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锦明:基层政改探路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10:49 南风窗
(尹鸿伟) 2007年10月17日中共十七大举行的第二场记者招待会上,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欧阳淞表示:中共在四川雅安、 浙江台州等地所进行的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除了西藏和台湾,全国各地官员,都曾来雅安学习过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这些始于2002年起的特殊“客 人”,已经成为雅安组织部门的骄傲。 这一系列政改方案的主要推动者就是时任雅安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的张锦明。 乡镇直选实验 “我是被逼无奈,才误入民主试验田。”1998年初,41岁的张锦明出任四川遂宁市市中区区委书记,马上遭遇 了下辖四个乡镇领导班子多名成员相继出现经济问题的窘况。张锦明很窝火,一个初衷朴素又不乏政治实用主义色彩的念头产 生了:“大家来公选,风险至少可以分担。” 1998年4月,市中区保石镇实行镇长公选,600多名人大代表、村干部、村民代表投票产生正式候选人,再经 乡镇人代会投票决定最终镇长人选。较之过往组织意见的强势主导,民意被推上了前台。随后,四川电视台的《共产党人》栏 目公开赞誉其为四川省第一次乡镇公选试验。 1998年12月,张锦明又主导进行了“步云直选”——这次轰动全国的大胆尝试,却几乎使她坠入个人仕途的深 渊。 “民主选举,在上层可能是一种复杂的制度设计,在地方是一个并不复杂的组织问题,而在广大的选民那里则是一个 简单的操作技术。”这是张锦明由此得出的思考。 2002年,步云启动了第二次民主选举实验,身为副市长的张锦明虽与组织工作无缘,却主动请缨到步云挂点,在 幕后推动了一场完美的体制内直选——由基层群众直选出唯一的乡长候选人,再进入人代会等额选举。两次直选,本质未变, 结局殊异,张锦明深感“尊重体制,才能改良和完善。作为基层领导官员,要勇敢地探索,给后来者提供经验和教训”。 当然,并非所有的声音都是称赞,同样有媒体称张锦明为游走在体制边缘的“敏感官员”,甚至有人怀疑其早年创举 的真正用意,因为其实现了“从挑战体制的激进者,到恪守体制的改良者”的角色转换,而张锦明则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 知我者谓我何求”作答。 县级党务改革 “遂宁的公选和直选试验后,我一直在想,类似的改革能否从乡镇往上递进一层。”2002年8月,45岁的张锦 明由遂宁副市长调任雅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同年11月,中共十六大召开,党内民主被提高到党的生命的重要位置,并明 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县(市)党代会常任制试点。 2002年底,雅安市雨城区进行了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县级党代表的直选。党以往代表选举时“定调子”、“划框框 ”的做法被改变,党员参与党代会选举的积极性得到空前激发,拥有11440名党员的雨城区就有1380人报名,其中自 荐764人,选举结果产生159名区党代表,“选举的巨大差额,使整个选举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一些领导干部落选党代表 的事情发生了”。 随后,在张锦明的推动下,一系列党务政策试点开始在雅安展开:党代会年会制、党代表述职测评制度、党代表席位 制,以及更具实质意义的谋求监督、决策、执行三权制约的党代会内部权力配置改革。 2004年2月,张锦明升任分管组织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当年,她便在下辖的芦山县试行镇党委书记全民公推,由 党员直选,以及镇团委书记、妇女主任直选的改革。2006年,又在仁义等四个乡镇全面开展人大代表选举和党委班子政府 班子选举改革。至此,国家权力体系中的政府、政协、人大、党委,几乎所有可以尝试的改革点,均已涉及,甚至连妇联这样 的社团组织亦未漏过。 与张锦明有着多年交往的一位老干部说:“她就像一位勤恳的科研工作者,总试图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寻找基层 民主的出路。或者你可以说,她就是一个耽于民主实践的痴迷者。” 与仇和、吕日周等具有鲜明强人主导色彩的改革所激起的大幅反弹不同,张锦明认为自己遇到的阻力或争议是一种潜 在的,但又是更深层次的分歧。 不赞同的意见不断在出现。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正式启动后,雅安市委组织部曾想继续推进乡镇自治,但县级领导那里 的工作始终做不通,理由很简单:乡镇自治了,县里怎么办?2007年5月,为解决监督同级党委和纪委而产生的党代会监 督委员会,试运行3年后,在最新的雅安市雨城区的有关方案设计中,悄然不见。 2007年换届,党委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张锦明分管新农村建设。这一次她又将村民和村干部请上了讲坛:“他 们才是新农村的主人,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听听他们的愿望,以此作为政府倾斜政策的试点依据。” (尹鸿伟)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