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预报准确 预警差一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1日00:34 21世纪经济报道

  预报准确,预警差一步

  早在1月10日,中央气象台就发布了此次雪灾的第一个预报:“受来自贝加尔湖地区一股东移南下的较强冷空气的影响, 1月10日夜间起,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自北向南将出现明显降温。受冷暖空气的共同影响,1月10~13日,华北南部、陕西南部、汉水中上游地区、黄淮、江淮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

  虽然提前数日(最早发生灾情的贵州是1月1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迟至1月26日方成灾)即预报天气异常,但第一个天气预警信号是1月12日发出的——当天早晨6点,中央气象台发布灾害天气预报,同一日,武汉、山东、海南、广西、安徽等省气象台纷纷发布预警信号。

  但是,在气象部门发出预报预警信号之后,针对各个行业的专门预警报告却缺失了。“气象部门的预报发出后,预警是政府的责任。一个可以类比的例子是美国的卡特琳娜飓风,气象部门发出飓风预报后,政府转移几十万人口,这是不可能依靠气象部门的力量完成的。”郑教授表示。

  以已经进入大面积一级停电事件应急状态的贵州省为例。“事故发生之前,我们并不知道冻雨、大雪会给电网、铁塔带来这么严重的危害,也没有相应的预警机制。”贵州凯里地区一名业内人士说,“以前也有冻雨,但是一般就是两三天,没有造成这么严重损害的。”

  “贵州的电力塔不是大雪压倒的,而是冻雨加大雪压倒的。”贵州电力院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东北与西南的气候情况相差很大,同样是下雪,东北是干雪,湿度15-30;华东是半干雪,湿度20-40;而西南是湿雪,湿度60-95。10mm的电缆被冰冻住变成了90mm粗,电塔又变脆,自然容易倒塌。”

  但是,冻雨、低温天气预警发出后,并没有针对电力部门的专门预警信号。“从预报到预警,就是差了这一步,如果预警工作能再做好一点,可能有些损失能够避免。”郑教授不无遗憾的说。

  南京机场由于缺乏专门的预警,导致虽然有了天气预报,做了相应的准备,但是依然造成了关闭三天的损失。

  “我们听到天气预报之后,做好了准备,扫雪车都准备好了,当时在布置工作的时候,领导还说,机场一定不会关闭,除非机场高速关闭受牵连。但是没有预计到的是:雪情如此严重,跑道结冰严重打滑,扫雪车也没用,还是被迫关闭三天。”南京机场方面人士表示。

  为何差这步?

  为什么在气象部门做出准确预报的情况下,包括政府在内的众多部门未能作出及时反应,提出相应的预警信号减少损失?

  “一个原因是十多年来没有遇到这么复杂的天气情况,没有预计到高压线路会结冰倒塌,没有预计到铁路也会结冰,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因此,没有能够给出预警。”郑教授说。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气象经济学上的测不准规律:在气象经济学上,每一分投入,能有多少产出;一旦预报不准,又会带来多少损失,这至今是一个谜。2007年1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论坛,这是我国关于气象经济学的最高规格学术会议。但是,在这次会议上,关于气象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比却依然是众说纷芸。

  “国家上普遍认为的投入产出效率在1:5-1:20之间,如美国是1:8,而新西兰则是1:17。”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事业发展与软科学研究室贾朋群处长说。

  但在我国,各个研究部门得出的结论差距惊人。中国气象局1994年曾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40,但是2006年,中国气象局做的类似研究得出的结论则是1:69;而山西临汾市气象局对该市气象预报和减灾预报的比值进行测算后,得出的结论是1:200。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气候异常指数对经济的影响难以量化,比如说,温度、湿度、气压等不同的数值,在一个测量模型中各占比值是多少,这是至今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不同的产业影响又有静态损失,动态减少损失以及增加效益等不同情况,具体难以确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城市资源环境创新中心吴先华博士认为。

  这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人算不如天算”。

  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国家对气象经济学投入极少,至今只有2006年由国家气象局开展的全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项目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而商业公司也只是个别跨国公司谨慎投入,针对公众和社会全行业的天气预警系统则为空白。

  但是,不管投入回报率是1:20还是1:200,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气象经济学的投入回报比例是相当可观的。

  不过,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能将准确的天气预报转化为及时有效的预警,那么,像雪灾这样的灾害天气所带来的损失仍将难以控制。本报记者 陈欢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