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生死抉择》的里里外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1日10:26 周末

  “一个工人得了肝癌,没有钱看病,只能吃感冒用的止痛片,疼得他趴在床上,用手抠小平房的墙,一块砖就这样被抠去了三分之二。”

  虽然官司缠身,张平却没有停下手中的笔。1997年8月,长篇小说《抉择》正式出版,这是张平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我原以为天底下只有农民苦。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工人一旦下岗失业,没有土地、没有粮食,比农民还苦。”张平在写作之前,曾采访了数十个国有大中型企业,他发现,对企业破坏和损害最大的是集体腐败,是权钱交易,是国有资产流失。“一个个工厂迅速完蛋,全都与领导者大肆侵吞国有资产有关。而工人们很可怜,越是被糟蹋得不成样的工厂的工人,越是自觉保护工厂的财产。这跟我们原来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们自发站在厂门口,检查路人偷没偷东西,他们知道自己什么都没有,工厂再破,也是他们的活路和依靠。他们也知道腐败在发生,但他们没办法。

  “我没想到工人这么苦,原来的三线工厂×厂,工人大批下岗没人管,工程师在外面捡菜叶,集体自杀40多人,他们要用自己的死引起上面的重视,以期能拯救更多的兄弟姐妹、亲人家属;在《抉择》原型的一个大纺织厂里,工人们包括一位老红军都没法拿到医药费,工人们有病只能捱着。一个工人得了肝癌,没有钱看病,只能吃感冒用的止痛片,疼得他趴在床上,用手抠小平房的墙,一块砖就这样被抠去了三分之二。”

  张平在谈论这部作品的时候透露说,那些蛀虫们掠夺国有资产的手法简直千奇百怪。

  “一个工厂需要棉花,厂里设有许多过秤点,过秤员与运货的都串通好了,这里过完秤,棉花不卸,再开到那里去过秤,周而复始,一车沙子能卖出18车棉花的钱;这个效益只有几百万的工厂一年的吃喝费可以高达二三千万;每个厂长退休,就发给一百万元办三产,也就是个人小纺织厂;可以把机器当废品卖出,又以几百倍的价格买回来,别人仅仅上了层漆,而这样就号称响应国家的号召搞了技改!于是大纺织厂周围布满了小纺织厂,国家的资金、原料、市场都流到了小纺织厂。最后 ,大厂破产了,10个亿的资金不知下落,最后不了了之。”

  面对严酷的现实,张平决心要替工人们说出心里话,揭露那些腐败分子的真实面目。所有这些,全部浸透到了《抉择》中。2000年,张平凭借这部饱含血泪的作品,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000年,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生死抉择》上映,既拿到金鸡奖最佳影片奖,更是创下了当年票房纪录。中纪委尉健行书记看后,做了批示:“应该让领导干部带着自己的家属看看这部电影。”

  实际上,为了让电影顺利上映,张平已经和主创人员对小说进行了不小的改动。据张平透露,改编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李高成(影片主人公)的妻子吴蔼兰如何定位的问题。“按照一般的规律,好市长应该有一个好妻子,李高成怎么会有那么一个妻子?”张平说,“所以,在改编中将原著中的主动犯罪变成了被动犯罪,把原来反贪局局长的身份变为校长,但后来考虑到校长不是国家公务员,她的分红有一定的合法性,所以又把她改成处长,但是没有交代是什么处长。”不过,这个改编已是在影片完成之后的后期配音时,所以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人们喊“吴处长”时口形不对。

  从电影《生死抉择》开始,“反腐作家”和“山西省第二信访办”的美誉落到了张平身上。

  好友:专心一意做好省长

  “不关注时代和现实,没有理想和责任的作家,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但绝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张平语

  虽然当选副省长前,张平有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山西省委主委、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从政经历,但他当选副省长的消息仍强烈地挑动着政坛、文坛内外的神经。不过,张平的老朋友,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前《山西文学》主编韩石山在接到记者电话时显得很平静,他说:“张平最好能专心一意地做好副省长,作家的事最好暂时放一边。”

  同行张平: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

  早在80年代初期,韩石山和比他小七岁的张平就认识了。

  与张平交往多年,韩石山对他的评价是,“彬彬有礼、谦谦君子”。

  “在他的身上,找不出现在很多青年作家惯有的狂傲、放浪形骸的毛病。相反,他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心平气和地待人待物,这是很不简单的。”

  对于这次张平的当选,韩石山并没感到诧异,“他有很强的交往协调能力,知分寸、懂进退、有主见,一个领导该有的素质,张平身上都可以见到。”韩石山毫不吝啬赞美之词,“他在作协工作的时候,就能把各种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当时单位没有一个不夸他的人。所以他当选副省长只是情理中的事,只不过现在是机遇来了。”

  韩石山回忆,在张平当选之前,就有过很多的风声——文化部副部长,省政协副主席。“大家知道职位会发生变动,但定在哪,都不清楚。”

  现在张平留下来做山西的副省长,韩石山说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结果。韩石山说:“张平之前的身份是一名作家,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对山西的文化事业肯定有所推动。”

  作协主席张平:擅长争取经费

  2003年,张平担任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和韩石山成了同事。

  时至今日,已退休在家的韩石山还能对这位“擅长争取经费、改善作协环境”的领导做出积极评价:工作负责,民望很高。“自从他来了以后,山西省作协发生了很大变化。”

  韩石山说有两件事能印证这个评价:

  “2006年冬天,省作协主办的《山西文学》杂志与北京大学共同举办了传记文学研讨会。按照一般的规矩,类似这种联办的活动,多是由地方出资。但《山西文学》一向经费紧张,根本就拿不出。

  “一天我和张平闲扯,谈到经费问题,他说需要多少,我说3万左右吧。没想到几天后,张平还真从一个煤矿老板那拉来了赞助,3万元,没有广告、赞助等任何附加条件,完全是看在张平的面子上资助这个研讨会。”

  另外一件,是2007年年底发生的“讨经费”一事,直到现在都被同事们称道。

  “《山西文学》和《黄河》是山西作协的两本杂志,去年12月底,杂志的办刊经费仍然没着落。按照上面的规定,省财政在每年的12月25日就停止发放机动性拨款。眼看两刊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张平和书记在12月30号,找到了省财政厅相关领导,在他们的努力下,最终省财政厅破例给两刊下拨办刊经费。”

  这两件实事,让大家相信了这位领导不是“玩虚的”。

  作家与省长,孰轻孰重

  对于喜欢他的读者而言,从政后张平会不会放弃写作?

  对此,韩石山并不讳言他的观点:“张平是一名功成名就的作家,他创作出数量巨多的长短篇小说,为他获得了全国几乎全部高规格的奖项。假如张平不当副省长,那他小说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多,质量上我认为不会有什么变化。

  “另外,张平有绝对的能力胜任这个角色,一个作家如果有足够的从政能力,就应勇敢地从政,说不定比他做作家能作更大的贡献。”

  事实上,在当选副省长之前,张平也多次表达过自己对政治的观察和思考,他说:“不关注时代和现实,没有理想和责任的作家,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但绝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韩石山快人快语,他认为张平应该放弃写作,“任职期间,他不能让其他的事牵扯精力,万一失职,他就对不起读者,对不起信任他的山西人民。”

  韩石山更多的还是期待,“我相信张平,他有能力树立起一个文人从政的优秀典型。”

  链接

  国内部分从政的作家

  谭仲池:曾任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兼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芭蕉雨》、散文集《风雨人生路》、长篇小说《打捞光明》《都市情缘》等。2007年11月21日,谭仲池辞去长沙市市长职务。

  吉狄马加:彝族诗人,曾经是中国作协书记处最年轻的书记。2002年当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2006年7月调至青海省任副省长,至今还在任期。出版诗集《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罗马的太阳》《吉狄马加诗选》《遗忘的词》等。

  李太银:中国作协会员,做过四川遂宁市市长,被称为“市长作家”。他创作过反腐小说《碑魂》《梦魇》等。后来他当上了四川省工商局局长,大权在握,却滥用职权为红颜知己牟取私利,给国家造成368万余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最终锒铛入狱。

  张平简历

  1953年11月出生,山西新绛人。

  1971年—1974年,山西省运城地区新绛县西关学校代理教师。

  1974年—1976年,山西省运城地区稷山师范学校学生。

  1976年—1978年,山西省运城地区新绛县东街学校教师。

  1978年—1982年,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1982年—1986年,山西省临汾地区文联《平阳文艺》编辑部文学组组长。

  1986年—1988年,山西省文联《火花》杂志编辑部副主编。

  1988年—1990年,山西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1990年—1996年,山西省文联文学研究室副主任。

  1996年—1998年,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山西省文联文学研究室副主任。

  1998年—2001年,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

  2001年—2002年,民盟山西省委副主委。

  2002年 民盟中央副主席。

  2003年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2007年 任民盟山西省委主委。

  2008年 任山西省副省长。

  张平作品录(部分)

  《国家干部》:在直言诤谏“权谋文化”丑恶现状的同时,勾勒出了一幅酣畅淋漓的当代政治社会画卷。

  《十面埋伏》:古城监狱侦查员从一服刑犯身上发现重大犯罪嫌疑,继而牵扯出一起涉及监狱外的大案。

  《凶犯》:一部关于阵地、关于信仰、关于坚守的长篇小说。

  《孤儿泪》:这是一部还没有全部写完就已经被发表连载,还没有转载完就被数十家影视公司争购改编权的作品。

  《天网》:作者因为一个老人写下这本书。这个老人因为200元钱被打成反革命,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上访了1500多次,被收容了几十次。

  《抉择》:不但对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而充分的揭露,而且对反腐败斗争给予了热情而充分的展现。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