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讲述小岗村故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4日09:42 中国新闻网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讲述小岗村故事(组图)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讲述小岗村故事(组图)
小岗村

  ●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的“大包干”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起点

  ●而今,感受到小岗村发展瓶颈,当年带头人开始重新考量集体化经济道路

  本期讲述人:“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

  年龄:67岁

  当时身份:小岗生产队队长

  我当时的决心就是,管它倒霉不倒霉,社会主义的车往前拉还是往后拉,只要大家能吃饱饭就行。哪怕能吃一顿饱饭,拉去杀头也就满意了。

  1978年以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底,小岗村18户农民搞起了“大包干”,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至1984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及推行。

  严俊昌家再往前一公里,就是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每一周,严俊昌都要到那里坐一坐,今年67岁的他是纪念馆的名誉馆长,常常要向前来参观的各路人马介绍当年按血手印分田到户的经历。

  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18户不想饿死的农民在一起赌咒发誓,签下分田到户“生死契约”,关闭了一扇门,又开启了一扇门。1978年12月22日通过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上还有“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字样,而这18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农民,偷偷摸摸想走得更远。严俊昌是当时小岗生产队的队长,他出于求生本能做下的决断,震惊高层,并终获认可,“中国改革第一村”由此诞生。“不但没有枪毙我,还表扬我。”严俊昌也感到一个新时代来临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尝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甜头之后,才进一步“农村包围城市”,放权让利到全国。小岗村的“大包干”是中国改革的一个起点。在接下来的时段,这个明星村落不断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照,但它也无可逃避地像其他村落一样,经历阵痛:乱收费、盲目发展村办企业、干群冲突……甚至于这些当年冒着杀头危险共患难的老人,也开始纷争不已。“大包干开始时村里没有一个反对的,后来日子过好了,争权夺利,18户人家闹了那么多矛盾。”严俊昌对南方都市报记者说。

  无论如何,日子的确更好过了。但严俊昌也感受到小岗村发展的瓶颈,和村里的其他带头人一样,他开始重新考量集体化农庄的可能性(并非是对“大包干”的一种简单反动),并对强人政治迷恋不已。这注定是一个无法取得共识的观点。不过,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改革开放在它的而立之年,未能“不惑”,在新的路径选择面前,或许我们唯一可能的共识就是: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三年“大跃进”,小岗120多人饿死了67人

  我二弟快要死了。我们找到干部批了一把面,三四两,打成面糊子,他饿得牙关都紧了,没有力气张嘴,我们撬开牙齿喂给他吃,才救活了他。我们庄上有户人家,九口人全饿死了。1958年开始“大跃进”,1959年就开始饿死人。小岗一共才120多人,三年“大跃进”,饿死了67人,死绝了6户。当时的农村,可以说家破人亡。

  不只是小岗饿死人,全县都饿死人。凤阳县纪念馆说死了9万多人,实际10万人也不止。一直到1978年以前就没有吃过饱饭,但干部有的吃。干部怎么没有饿死的?如果党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死也是死这些党员干部啊,在那个时候,我就认为党风不正。

  那几年风调雨顺,还假大空说“天灾”。“刮五风”,蛮干,庄稼还没有熟就收割了,一亩地撒几百斤种子,太密了,粮食浪费了,地里也不产粮了,还继续放“卫星”。干部胡作非为,50多岁的村民,饿得拄着拐棍去犁田,田没犁好。干部说,你这么大年纪连田都犁不好?用枣木棍,把人打得第二天抬回家就死掉了。

  1961年以后,因为饿死很多人了,就解散了大食堂,不再几个生产队一起吃饭,开始以生产队为单位。从那时起,小岗就一直是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队”,衣食住行都靠国家。

  大家劳动的积极性不高,生产队的土地都荒掉了,没有人干。大家吃不饱饭,没力气干活,一顿不吃,两顿不吃还能扛得住,三天不吃哪来的力气?农民的积极性被领导挫伤得太厉害,三年饿死那么多人,大家对干部多少有点看法,所以生产就一直搞不上去。那个环境下,也可以说是政策不好,瞎指挥,有的工作组到小岗来主要就是抓“斗私批修”,他们认为生产搞不上去主要是人的思想问题没解决。一天到晚就是搞什么思想学习啊这些道道,也没时间干活。生产队就一搞一年空。

  小岗那时跟附近几个村都一样,大家都出去要饭,也没人干活了。南来北往,听说哪儿好就去哪儿。那个时候在家呆着的吃树叶什么的快饿死了,在外面讨饭多少能要点吃的。

  1962年,我还是普通生产队员,受刘少奇的影响,我开始萌发了单干的想法,当时没有公开,在小岗挖了些自留地,大家积极性很高,但是那时刘邓路线受到了批判,种了之后不准收。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