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2位新任省级大员诠释“科学发展”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9日11:02 南风窗
王大鹏 四级党委换届之后,2007年执政党十七大产生了新的领导集体,也引发了地方省级的人事变动。目前,各省两会也陆续召开,12位省级行政首长陆续“转正”。虽然他们的履新刚刚开始,但是在不同场合,他们的讲话、发言已经引起了普遍关注。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写入执政党党章之后,须辅之以机构、人事负责执行;而政策战略发生变迁,机构、人事等则相应作出重大调整。进而引发体制内政治结构、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变动。比如,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职能、政绩评价、干部考核机制等。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曾总结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等,就是对这一政治逻辑的经验总结。 他们的发言,既反映了科学发展在具体层面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反映了他们对一些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的回应。因此,这些新任大员的初步发言可以算作一个考察他们未来执政过程的起点。综合起来看,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是未来施政比较重要的关切点。 如何理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看病要知道是什么病,还要知道用什么药治这个病……老药方治不好,就要找新药。这就是解放思想的意义。”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参加广东两会广州团分组审议时,用治病找药的简单道理再次阐释解放思想。 所谓“老药方”就是汪洋在参加审议时批评的“唯经济建设为中心”。他认为,我们讲与时俱进,当年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背景是10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路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已经从经济崩溃的边缘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我们还用30年前的思路来理解它,就变成“唯经济建设为中心”。具体而言,“我们很多领导的脑子里,只有经济建设,什么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污染怎么样,以后再说,经济上可以千方百计,污染上有什么,再放一放,社会有矛盾,就想办法再压一压,生活上有什么,就先生产后生活。”这些都是需要反省的。 2007年12月在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汪洋在讲话中特别提醒说,这种片面发展观的结果,“很可能是经济总量搞上去了,群众对你的支持下来了。”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上去了,但人的收入并未相应增加,有些生活质量反而下降,幸福感反而减少,那么,“甚至一些拥护改革发展的人也会变成改革发展的阻力。”印度人民党在2000年大选中落败,就是个生动的例子。 “经济总量搞上去了,群众对你的支持下来了”这种危险说明,仅仅依靠经济发展,已经无法全面支撑政治合法性的根本基础。实际上,汪洋在广东省委全会上的讲话里特别提到了今天搞经济建设所处环境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甚至大于国内政策的影响。不树立世界眼光,就不能预见来自国际的风险,就不能应对经济生活的变化。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广东这样的发达地区,越来越受国际环境的影响,而使得经济的周期性特点更加明显。那么一个可以预想的结果是,经济运行周期自身的变化会使政治绩效时有起伏。如果老百姓的支持只能依赖于经济增长这个唯一的“特定支持”,那无疑是危险的。 批评“唯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使经济增长能够适应增进执政能力、增强执政合法性的需要,把诸如可持续、公平、协调等因素一致看待。 批评“唯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否定经济增长对合法性的支持。经济增长作为一种政绩,是一种“特定支持”。一个政治体系如果无视特定支持,一再地或长期地缺乏有效性,必将危及合法制度的稳定。省级新任大员首先就是要提出或者落实一地经济发展的明确思路。这个仍然是头等大事。比如2007年11月30日,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履新讲话中就说:发展是第一要务,把经济搞上去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加快发展步伐。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又一重大决策。 1月11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安徽省考察工作。他强调,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添发展的新优势。也就是说,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要有新的优势因素的带动。 政治局委员薄熙来担任重庆市委书记后也提出,一个法治健全的成熟市场,各种经济要素会不期而至,越发展越顺利。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