的是,良渚遗址工作站站长刘斌看到这些土,异常兴奋。 根据土里的陶瓷碎片,刘斌判断,褐色的土属于明清时期,褐色带红的土中则有汉代陶瓷片,而在夯土下,刘斌发现了5000年前良渚人摆放的石块,“它们是建城墙用的地基。” 11月29日,浙江考古研究所宣布,在杭州瓶窑镇长命乡发现了一座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一些专家认为,如果这座占地290万平米的古城背后意味着一个良渚古国的存在,那它将是夏商周之前更早的一个朝代。 5000年前遗留城墙悬疑 最初发现的石头地基长1000余米,究竟是河堤还是城墙,刘斌困惑良久。 冬天的苕溪很安静,溪边生长着千百年前就有的芦苇。小河从天目山支脉流出,由遥远的东北方向流经古城的西北城墙角,然后朝着西南方,径直流去。 这条小河将良渚古城北边、西边的两面城墙,紧紧包围。而探明这些城墙,曾让刘斌非常头疼,他花费了1年多的时间才清晰了城墙的四面边界。 城墙遗址的发现,发端于一次意外。 2006年6月,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凤山村葡萄坎,一座村民安置房要建在良渚文物保护区。依照惯例,良渚遗址工作站的考古队先进场勘探。 刘斌他们发现了一条南北走向河沟,宽约45米,深约1米多,河床内发现许多碎陶片,是良渚晚期的。 “意外,真的很意外。”回忆起当时的发现,刘斌感叹不已,但是,随后更大的意外发生了。 在发现了河沟之后,考古人员往东两米多的地方面挖了个小坑,结果发现整块土地其实都是人工夯筑而成———土质为黄土。 “明显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刘斌说,良渚一带是灰黑色的淤泥。在黄土下面,铺着一层石块,石块比较圆滑。 “应该是从周边现成拣来的。”刘斌分析,这些经过人工挑选、精心堆砌的石块,是刻意被垫放在沼泽地上,作为地基以隔开了潮湿的地气。 事实上,刘斌的意外发现,早在30多年前,高中刚就曾遇到过。那时,村里有一次挖水井,下了3米多以后,就发现了石块。“没人知道那是啥,也没有人在意。”高中刚回忆道。 刘斌判断出石头地基的大致走向,但是他不知道在地基上的夯土建筑到底是什么。 是河堤吗? 刘斌知道,在已探明的良渚遗迹中,就发现了大量他们治水的活动。良渚的塘山遗址,是世界同时期最大的防水工程之一。 2007年3月,刘斌带着十几个人,手持洛阳铲,沿着苕溪,分两路探寻,一路往北,一路往南。 石头地基的遗址很快被探明,它向北顶到了东苕溪,往南顶到了凤山,总长度约1000多米,宽约40~60米。 “当时推断,应该是河堤的遗址,因为在它的外侧(西侧)发现了古河道的遗址。”但刘斌又发现,这条1000余米的遗址和它东面的莫角山遗址互为平行,两者相隔约200米,“它也有可能是城墙。” 但是,勘探调查进入了死胡同。刘斌他们沿着东苕溪,右拐,再往北,却再也没有发现夯土和石块的痕迹。 线索似乎要断了。 刘斌的目光落在了莫角山上。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