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荣:追踪华裔风云人物(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14:54 南方人物周刊
张克荣:追踪华裔风云人物(3)
张克荣

  “我不会预先采访,当你对他一知半解的时候,正是兴奋点最高的时候。有时候你不需要说话,只是做一个倾听者,让对方自己将身上附加的东西一层层剥开,回到最本质的状态。”

  拍摄林璎时,张克荣的质疑是:“一个20岁的小女孩,被20万人联名反对,这是不可想象的压力。我想知道她是怎么度过那段日子的。”

  林璎没有出现在镜头里。这位因设计了“华盛顿越战纪念碑”、“耶鲁大学妇女之桌”、“民权运动纪念碑”而载入美国史册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因为那时身体已经发福,不愿意出镜。她给张克荣提供了40多盘录像带资料。张克荣把它们全带回来,每一盒都找人翻译了。

  我的每一件作品皆源于自己心中一个简单的希望,那就是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了解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包括我们所生活的物质世界,同时还包括我们的精神世界。

  这一希望使一些期刊杂志多次出于政治动机和审美目的报道我,我曾被要求用自己的作品回应社会。……我不会随意将自己称为一名‘政治性’艺术家,我宁愿自称‘非政治性’艺术家。我不愿将个人观点强加于历史事实。

  开场白,林璎舒缓道来。画面上,是她21岁时设计的华盛顿越战纪念碑,每年,它都会吸引400多万美国人前来驻足观看。这座带着体温的倒“V”字型纪念碑,墙壁是简洁深黑的,光可鉴人的花岗岩上刻满了越战中阵亡的美国官兵姓名,牺牲者的亲友们来到纪念碑前,奉献鲜花和眼泪。

  “在国外拍摄时,我天天面对未知,处处遭遇难题,都不知道那些日子是怎么走过来的。”

  “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我考虑最少的是市场。”如果采访被拒绝,他会义无反顾出现在对方面前,迫使对方同意,“我坐了30个小时的飞机,来到他家门口,哪有人好意思让我空手回去?”

  可是,“钱”途茫茫,第一辑纪录片播出,收效不错,却没有拉到一个贴片广告。“找过一家广告公司代理,结果不但没赚到钱,反倒让我赔了几十万。”

  前后600万投资款项,后来却变成了“借款”。为了买一张到美国的机票,万般无奈中,他给一位投资的朋友签下了“借据”。

  从没有过一部纪录片能在国内市场盈利,这样的现实,让张克荣不敢细想片子拍成后会怎样。有时,站在30层楼上向下俯瞰,纵身而下的念头一闪而过。

  “那是我最糟糕的时期,这也是机缘,我信起了佛教。”

  他身后的书柜上是一幅海报,20岁的林璎,纤长的手托着脸颊。

  画面仍在继续。

  许多支持修建纪念碑的人并不喜欢林璎的设计,将其戏称为“墙”,这其中还有一些退伍军人,更有一些反对者制造了许多麻烦并试图阻止施工。林璎也受到个人攻击,反对她的人不分昼夜地抗议辱骂她,一些退伍军人和家属集会抗议,……甚至有人大叫,“我们美国人的纪念碑,绝对不能让一条东方狗来设计。”

  1982年秋,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会议室,正在做有关纪念碑的最后决议。戴着圆帽的林璎站在麦克风前,颤动双唇,严肃地、孤立地做最后的战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