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潜:数学大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8日12:29 SMG《七分之一》

  片花1

  解说:

  他是一代数学大师,却对武侠小说情有独衷

  实况:

  要有科学家的严谨和专注,同时也要有诗人的激情和遐想

  解说:

  他曾是少年大学生,也曾经考试不及格

  实况:

  采访:从来没有经过这个阵势,当然就嚎啕大哭

  解说:《1/7》专访2007年上海市科技功臣奖得主李大潜

  正文(上)

  (复旦大学空镜)

  解说:

  2008年1月22日,一个寒冷的清晨,李大潜院士骑着自行车来到复旦大学光华楼,接受了《1/7》记者的专访。

  采访:

  骆:很多报道说李大潜先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数学家,因为他能够写诗,爱看武侠小说

  李:数学界里面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人比较多,所以可能你们对数学家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天天都是口中念念有词。

  骆:因为陈景润在30年前写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李:陈景润是很值得敬佩的,他非常专注,也做得非常出色。但是我想他属于在数学界,在目前的数学家里面,他还是属于比较异类的,不要把非常个别的现象推广到数学家,变成数学家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数学家也是很有激情的。

  解说:

  这位爱看武侠小说的数学大师,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1月18日,李大潜获得了上海市最高科技奖项——科技功臣奖。这一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获奖者每次不超过两人。

  采访:

  您拿到这个奖有没有觉得意外,还是觉得是意料之中。

  李:这个应该说我原来没有这个意料,因为这个过程比较长,提供材料,他们反复地评审,包括调查,所以你说完全意外也不是。

  骆:您觉得这次为什么要把这个奖颁给您,如果按数学方面,或者按科学方面的成就,您觉得是哪方面是您值得骄傲的成就?

  李:5353因为我做的这个数学,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研究,但是我也换了一些领域,做了相当实际的应用。

  解说(方程组,测井仪)

  李大潜院士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关键领域,特别是为中国的航空和石油工业作出了贡献。他对“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系统研究,成为了人造卫星、火箭等超音速飞行器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除此之外,他研制的测井仪器,大大提高了对油田中油点位置和储量的测量效率。这是一张拍摄于1986年的照片,当时李大潜在湖北江汉油田观看应用自己构建的数学模型制作的测井仪;没想到的是,20年后,在大庆油田,他又戏剧性地和这款测井仪相遇了。

  采访:

  李:我非常意外,我想1986年做的鉴定,现在引进的东西这么多,我想老早划上了句号,没想到这个仪器比较好。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论制造出来的,现在还在发挥作用,对我非常大的鼓励。/我想这个就是作为应用数学家来讲,应该非常高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骆:现在有一种情况,很多做应用数学的人没有这样的实际的工作经验。

  李:你这个讲得非常要害的话。//应用数学应用化不仅对国民经济有很大好处,而且对数学有新的发展,说不定是将来应用数学大发展的一个契机,所以我前两年和同学一直鼓吹,要搞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我这个问题驱动是什么问题,就是那些实际部门、其他科学、高科技里面真正感觉到迫切需要的问题。

  (黑转)

  解说:

  在旁人眼里,李大潜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童年。1937年,他出生于有“江海明珠”之称的江苏南通,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从小他就聪慧过人,9岁跳级升入初中,12岁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南通中学,15岁一举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后来的数学家在读初中时,居然有过数学测验18分的纪录。

  采访:

  李:在小学里面我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不仅要考第一,而且要抢交头卷,人家还在做的时候,我就做好了,大摇大摆出去玩了,觉得很神气,很出风头,这个习惯在初中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的第一次的测验,//我故态复萌,题目来了以后,也没有仔细想清楚,抢着第一个交卷,结果本身就理解不够深入,不好好仔细地检查,所以当然就18分了。这个18分在当时是,我们老师是非常严格的,他当时就规定,就是60分及格,你达不到60分,少一分打一记手心,我18分是42下手心,而且是戒尺。当时还是解放前,他那时候真正干了,真正干的时候,因为我那时候又小,从来没有经过这个阵势,当然就嚎啕大哭,/从这个事情,我觉得就是说,也没有天生的神童。

  骆:您的性格180度转变。

  李:对我的浮躁心态是一个很好的扭转,/成功也不要得意忘形,即使碰到挫折也不要消沉,还继续干,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前进道路上的成功和挫折,这个给我一生中的启示更大。

  骆:您说您不承认您自己是少年神童,可是我们看您的整个成长过程,不断地跳班,十几岁以极高的成绩考上大学,还不是神童吗?

  答:从现在的观点看,15岁进大学,大概可以算是少年班,但是在我们那个时候,不讲这一套,那么自己从来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别人也不觉得你什么特别。/整个的学习的风气,和整个社会的风气,我觉得那时候比较平和,不像现在这么浮躁。/这么年轻的学生,用神童的名义命名,恐怕心里上承受不了,自己举手抬足都要摆出神童的样子,就生活得很枯燥了,学习也不可能好,所以我说我非常幸运。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