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各地两会:上海布局城乡均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4日10:16 中国经济周刊

  上海:倾斜郊区 布局城乡均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俊才/上海报道

  无论是长达44页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们的热议,作为2008年开局的上海两会,“城乡均衡”,成为一个新焦点。

  “要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加快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率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1月24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上海“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城乡和谐做了一个清楚的布局。

  改变“大上海,小郊区”

  上海的农民是全国最富的。《中国经济周刊》从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下称“上海农委”)了解到,2007年,上海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10000元,郊区实现的增加值撑起上海经济半壁江山。

  但是,上海农委表示,上海城乡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平衡。农村在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和人均消费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区,建国后50多年的小农经济与工业经济并存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构成了经济舞台上“大上海,小郊区”的不和谐局面。

  “两会”期间,来自奉贤、金山等郊区县的代表提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对郊区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配置要加大力度。郊区战略布局要作进一步调整,真正与中心城区进行融合和分工。

  1月25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振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长期以来,中心城区垄断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资源,造成了城乡富愈富穷愈穷的‘马太效应’。破除城乡二元,当务之急是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倾斜。”

  据参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讨论的人士透露,上海计划今后五年内,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共荣,破除“城乡二元”,消灭制约城市和谐的沉疴,为上海完成“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目标准备充分条件。不过,出于多方面考虑,这样的表述没有写进公开的材料中。

  “600”对“6000”的倾斜

  1月26日,南汇区中心医院医生王静恩看完40多个病人后,匆匆赶到两会现场参加讨论。王医生告诉记者:“郊区医院缺人才,医院的设备、员工的收入还是不能与城里比,留不住人,因此一个人要做很多活。”

  上海市辖18个行政区和1个行政县(崇明县)。按照最新的城郊划分标准,以外环为界(上海人传统的中心城区是以内环为界),中心城区有600平方公里,郊区则有6000平方公里。

  像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国内著名的大医院都集中在600平方公里的城区,而且,中心城区汇聚了大量的医疗人才。

  代表们呼吁,加大公共财政对郊区建设投入的力度,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整区域社会事业资源配置,加大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向郊区县倾斜力度。用于乡镇以下的市政、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应该和城区持平。

  韩正市长的报告也用了较大篇幅阐述增加郊区教育、卫生投入的5年规划。

  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书记孙潮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地跨城乡的闵行将加快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覆盖,引导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向农村地区覆盖,向建设成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近郊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目标迈进,推进财政分配体制改革,实现财权和事权的有效匹配,为全面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提供经费保障。”

  孙潮告诉记者,至2007年3月底,闵行区化解债务总额为69876万元,化解率达63%。建立“工业反哺农业” 专项资金,2007年筹措1.5亿元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资源“一碗水端平”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2008年1月1日开始,从崇明县打电话到上海市区,每分钟话费比原来少了2毛多。上海市最终取消了区间通话费,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对此,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人士高调解释:“价格调整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虽然)每年少了4000多万的入帐,(但是)值得。”

  事实上,上海市在户籍、税收、社保、就业和公务员录用等领域,已经推出了密集的改革举措。在城乡二元结构一时还难以完全突破的情况下,上海郊区农村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率先在新生户口上凿破城乡户籍制度围墙,规定2001年1月起在郊区农村出生的小孩,都可以报城市户口。就此,“农民”将不再是他们“世袭”的身份印记。

  《中国经济周刊》从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到2010年,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基本全覆盖,受益人群比重达到98%左右。目前,松江区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升统筹层次的试点区域,正在加紧制订方案,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每年按20%的幅度增长。

  500公里轨道贯联城乡

  2007年12月2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启动轨道交通8、9、6号线发车信号。一声气鸣后,8号线从黄兴公园站、9号线从松江新城站、6号线从世纪大道站、1号线北北延伸段、4号线从修复段南浦大桥段,分别发车。

  至此,上海已拥有8条轨道交通线,共计160座运营车站,累计运营线路长度达到234公里,形成了“一环七射八换乘”的网络运营格局,线网规模居全国之首,组成联结城乡的交通筋络。

  “今后五年,上海要建成500公里左右、13条线组成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韩正市长在“两会”上表示。

  孙潮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闵行区农村等级公路通达率将达到100%,实现自然村全部通硬路基。同时,新批和调整25条农村公交线路,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的工作目标。”

  破除“二元” 浦东先行

  戴着国家级综合实验区桂冠的上海浦东新区,在破除“二元结构”方面再次成为“先行者”。

  韩正市长在报告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指出,全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聚焦对全国改革有推广意义和借鉴作用,要着力改变经济运行方式,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加快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率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

  据浦东新区发改委副主任蒋慧工介绍:“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已按计划推进43项,新开展30项,涉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科技体制、金融体制、城乡二元结构等多个领域。”

  在实现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浦东通过“政府管理、学校为主办学、社会评价”的“管办评”联动改革,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改善农村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中国经济周刊》还了解到,从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入手,浦东成立了功能区域党工委、管委会,对区域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为实现城郊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二元”观念消化需要时间

  “二元结构在上海造成的后果不仅是城乡的差距,还有观念上的形成。”王振处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外大城市,很多市民在城市中心工作,选择的住所往往是乡下。上海人的观念里不愿意这样。市中心住着‘城里人’,乡下就住着‘农民’,泾渭分明。”

  上海市民也戏称:住在内环里的都是说英语的(高级人才),内外环之间的是说普通话的(城市移民),而外环外住着“阿拉们”(本地农民)。

  “一些郊区,领导害怕在突破‘二元结构’时步子迈大会背财政负担,害怕超前。他们眼睛里,农民有了一块地,就算就业了,正好和市区相反,市区往往为了完成就业指标,政府就会出面购买岗位。”王振指出,“另一个极端是,有些郊区热衷于大马路、大广场的建设,借以和城市攀比。其实,农村要以自然、生态为基调,保持农村自然风貌,疏浚河道水系,多种经济林木,减少人工造景,不必要搞大面积的草皮和硬地。”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