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副首相称工地塔吊比英国全部工地塔吊还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21:06 央视《新闻会客厅》
英副首相称工地塔吊比英国全部工地塔吊还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首都机场扩建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张国宝

英副首相称工地塔吊比英国全部工地塔吊还多
民航总局副局长、首都机场扩建工程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杨国庆

英副首相称工地塔吊比英国全部工地塔吊还多
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首都机场扩建工程总指挥陈国兴

英副首相称工地塔吊比英国全部工地塔吊还多
世界同类机场建设投资比较

  李小萌:抢工期保质量,这一抢一保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

  张国宝:当然首先要科学,不是蛮干,忽视质量。所以整个工程验收的时候,这个工程是百分之百都合格,而且整个建设期间当中这么大一个工程,有五万多人在里边同时工作,但是没有发生重大的安全和质量事故,这是很了不起的。

  陈国兴:在这么短的工期里,我们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确实像张主任说的,我们完全是用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用了一个非常赶工,又要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这个情况下的一个超强度的工作力这种状态。

  李小萌:您说这种非常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能不能举个例子让我们感受一下。

  陈国兴:我们主要体现在几点,第一是设计,这么大的航站楼的设计在几个月之内就要把科研、初步设计和深度设计拿出来,这是做不到的事儿。我们第一采取了机动设计,把国内外三家,国内一家,主设计单位集中在一个宾馆,花三个月的时间一定要把初步设计赶出来,任何一个设计都不能少,全部集中在一起。第二我们采取优化设计,不管它设计的方案,可能有失误,我们进行优化。第三,我们在所有的设计,外国人参与设计,中方的设计占主动权,一定让他控制这个设计的进度,这是设计上。第二个我们在施工当中,我们采取了日夜赶工,这是肯定的,所有的人全住在工地第一线,日夜赶工,所以这个大家几年来没有休息,没有星期天休息,晚上也是一样。第三个我们在阶段工期目标,民航总局各局长和张主任领导小组调动,我们按四个阶段目标,每个阶段目标必须实现又要划分到节点上实现,是阶段目标的问题。第四个施工当中充分考虑到施工当中的劳动力、材料设备进场的难度,我们先把水气修好,先把路修好,让我们施工当中五万人还有设备材料进进出出,从来没有受过影响,就像淮海战役一样,人山人海,那个壮观的场面,包括我们领导也经常操心,张主任经常晚上打电话问情况怎么样,也鼓舞我们,今天我们说这个工程做下来,确实是一个奇迹,也确实是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也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更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伟大。

  李小萌:就没有因为要保证速度而做出让步的地方?

  张国宝:没有。

  陈国兴: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杨局长提出的,第一个,选用的设备全是成熟先进,有时候我们就不走弯路了,做过,它是先进的。第二个我们建立一个ITC中心,就是信息中心,提前一年把所有的IT放到里面去检测,所以所有的设计施工最误工期的是IT,信息系统,但是我们这次信息系统能赶上,这是杨局长给我们单独建一个,抢到了一年的工期。

  杨国庆:英国的副首相在参观这个工地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他说看了这个航站楼工地的塔吊,可能比英国全部工地上的塔吊还要多,可见这个规模之大。

  李小萌:二号航站楼当时扩建的时候,其实计划是到2015年满负荷,但是提前七八年就已经满负荷了,所以才有了三号航站楼现在的出现,但是它设计的年限也是到2015年,现在它是不是能够按照计划完成它的任务,会不会又出现提前就饱和的情况?

  张国宝:我来说明一下,开始设计的时候,因为有过种种方案,也有一种考虑要建第二机场,不一定在原地扩建,当时也做了很多论证,由于后来考虑到奥运会的召开,所剩下的时间只有四年了,再建第二机场时间上已经来不及,所以为了满足奥运会的需要,首先满足,以后还是要建第二机场的,按照六千万人次吞吐来设计,这个六千万人次显然是满足不了这么快的增长速度,所以在建设过程当中又做了调整,把T3C提前建设,现在实际上吞吐人数是7600万人次,所以比原来的预计又增加了1600万人次。即使这样,今年预计可能就要突破六千万人次,因为有奥运会的召开,后来可能增长得要慢一点,奥运会召开完了以后,仍然还有可能在2015年超过7600万人次,这种可能性,所以下一步工作立即要着手论证要不要建北京第二机场的问题。

  李小萌:当时当二号航站楼提前就满负荷的时候,有人说,如果我们当时眼光放长远一点,其实会省掉一些重复建设的这种浪费,三号航站楼会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张国宝:我觉得这倒谈不上重复建设,因为机场的建设都是根据当时的客流量逐渐扩展,不光是包括中国,假如你去过旧金山,或者去过其它地方,芝加哥,它都是首先从一个比较小的,然后又开始建第二个航站楼、第三个航站楼,这种现象是比较多的。

  杨国庆:这就跟你刚才问的投资问题相关联,我们一般要求机场建设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不能太超前,太超前必须要花大量的资金,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益,这个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但是我们把它规划好,应该说在建二号航站楼的时候,我们将来怎么扩展,这个是在规划之中的。

  李小萌:刚才听张主任讲了,新机场肯定是要建,这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了,很多地方在竞争吧,天津、河北、北京都希望能够落户在它那儿,现在有没有一个大致的方向?

  张国宝:刚开始准备扩建的时候,我刚才就讲到要有建第二机场的方案,所以当时天津听说了,他就来争,说是不是可以把天津的机场作为北京的第二机场,河北也来争了,说能不能在廊坊建一个,其实我当时是一个主张建第二机场的人,但是很遗憾最后把我变成了这个工程的领导小组组长。

  李小萌:是吗,还有这个过程?

  张国宝:对。后来主要还是因为时间来不及,另外在现在首都机场这个位置上也还有进一步扩建的余地,便于把它迅速建成一个国际枢纽机场,在反复比较论证以后,决定还是在原址进行扩建,但在当时扩建批文当中就已经明确,要立即着手选择第二机场,当时就定了。

  李小萌:那这个方向呢?

  张国宝:方向请杨局长讲吧,现在可能还保密吧。

  李小萌:杨局长,有方向吗?

  杨国庆:刚才张主任讲了这样一个过程,应该说在进行首都机场东扩之前,我们就有有关方面的人士进行过一些新的场址的选择工作,之后在东扩的过程当中,我们仍然有一些专家在进行这个方面的工作,就其方向来说,肯定不会在北面,如果在北面就和原来的机场靠得太近了。

  李小萌:这个范围真大。张主任刚才您说其实最初您是赞成建第二机场的,如果说建第二机场是首选方案,而我们现在是选择了扩建,算不算是我们为了保障奥运会做了一部分的牺牲?

  张国宝:也不能这样讲,首先当然保奥运会是很重要的因素,同时也考虑到,在原来的机场,毕竟面积、吞吐量比较少,在那个地方可以利用原有的技术条件、工程来实现迅速增加吞吐量,是比较经济的。刚才你也问到,为什么投资那么少?除了我们加强管理,社会主义大协作等等因素以外,工期比较短,我想利用原址扩建这也是一个因素。

  杨国庆:实际上作为一个机场,我们把这个首都机场定位为大型负荷枢纽机场,既然作为大型负荷枢纽机场,它的吞吐量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如果说在当时就着手新机场,它的规模也就是像张主任一开始说的,就是三千多万到四千万这样,而且我们的航站楼不具备中转的功能,这对枢纽机场的建设是会有一定影响的。如果在当时情况下,当然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奥运这个后墙树在那个地方,如果在当时情况下就建新机场,这就意味着在这个原来机场的基地公司也要在那个地方建一套类似于在现在的首都机场的一套设施,这个是需要花很多投资的,所以刚才说的,我们首都机场这次东扩比同类型的扩建资金投资要少得多,实际上还并没有包括航空公司节省的投资这一块,如果把这个算进去可能会节省更多。

  李小萌:张主任是这次扩建工程领导小组的组长,而您是国家发改委的副主任,毕竟盖一个房子,即便这个房子很大吧,要需要这样一个级别的领导来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吗?

  张国宝:刚才我讲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中央和地方,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关系,所以需要有一个协调机构,具体活都是他们干的,我就是一个总的协调。比如说刚才有中央,有地方,这个资金中央出多少,民航局出多少,还有多少需要发债券,有多少需要用贷款,还有比如说九个村庄要搬走,一万多人要搬走,如何能顺利搬走,必须要有北京市顺义区密切配合,他们的一条河流都要改道,这些东西就要由北京市之间很好地配合,有些时候一些队伍的临选,比如说设备的招标,遇到很多纠纷,也需要来统筹协调。另外在进度上需要其它地方配合协调的工作也需要国家层面上来帮助他们,因为有些东西毕竟不是民航局系统做的,也不是北京市自己做的,比如说我刚才提到的钢材问题,如果有些工期赶不上的问题,需要别的部门来支援的问题,所以这些问题都需要做一些协调。

  李小萌:处处需要协调,哪一个协调让您觉得是比较棘手?

  张国宝:我总的觉得这个工程还是比较顺手。

  李小萌:您不说,比较棘手的问题您不讲。

  张国宝:我总的觉得好像没有太多棘手问题。

  李小萌:那我问一个,比方说九个村庄上万人的拆迁,是不是一个要劲的方面?

  张国宝:对,当然是。有的时候确实要耽误一点工期,如果再完不了,陈指挥老向我报告,哪个哪个村庄还有三户,如果再不搬怎么办,所以我不断地给王岐山打电话,不断地找刘淇,我跟他讲,我说我就要找你们,我每次开会碰到他们俩,我说你们村子,王岐山说没问题没问题,包在我身上,我保证搬。下次碰到他,我说你还没有搬,你快点给我想办法把他搬走,这样的事情我也做了不少恶人。

  李小萌:像这次碰到拆迁情况的老百姓,他们的拆迁条件怎么样?

  张国宝:应该说我看还是很好的,他们还是比较满意的。

  李小萌:咱们刚才说的航站楼主要在说这个,但是新航站楼投入使用之后一个更大的改变来自于空中的变化,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协调过程吧?

  张国宝:对,因为首都的地形,北边和西边都是山。另外首都它的地位决定了防空的重要性,所以过去北京确定了有空中走廊,随着首都机场扩建,我们现在设计的是一年要起降58万架次,也就是说一个小时要124架次,一分钟要两个架次,空中来往的飞机量就要增加很多,所以如何让空中管制能够适应这个增加的飞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当初我要建第二机场,其中一条理由,我就认为这个空域上可能会有问题,所以他们也曾经请国外的一些公司帮着模拟,包括波音公司都做过模拟计算机的计算,计算以后,现在对北京空域的管理做了调整,取消了空中走廊,实行首都终端管制区,来解决这个问题。

  李小萌:这个协调的过程艰难吗?

  张国宝:非常艰难,因为这里头涉及到军方,也涉及到民航当局。另外空中也要分层的,过去是每六百米一层,现在缩小到每三百米一层,这里头要防止飞机相撞,相应的飞机要装上一些其它的装置,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李小萌:这会给机场带来怎么样一些变化?

  张国宝:这个就是使得空中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也就是说简单地说,能够在空中飞行的飞机更多了。为什么大家现在感到首都机场拥挤呢?大家也知道首都机场要用的人很多,航线也很多,为什么加不上去?民航局曾经增加到1450架次一天,但是马上就晚点,现在又回到一天一千架次。

  李小萌:将来一天是多少?

  杨国庆:每天在1500到1600架次。

  李小萌:比原来还是提高不少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