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丹江口移民强度大于湖北省三峡移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9日00:16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线难,难在移民;移民难,难在农民;农民难,难在外迁。”

  进入2008年,丹江口库区启动移民试点,湖北省十堰市移民局的李全儒开始念叨他的“移民经”。

  李全儒是十堰市移民局库区三科的科长,负责丹江口大坝从162米加高到176.6米以后库区新移民的安置工作。

  丹江口大坝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枢纽工程,1958年初期工程动工新建,1973年投入运行,库区分五批移民28.7万人。这次,为了中线调水,大坝加高14米,十堰将规划搬迁17.4万人,其中农民15.1万人,需外迁9.25万人。

  库区中线移民要求5年完成,每年动迁2万多人。李全儒说,“外迁强度远远大于湖北省三峡移民。”

  今年,十堰市要试点外迁移民1万人。为了保证移民在安置地赶上秋播,移民安置工作要在秋季前全部完成。

  丹江口库区二次移民

  这是丹江口库区的第二次移民。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移民,因为国家经济困难,补偿标准低,至今还有一些遗留问题。李全儒说,这也给二次移民增加了工作难度。

  王天有是第一次移民中的幸运者。1971年移民时,他没有外迁,就地后靠,搬到158米水位线上。那一年,他25岁。

  现在,年过花甲的王天有担任郧县柳陂镇垭子村的支部书记。该村是镇政府所在地,西距郧县县城仅5公里,东到十堰市也只有25公里。“一肩挑两城,村民以种菜、经商为主,经济条件相当不错。”王天有介绍说。

  垭子村1980人中,有700多人将面对二次移民。村子大路边的土墙上,碗口粗的大红点随处可见,醒目地标志着大坝加高以后的水位线。

  在水位线下,有垭子村的1400亩菜地,有镇政府的办公室,还有大量民宅,其中几间土坯房年久失修,墙体开裂,尽管无人居住,但仍用木头支撑,以防坍塌。

  “这些房屋都已经进行实物普查,登记过了。”王天有说,户主不能住,也不能翻修,只能等国家补偿。

  实物普查是在2003年4月30日完成的,长江委和地方有关部门为此组成了一个580人的联合调查组,历时80天,对库区淹没实物指标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十堰市在172米人口迁移线和171米土地征用线内,各类房屋362.8万平方米,耕地12.46万亩,涉及人口11.62万人。

  当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严格控制丹江口库区淹没线以下区域人口增长和基本建设的通知》(国办发[2003]12号),要求“在丹江口工程区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擅自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凡违反规定的建设,拆迁时一律不予补偿。

  这份文件在库区被称为“停建令”。“停建令下发以后,库区经济也就停留在了5年前的发展水平。”柳陂镇移民站站长康随军说,172米水位线以下基础设施全部停建。

  湖北神鹰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在郧县的生产区和生活区刚好被水位线分开,生产区在水位线以下,还有几十亩空地。公司董事长熊军说,“2003年停建令以后,土地出让就不能办了,既不能开发,也不能转让。”

  也就是这一年,熊军把公司从郧县搬到了十堰。“我不想让水赶着跑。”但他已因买土地、建厂房,背上了6000万银行贷款,每年光利息支出就上百万。

  熊军指望拆迁安置和移民补偿款帮他还贷,但是5个年头过去了,补偿标准和落实时间都尚未明确。“实物调查时资产评估约2亿元,现在移民局说只能补偿4000万。”熊军说,他不知道这4000万是补给企业,还是补给职工。

  神鹰公司的前身是交通部给二汽配套的直属企业,始建于1969年,以汽车改装为主业,后来改制成民营企业,有职工1000多人(含退休),他们也都盯着补偿款。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