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影谈恋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6日11:48 新民周刊

  BY 思 郁

  1955年的冬天,法国新浪潮的两位主将特吕弗和夏布洛尔决定去拜访他们心目中的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当时的大 师正在法国的圣莫里斯电影制片厂进行电影《捉贼记》的后期录音。但事情的发展似乎并不如预想的那样顺利,还没有来得及 见到希区柯克并表达出对其电影的无比热爱,特吕弗和夏布洛尔两人双双跌入了电影制片厂一个冰冷的游泳池里。几分钟后, 两个湿漉漉的人站在了希区柯克面前,瑟瑟发抖,而电影大师就那么注视着他们,目光带着些许的嘲笑和同情。这次落水就是 特吕弗跟电影大师的第一次接触,特吕弗似乎并不在意大师的嘲笑,在他以后的岁月中,他更愿意用一种俄狄浦斯式的隐喻方 式津津乐道地形容这次接触,那就是:与大师相遇,我们无路可逃。

  有时候你发现很难捉摸特吕弗。在法国新浪潮的同仁中,特吕弗似乎过于特立独行。童年的孤独与阴影造就了他的叛 逆和热爱,叛逆的是性情,热爱的是电影。正是因为叛逆,所以可以逃学看电影,趁父母不在的时候看电影,假装生病看电影 。童年的孤独岁月中,人情的冷漠没有使特吕弗堕落,那也许不仅仅是幸运,因为还有电影的存在。似乎在早年的岁月中,光 影的世界已经完成了对一个早熟而叛逆青年的救赎。他的一生注定与电影结缘。因为年轻时候热爱电影,在亦师亦友的安德烈 ·巴赞的指点和帮助下,特吕弗从1951年开始为《电影手册》写稿,前后长达八年之久。特吕弗下笔犀利,思维敏锐,再 加上年轻气盛,勇气十足,迅速成长为法国影评圈中著名的“坏小孩”,电影界中甚至称他为“掘墓人”,有的导演甚至一度 扬言想揍他。1954年,他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被视为新浪潮的纲领和宣言。1957年,他发表《作者的策略 》,攻击法国的前辈导演,说他们拍出的电影没有个性,没有热情,太重商业利益,并提倡自己的“作者论”——好的电影和 导演,应该具备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印迹,不要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很有趣的是,这个六亲不认的家伙,他连岳父的电影也要批 评,不满意特吕弗光说不练的岳父说:“如果你那么懂电影,为什么不自己拍一部呢?”于是,特吕弗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四 百击》横空出世,1959年参加戛纳电影节一鸣惊人,赢得最佳导演奖。法国新浪潮的又一位导演登上了光影的舞台,而从 另一种意义上讲,作为影评人身份的特吕弗已经悄悄地隐匿了。

  《我生命中的电影》一书,主要选取的是特吕弗作为影评人时期的作品,从1951年到1958年。并不是说1959 年后作为导演的特吕弗已经不再写影评了。而是说作为导演后的特吕弗书写影评的角度有所不同了,“影评人和电影人的双重 身份令我有胆量从更高的高度上去审时度势”,因此两者书就的文字风格反差很大。根据特吕弗的说法,本书收录的只不过是 他所有文章的六分之一左右,而且“负面评论我选进去的很少很少”。读着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有些疑惑,按照我们生活中 一贯的偏见,无论什么样的评论,赞扬的似乎没有什么价值,批评才是重点所在。如果一本影评集中只有正面的评论,这本书 还有多大的价值呢?但是特吕弗对我们的疑惑似乎早已了然于胸,他说:“我当初严厉批评的那些电影如今早已被人遗忘,再 把这些文章刊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特吕弗曾经开玩笑说,他是在用一生的时间跟电影谈一场恋爱。话虽然痴了一点,但是却能看出一个真正的喜欢电影 的人对光影的迷恋之深。有资料显示,特吕弗对电影和电影大师的崇拜甚至有些走火入魔的程度,他曾经很认真地考虑过要不 要娶希区柯克的女儿或者让·雷诺阿的侄女儿为妻。这个特吕弗倒是好玩得很。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