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夸“民意表达” 实则践踏民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6日07:53 解放日报

  迷惑路径———

  自夸“民意表达” 实则践踏民权

  公投,是现代社会对于具有争议的公共议题采取的决策方式之一,为民主政治普遍认可。加上“公投”两字,“入联”似乎具备了代表民意取向的法理依据。对此,严安林分析说,陈水扁当局利用的正是热爱民主的人们的这种误解。他举例说,如果台湾岛内为修一条高速公路而引发争议,或许公投不失为一种相对合理的决策方式。但是,入联是要为台湾争取一个“国际法人地位”,事涉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对此,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陈水扁极力想寻求到所谓“法理依据”,其实只不过是蛊惑人心的歪理。

  岛内舆论对于“入联公投”滥用民主的欺骗性,也已有了越来越清醒、务实的认识。《中国时报》的评论文章说,“看看台湾内外局势,有什么理由非要办‘入联公投’不可?没有!办了‘入联’有什么用?没用!而且还有反效果,台湾的国际处境比以前更孤立更危险。”另一篇评论就更为辛辣:“人要吃饭、睡觉要不要公投?如果这样的事情也要公投,人们不是要怀疑你发起公投的人有病,就要认为你居心叵测!”

  “绑选”用意———

  政绩羞于见人 炒作转移视线

  1月,台湾“立委”选举蓝胜绿败,可以看作是台湾民众对陈水扁当局投出不信任票的民意集中体现。特别是随着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临近,留给陈水扁当局的时间和机会都已经不多。在此背景下,其不顾一切推行“入联公投”的用心也就不难辨析。

  上海市台湾研究会理事郭隆隆分析说,陈水扁和民进党当局搞所谓的“公投绑大选”,不顾国际谴责、民众质疑,某种程度上也可看作为了即将到来的大选作出最后一搏。陈水扁及民进党在台湾执政8年来,民生指标大幅滑坡,自我标榜的“清廉”形象又屡露污垢。在缺乏拿得出手的政绩牌、民生牌之下,急切推行“入联公投”,就是要以一个刺激性的极端话题,动用行政资源加以一系列的包装炒作之后不断烘托、放大,人为地在选举中形成议题焦点,争取中间人士,重振绿营士气。

  严安林认为,其实,“入联公投”在民进党内部阵营中也颇有食之无味、弃之无聊的“鸡肋”之势。陈水扁等指望以它作为一个撬动选情的工具,将2008年选举的主轴锁定在“统独”上,将民生和经济议题边缘化。但是,对于正在参加竞选的谢长廷等人而言,一方面要顾忌社会各界对“入联公投”的强烈质疑声浪伤及选情,一方面还要考虑“公投”之后可能存在的善后事宜,如何与“公投”既保持安全距离又维护好民进党的“团队形象”,着实颇伤脑筋。

  难掩私心———

  人造“旗手”光环 意在逃脱制裁

  多方舆论对于“入联公投”的分析,都明白点出了陈水扁使出浑身解数推“公投”的另一层个人图谋。

  随着陈水扁“第一家庭”清廉形象的崩塌,其亲信、女婿、妻子及其本人均卷入多起弊案漩涡。不论2008年民进党是否继续执政,陈水扁只要一下台,多个司法指控将直接指向陈本人。在个人安全或可有虞的情况下,大造声势推行“入联公投”,就有望让陈水扁本人坐稳“台独基本教义派”老大的位置。这样做,既是为了给自己宣誓就职时的几大承诺给民众一个交代,同时给自己镀上一层“台独”精神领袖的光环,获得深绿阵营支持者的拥戴,为自己个人退位后添几许安全砝码。

  对此,台湾岛内的部分舆论剖析得更加直白。一篇评论以《“台独的陈水扁”挽救“贪污的陈水扁”?》为题,锐利地抨击陈水扁不择手段强行推动“入联公投”,就是为了急匆匆争取一个“台独”历史定位,就是为了保性命和抓权力。只不过,如此历史定位,是功是罪,是荣是辱,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民众的心中也自有答案。本报记者 陶峰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