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丽江兰花村沉浮:天价热炒后陷入低迷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14:00 三联生活周刊
丽江兰花村沉浮 兰花在经历了天价热炒后,眼下正处于低迷期。丽江市兰花协会会长陈嘉勋给出的解释是:“股市盛,则兰市衰;股市衰,则兰市盛。” 丽江市石鼓镇保丰乐村,这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兰花村,如一叶扁舟,在20多年来的兰市波澜中被抛上抛下,几度沉浮。 ◎魏一平 兰花万元户 直到现在,76岁的和秉正也不敢相信,自己从小就喜欢侍弄的这几棵小草竟成为一家三代赖以生活的资本。他微笑着摇头,指指身旁的儿子和欣,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是兰花,帮他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呢。” 据村里老人介绍,有1800多年历史的石鼓镇,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来往的马帮途经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流区域时,远远闻到野生兰花的香气,便带到村里,住店时赠予主人家种植。久而久之,在这个面临长江、背靠大山的小村中,用兰花来美化庭院成为一种传统。遇到集市,一苗兰花还可换得一杯茶或半斤酒。 近代连年战乱,使得养兰、赏兰成为少数身份、地位较高者的专利。村里流传下来的一盆兰花,在解放之初落户当时的生产队长李正方家。当时,在粮食局上班的和秉正从他那里要来一苗,栽在家中一口废弃的铁锅里。和欣还记得,童年时最大乐趣就是帮父亲侍弄院子里的兰花,“到镇上赶集的时候,见到兰花就想买,两三毛钱一苗,家里的兰花越来越多”。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买卖的逐步放开,以往用来装点院子的兰花开始显现出经济价值。“大理等地的商人开始到处收购兰花,逢年过节送兰花也成为官场往来中的一种时尚。”曾任丽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丽江兰花协会会长的陈嘉勋回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甚至有一棵兰花抵得上一辆桑塔纳的说法”。 1981年,在昆明市兰花展上,原产于石鼓镇保丰乐村的大雪素,一亮相便以其洁白素雅引起轰动。此后,这种名为“石鼓大雪素”的兰花,在全国兰展上荣获三次金奖,并于1987年日本兰展上一举夺得国际金奖。价格也是一路飙升,从一苗几元、几十元升至几百元,到1990年左右最高涨至两三千元。 村子里陆续有外地商人前来收购兰花,和欣家的“石鼓大雪素”最多,他开始尝到养兰的甜头,一跃成为村里最早的万元户。“那时候大家都穷,刚填饱肚子,家里养的几棵不起眼的草,一下子就能卖好几千元,连想都不敢想。” 高中毕业的和欣,想法有些超前。他并没有拿赚来的钱盖房子,而是跑到大理、丽江去买兰花,“以兰养兰,形成规模才安全”。可惜,好景不长。从1991年开始,市场上的第一波兰热迅速降温,“石鼓大雪素”的价格在一年之内降至300多元,兰花万元户被套牢了。 疯狂的兰花 由于缺乏养兰知识,加之信息闭塞,和欣在初入兰市的时候没少吃过亏,买来的大雪素养不到半年就发现是假的。兰市低迷正好给了他学习的机会。和欣没有接父亲的班去粮食局工作,而是专门钻研起兰花种植。他从屋子里抱出一大摞兰花种植书籍给记者看,其中有专业期刊,也有大部头的植物工具书,“光买书就花了好几千元”。随意翻开一本,上面各式各样的兰花图片,他一眼就能辨别是哪个品种。 见识到兰花可致富后,村里人开始家家户户养兰花。趁着价格低,靠着邻里和亲友关系,没有兰花的人家就先从一苗开始养起,精心培育。正常情况下,兰花生新苗以一年为周期,“到90年代中后期,全村100多户人家,已经找不到没养兰花的院子了”。保丰乐村党小组组长刘学文介绍说。 在村民眼里,虽然不明白一棵小草为何如此值钱,但都知道“这几乎是一笔无本万利的买卖”。从1985年开始,每到年底,和欣就带上干粮、锄头和竹筐,到附近山上找兰花,在山上老乡家一住就是一星期。“因为兰花的花期长,从年底一直持续到来年的四五月份,上山找兰花主要就是靠闻花香,这段时间最好找。”和欣解释。除了需要有辨别花香的技术,找兰花也是个危险的活计,尤其是名贵品种,常常生长在悬崖上。发现后,和欣他们通常会雇用常年住在山上的山民,腰上拴条绳子去挖。问起有没有遇到过生命危险时,他低下头,笑而不答。 一时间,上山找兰花引起村民们疯狂的追逐。村子里最为经常流传的小道消息就是谁家男人在山上挖到了一棵奇草,谁家婆娘在砍柴时候捡到了一苗名花。甚至,邻村有个村民经常在山上找到名花的故事也一传十、十传百,不断添加进夸张的成分,到后来演变成为“他像是有如神助,总能找到名贵兰花,一年进几次山,轻轻松松几万元”。 也是在这一年,和欣成为村子里第一个被盗的养兰户。虽然家里养了条小狗,但夜深人静时候,翻墙而入的小偷还是得逞了。“我早晨去村外挑水,回来的时候发现路上有一些散落的兰花苗,还以为人家丢的呢。没想到,回家一看,100多苗兰花被拔走了,心疼得好几天吃不下饭。”和欣回忆道。自此以后,和欣开始养起了纯种的牧羊犬,至今,已经有五条,门口拴两条,兰花棚边拴三条。 终于,上世纪90年代末,兰市开始升温。跟上一次兰热相比,这一回来得更猛烈一些:两年工夫,“石鼓大雪素”突破万元,至2003年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1.8万元。据刘学文回忆,当时村子里每天都有十几拨儿外地商人前来收购兰花,除本省商人外,外省的商人也闻讯而来,甚至经常见到日本、韩国的商人来出高价购买。 由于有了前几年的积累,这一次,兰花致富开始惠及到每一家村民。和欣做了一笔大买卖——2002年8月,他以每苗1万元价格,一下子卖出去28苗“石鼓大雪素”。赚来的28万元,先翻修了房子,又买了辆面包车,还拿出4万元修了一个大铁硼。铁棚用半透明的遮光纸包裹,门上装了三把大锁,里面几百盆兰花一排排整齐地摆在架子上,下面是水。“这样既能遮光又能保湿,更主要的是还能防盗。”和欣告诉记者,“一般人,是不会让他进到铁棚里看兰花的。” “每家每户的财富都很显眼。一进门,只要看看他家的兰花有多少,大雪素有多少,就能知道他的家底儿。”刘学文告诉记者。相比和欣,他在养兰方面是小户,家里只有十几苗大雪素。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并立过三等功的他,把这归结于“自己脑袋笨,不会来事儿”。即便如此,3年前,他还是靠着卖兰花得来的钱供儿子考上了大学,“每年将近2万块的花销,就靠兰花了”。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