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鞋企破解“中国制造”困局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09:29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韩雪 多年以前,温州人将第一双印有“Made in China”的鞋子卖到国外,当下,全球有60多亿人口,而平均每个人就拥有一双中国制造的鞋子。 2006年,欧盟对中国鞋征收反倾销税;国内鞋类出口退税下降2%;接下来又是加工贸易实行保证金实转政策等等,面对重重挤压中国鞋企逐渐陷入“中国制造”的困局。 如何走出困局,中国鞋企也一直在探寻这条路。 1月8日,一个来自意大利时尚潮流发源地之一的Coriano(科里阿诺),一个来自中国东南黄金海岸线中段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温州,演绎了一场跨越欧亚的牵手合作大戏——中国最大民营制鞋企业奥康集团与意大利知名度和美誉度排名第一的万利威德(Valleverde)品牌正式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 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对《财经时报》表示,这对于依然困惑于“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的中国制造业而言,无疑是一次破壁之举,更是中国鞋企利用现有资源的整合,走出迷局的大胆尝试。 中方鞋企主导“话语权” 根据奥康与万利威德的《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奥康集团取得万利威德全球品牌经营权,其全球品牌营销全部由奥康负责运作,万利威德提供产品研发资源,提供技术和法律方面的支持。此外,万利威德将协助奥康集团在其意大利总部成立产品研发中心,并提供场地、设备和制作资源,开发成果双方共享。 这表明,中国制鞋企业打破了传统的贴牌生产(OEM)和中国区总代理的固有模式。双方进行全球战略合作,由中方鞋企“掌管”国际品牌运作国际市场,中方鞋企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双方的合作结合了意大利著名的创意传统及中国的商业化及生产力。”在谈到与奥康的合作,万利威德掌门人阿曼多·阿肯格利博士说,“万利威德先进的技术已在意大利及欧洲取得空前成功,但要征服全世界,必须找一个出色的合作伙伴。奥康集团这几年在国际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势头也是有目共睹,我们很放心,也对他们有信心。” “只有合作才能共赢。”王振滔笑言,“奥康自有品牌的国际化策略是‘海外本土化’运作;国际品牌则是从全球营销逐步过渡到国际研发。面临全球化产业变局,双方全球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 重新划分鞋业格局 制鞋业被业界称为“候鸟经济”,总是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上世纪70年代,世界制鞋业中心从欧美转向了日本和中国台湾;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中心又移向了中国大陆。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鞋靴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占据世界市场68%的份额。 20多年来,中国内陆特别是东部地区工业化的积累,中国企业具备了从全球产业链布局的能力,特别是中国鞋业企业已经具备全球采购及全球销售的能力。 欧洲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以制鞋王国著称的西班牙为例,2004年200人以上企业有2家,2005年仅剩一家。绝大部分企业集中在10人、30人左右的规模。而目前中国鞋业从业人员达220多万的规模。 产业迁移之后的意大利,由于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以及品牌塑造,意大利的制鞋技术和鞋业品牌仍然是世界上最高档鞋的代名词。在此背景下,中西鞋业面临着新的博弈局面。 王振滔称,未来世界鞋业将从竞争走向竞合。“国际化绝不只是卖几双鞋子,科技创新、标准化、时尚化已成为中国制造获得更大利润空间、向价值链上游迈进的机会。” 业内专家表示,一直占据产业高端的欧洲,事实上已经竞争乏力,中国鞋业正在接欧洲市场的班,可以进一步说,凭借中国制造业已形成的强大的势能,中国企业正在接世界的班。 制鞋企业的谋变 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里,中国制鞋企业正在为“中国制造”走出困局另辟蹊径。 2007年5月底,百丽国际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后,一举成为港交所市值最大的内地零售类上市公司。以16亿元并购森达集团后,百丽拿出1/4的筹集资金提高国内一级市场占有率和扩大二三级市场占有率,从高档到中档、从职业到休闲、从时尚到运动全线出击。 2007年7月和10月,安踏集团与中国动向也相继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均获得超过100倍的认购。 渠道创新令鞋企颇为受益。在深圳,不少制鞋企业通过行业协会等相关组织,与欧洲鞋类零售商采购团扩大合作,探寻反倾销背景下新的合作模式和出口渠道。从而使深圳鞋类出口欧盟数额不降反升,其中批次增长了12.36%,货值增长了14.28%。 有关人士则认为,仅靠单纯的贸易输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制造”的地位。恰恰相反,低廉价格的大量输出带来的是反倾销、反规避的围追堵截。提升技术含量,改善传统销售方式,增加品牌附加值,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捍卫中国本土市场,全面运作国际品牌全球市场,才是“中国制造”的出路。-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