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终特刊:我们依然在路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09:30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编辑部

  辞旧迎新又一岁,新的一年会有不同于过去或未来的魔力吗?

  也许有,因为基于种种复杂的情绪,主办奥运已经被当作大国兴起绝好的标志,官员、学者、商人、百姓口中不时传说“2008之前如何如何”、“2008之后如何如何”;

  也许没有,因为冀望一次跳跃就能跨过所有鸿沟,要么是痴心妄想,要么是居心叵测,决定一国富强与否的因素包罗万象,人口、地理、历史、科技、文化、哲学、宗教、政治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航船的方向与速度。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学者海登·怀特曾表示,“研究历史,犹如置身一条不停前驶的船上,观察另外一条不停移动的船。前者是现在,后者是过去。”为了清楚作答上面的问题而非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就让我们先来观察身边的过去——2007年:

  总体而言,即将过去的一年成绩显著。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中央确定的经济工作大政方针,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但是中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投资偏高、经济偏热恰好发生在奥运年前,这只是一个历史的巧合吗?以往多次发生的“奥运综合症”会不会给热情高涨的中国人当头浇上一盆凉水?最起码,我们应该重视马克·桑顿曾给出的警告,即,商业繁荣时期的低利率造成资本品价格上涨,从而使更多资源被配置到远离最终消费的生产中,而一旦利率变动,则资本所有人承受重大损失并波及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从而导致金融与经济衰退。

  目前看来,中国的情况既有特殊之处但也未见得脱离窠臼,其中尤以股价、房价疯涨为典型。平心而论,中国近年所出现的经济过热主要源自贸易顺差激增而导致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只不过,在街头巷议所反映出的部分民意中不难窥见,部分投资者对于奥运会近于盲目的期许起码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而某些官员暧昧的态度似乎也暗示着“迎奥运”之类政策的存在。

  当然,如此规模庞大且持续高涨的投资热潮也有可能如预想的那样平安趟过,中国对于“奥运综合症”的免疫力主要有三条:

  其一,公认比较成功的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其时主办国恰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期,中国目前的情况也是如此。2007年,中国GDP预计增长约11%至23万亿元,财政收入预计增长约31%至5万亿元,无论从总量还是增速来看,都有能力填补奥运留下的缺口;

  其二,历届奥运会主要由发达国家承办,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大型会展的边际效用可能比较高。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上半年,北京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09亿元,增长31.9%,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能耗指标则继续保持下降势头,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正是当下中国所急需;

  其三,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资本约束并不明显。奥运会后,由于居民高储蓄及国际收支“双顺差”不会出现大的逆转,货币宽松局面有望维持较长时期。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货币政策从紧,其实反证出中国经济之虞仍是过热而非转冷。

  事实上,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一次奥运会的利和弊都没有必要作过分的夸大。中国经济欲在2007年基础上再上层楼,关键的要害仍然是究竟如何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此种困顿而引致的自强化的怪圈是,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就必需进行大量投资(在金融资源垄断且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大量投资则进一步导致效率低下。

  中央政府对此已经有所认识。2007年中,各项调控政策的力度几乎空前,其中包括6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10次调高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可即便如此,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持续走高(今年上半年达到26%左右),此尴尬局面表面上的诱因固然是银行流动性过剩,但其最根本之处则在于缺乏摆脱路径依赖的勇气和办法。

  有些学者认为,对于中国这个遵循“渐进”与“增量”改革方式的转轨经济体来说,挑战性的问题将不再是逐步的市场化是否导致了经济的增长,而是如何实现技术或效率的持续改进。很有可能,这是一个过于乐观的判断。现阶段的中国,大量新的、突出的矛盾,其实源自于先易后难思路下被搁置的体制弊端,而这,恰恰也是技术或效率的持续改进难以取得的关键。譬如说,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常被作为经济改革的范例,他们也确实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树立了自己的优势,但是不可否认,这一最具活力的部门恰恰在自主创新领域严重不适应新的发展的要求,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仍在于国家对稀缺资源的控制、对行业准入的限制,以及私有产权保护方面的缺陷。

  认清这种阶段性特征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依然在路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所有相关者持续不断地作出观念更新、知识积累、利益调整、制度建设,惟其如此,谋划中的宏大目标方能经日积月累而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