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常州白氏留青竹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11:35 三联生活周刊
白门大弟子范遥青在雕庄乡间工作室。“农民竹刻家”的称号让他在八九十年代很有些传奇(蔡小川 摄) 常州留青,有徐、白两派,徐门写意,白门写实。白士风能被尊为当代留青竹刻大师,确立白氏门派,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花3年时间刻成竹简《孙子兵法》,全套共13篇6000多字,放在地上排开约9平方米,在竹刻史上堪称精工巨制。新加坡藏家以3万元从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买走这件作品,几年后台湾地区藏家又以60万元收藏,在那个年代真是天价。 记者◎曾焱 摄影◎蔡小川 天下留青看徐、白 笔筒、臂搁这类竹刻器,在古玩行属杂项,所谓“竹、木、牙、角”器。虽然近两年在拍卖市场价格也涨了起来,和书画、陶瓷等相比,从前却是不值钱的,多半是文人收藏了当案前清玩。常州在历史上本也算不上江南竹刻中心,嘉定竹刻和金陵竹刻才是从明万历年起就有盛名,可惜它们在清末开始衰落,百年里几乎没再出现可撑起一门一派的大匠。吕舜祥在《嘉定的竹刻》一文中写到它传承微弱的原因,正是盛极而衰:刻件全成商品,竹人变为竹贾,除少数人在家制作外,大多数公开设肆营业。设肆营业,只知赚钱,诸凡随便,不求精工,致技术有退无进。 反倒是常州,传承了明代高手张希黄的留青竹刻一脉,近几十年能被海内外公认为开宗立派的竹刻大家都出在这地方。竹刻鉴赏家王世襄在专著《竹刻》中列举当代留青竹刻五杰,常州占了4位:白士风、徐素白、徐秉方、范遥青。20世纪中期徐素白客居上海,和江寒汀、唐云、程十发等画家相交很深,他的竹刻画稿多半来自这些名家。明清留青竹刻家雕刻中国画稿,一般只有两三个层次,到徐素白,被人推崇的是能以留青的厚薄来体现中国水墨的浓淡层次,所以成了留青写意一代宗师。 白士风比徐素白小十几岁,一辈子居常州,在刀刻技法上达到了最高境界,把留青传统的精工完整承袭下来,成为写实一派宗师。和徐家比,白门传人都没有离开过常州本土,甚至足迹不出乡里,带着浓厚的民间色彩。“徐素白在上海客居,受海派文化影响更深,海派的特点就是把文人气和市民趣味融合。白士风不出乡里,专心享受手下刻工,到他那种境界,技艺本身产生美感,极致的匠气反而是好了。”常州市戚区人大办公室的承公侠如此评价。80年代中期他在《常州日报》当记者时开始关注留青竹刻,和两派传人都有深交。 留青竹刻史 日本正仓院藏有一把中国唐代竹制尺八,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留青刻件,仍然完好无损。到明代,留青竹刻逐渐从附属于实用工艺的范围里分离,和文人画稿结合,成为独立的雕刻艺术。艺人的刀刻技法也因此变得丰富,据说一件精工的留青臂搁刻完,竹块要在刻者手中转上几万圈。在竹刻门类中,留青竹刻和中国书画关系最密切,文人和名匠唱和的可能性使得留青竹刻有雅名。浮雕外形,浅刻刀痕,竹皮、竹肌层次丰富,加上书画笔墨和格局,好的留青作品可以像名人书画一样供收藏者反复把玩欣赏。 一门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传承,不能少了名匠,还必须有一两个真正喜爱这门技艺的文人或藏家全心参与。对于常州留青竹刻,鉴赏家王世襄和香港地区竹刻收藏家叶义是重要的两个人。叶义医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搜集有意趣的竹雕,大部分是笔筒和香筒。80年代初,叶义还专程到常州寻访留青竹刻艺人和作品。1978年他的藏品已经很丰富,在香港艺术馆举办了一个大型展览,展出211件精品。随后他和当时担任香港艺术馆馆长的谭志成合著《中国竹刻艺术》,这上、下两册书至今还是研究中国竹刻的权威资料。王世襄也是一心要传承中国竹刻艺术,和很多民间刻竹高手都保持书信往来,对白士风尤其推崇。白士风的儿子白坚仁回忆,王世襄和他父亲有一段时间通信频繁,每回谈的都是授徒和出书两个话题。他拿出一封1977年6月24日王世襄的来信,居然长达5页,信中写道:“您的水平确实很高,当代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近80年刻留青的,不能算少,但运用多留少留青筠以生阴阳浓淡晕褪变化的实极少,尤其可贵的是两人打破臂搁、扇骨等框框,可以说先得我心。……可能由于我的偏见,可能因于我厚古薄今,我总觉得严格说来,清中期以后竹刻退化了,许多刻法没有人搞了。……我一再强调要回复古代技法,现在看来不要说已失传的刀法难以发掘,就是当代老艺人的本领也难有传人。”1985年王世襄撰写的《竹刻艺术》再版,他将自己评论白士风作品的《老树绽新花》文章原稿随信寄去,请白士风本人修改补充,白士风也真的用红笔工整添加了一些词句,交往间并没有什么拘束。 白门授徒 画师丁竹和白士风合作35年,把两人的关系比作琴师和角儿。“白士风是常州东门外雕庄人,那里村民大多以竹为原料雕刻扇骨、鸟笼、麻将牌谋生,民间有竹刻传统。”刻竹艺人,尤其是留青刻手,多半从刻扇骨开始。因市场需求量大,民国时期上海和苏州一带开了不少扇庄。同乡王根甫在上海做扇庄生意,白士风跟他学刻扇骨。20世纪40年代从上海回到雕庄,白士风愈加痴迷留青,刻工慢慢就进入了境界。文人都有玩赏竹刻的习气,白士风家和常州书画世家钱小山等人只有一河之隔,江南士大夫从明清以来就有结交名匠的风气,白士风在和他们一来二往中得到熏染和点拨,十几年里完成了从工匠到大匠的转变。 1960年常州组建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工厂当机修工人的白士风作为民间竹刻高手被调入。丁竹说,要讲认真,没人比得上白士风,拿到一张画稿要琢磨好几天才动刀,刻工越到后期越工细,“他不是不能写意,但他坚持了自己工细的特点。比如他擅长的题材——梅花,早期全部阴刻,中期改花蕊阳刻、花瓣阴刻,到最后他全部采用阳刻,没人敢像他这样不惜心力”。白士风能被尊为留青竹刻大师,确立白氏门派,大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士风的儿子白坚仁收藏了父亲一件花鸟臂搁《八哥海棠》,由名画家唐云画稿,花瓣柔纤仿佛有香气沁出,鸟儿玲珑活现,每一根羽毛都好像触手可及。这件臂搁可以说是白门传统精工的另一件代表作。刻工恪尽传统,在形制上白士风却喜欢创新,他把过去比较单纯的臂搁、笔筒,扩展到用红木镶嵌的横台屏、扇形挂件,把留青竹刻在民间的生存空间扩大了很多。 白氏一派最有名的是大弟子范遥青,王世襄曾专门写文章称赞他的作品,“农民竹刻家”的名号让他在八九十年代竹刻界很有些传奇。我见到范遥青那天常州下着雪,老人从雕庄乡下的工作室赶来,说一口常州方言,听力也不好,借助笔谈才能交流。他正到处搜集资料,想为常州留青竹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遥青说他算是带艺投师,跟随白士风那年已经近40岁了。1980年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接下福州一个外贸订单,因为量太大,临时从外面招刻手帮忙,精于鸟笼雕作的范遥青是其中一个,没多久他就拜了白士风专攻留青。他的成名也有些机缘巧合:1981年,白士风用一件竹刻小品从香港藏家叶义手中换得一套《中国竹刻艺术》,范遥青羡慕得很,便也精心刻了一件林黛玉臂搁,想寄给叶先生换一本书,“常州邮局不给寄,赶到上海邮局也不让寄,说我没有外贸订货单。最后托了朋友的亲戚带到香港”。没想到叶义对这个无名刻家的作品非常喜欢,编写新书时候就把它收录进去了。王世襄看到书后,向叶义打听,才知道白士风收了这么个弟子。“王老写了一封信,请师傅转交给我。那时我已经离开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回雕庄包了8亩田种地,人送信来的时候,我正坐在乡下的谷坪里晒太阳。”农民身份,为范遥青竹刻技艺的精到添了传奇色彩,李一氓写文章赞他的作品“刻画极精,神采焕然,精到之处,不比明清的竹刻名家差”,一时间名声大震。范遥青是个聪明人,在王世襄指点下,他除了刻白士风擅刻的花鸟人物,也刻意突出自己的乡野风格,白菜萝卜都入画,将留青和原来擅长的深雕、陷地雕刻结合起来。2003年11月,嘉德拍卖公司秋拍专设王世襄收藏专场拍卖,很多人慕王世襄的名气不惜重金,高成交轰动收藏界。范遥青送给王世襄的一件留青臂搁“山林雉鸡图”有幸也在其中,估价2.5万元,最后被人以15.4万元高价买走,他名气就更大了。香港地区作家董桥好收藏一些有文人意趣的杂项,他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自己书房有一块常州范遥青的“晴雯”臂搁,朋友见了极喜欢,说他有范遥青刻的花卉笔筒,没有他刻的仕女,要董桥帮忙写信问范遥青肯不肯替他也刻一件“晴雯”,“我说试一试,遥青有艺术家脾气,未必肯”。可见范遥青竹刻在港台地区藏家中是有大名的。白士风的小儿子白坚仁,成年后才跟父亲学艺,现在他是白门弟子中在题材、形制和技巧风格上最有心追随白士风的一个。 白士风从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后,晚年从城里住回老家雕庄白家村,收了最后一个徒弟王志伟,当年拜师不过11岁。王志伟说他拜师过程还是比较传统的,他家和白士风家相邻,8岁那年父亲就带他去拜师,白士风不让磕头,只准叫老师,不准叫师傅,“他捡了一点边角竹料给我,简单教些基本刻法,就让自己练去。我天天去他家看学,然后回家刻着玩,3年之后老爷子看我刻的东西稍微有点模样了,这才让正式磕头拜了师”。拜师之后就不一样了,不再是想刻什么就刻什么。先训练勾线铲底,基本功一练就是两年,然后教刻花鸟山水,也不手把手,多半时间是站在师傅旁边看和悟,“一件臂搁刻到一半,师傅会停下指点几句。别人刻梅花,花蕊多用阴刻,我师傅都用阳刻,丝丝缕缕极尽心”。 留青所用竹料有特殊要求。竹青层经处理后,会变为淡米黄色,光滑和雅致的感觉近于象牙,颜色更深些的会像琥珀。保存年代越久,竹肌层会从淡赭转深并透出层次,和竹青部分形成深淡对比。刻竹取材有专门学问和特殊的要求,清人封毓秀就把留青取材形容得比挖人参茯苓更不易,“取材幽篁体,搜掘同参苓”。刻竹人虽然每次入山取竹不过两三根,却有极精微的讲究。常州一带留青用竹,多半就在江苏宜兴或安徽广德取材。王志伟十五六岁时随师傅去安徽广德山中采过竹,印象极深:“寒冬腊月采竹最好,这时节竹子长得慢,质地细密。选采阴坡生长的竹子也是这个道理。”王志伟说他师傅喜欢用生长三到四年的竹子,要求表面平整光滑,竹斑少。普通的采竹,砍伐后会将竹从山上滑下,省时省力。他们选好竹子却得雇人从山上扛下来,免得划伤竹青。将竹加工截成竹段后,要用麻布分别包好,防止在运输中磨损竹青纹理。回家架锅煮沸,通常将竹筒放进去煮上两个小时,防蛀,以后也不易开裂。捞出后不能放到阳光下晒,要竖立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放置两年左右,等到颜色转深后再用来雕刻。-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