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转移新生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13:27 央视《面对面》

  记者:是来不及怕,还是说你天生就不怕黑?

  护士:我来不及怕,我从来没想过,。。。我是想我自己好像应该去保护这些小宝宝,这些都是我的仔仔,这是感觉这种,没有怕黑这种感觉,就像确实我自己也是做母亲的,是一种母性的本能,我不光是我一个人的小孩,我是这么多小孩的妈妈,等于是。我觉得身上的责任比较重,我根本来不及想去怕这个东西。

  记者:那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突然你在家里的时候停电了,你怕不怕

  护士:还是会有一点,但是我一上班我就不会想到这些事情。

  解说:1月30日凌晨3点45分,这23名高危和危重的新生儿开始向相距3公里外的中心医院转移。这是当时拍摄的画面,他们首先要转移的是暖箱和呼吸机。因为这些仪器是23名新生儿赖以生存的条件。因为已经断电,工作人员不得不把这些仪器从六楼一件件地抬下来,这两种仪器都有五六百公斤的重量。

  记者:在这个转移婴儿的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危险?

  张紫翠:转移的过程中,我们最怕的一个就是小孩那个,生命体征不平稳,就是讲他那个心率呼吸不好了,因为比较重嘛,怕他呼吸暂停,再一个就是体温不升,我们最怕这两个。

  记者:小孩经不起这个折腾是吧?

  张紫翠:对,小孩经不起折腾的。特别我们哪里是早产婴儿,又是小病小孩。对。都是二十八天之内的,你想是多么娇嫩的小孩。

  记者:那在这个路上,你担心会有什么闪失吗?他有没有可能出现闪失?

  张紫翠:我们这也备了急救的东西,都在救护车上。

  记者:当把这个小孩从暖箱里抱出来之后,这个呼吸机是不是也要时时刻刻的跟着他?

  张紫翠:那不用,。。。就是面罩,把他一个小孩戴上面罩。

  记者:一辆车上一般都能装几个婴儿?

  张紫翠:一辆救护车一般装四五个。

  记者:那是同时开过去,还是分期分批?

  张紫翠:分期分批的过去。我们是这样的,先转运一批暖箱过去,然后在这边预热好,因为暖箱它不插上电就温度不会上来嘛,我们就先转运一批暖箱过去,然后在中心医院这边预热好,温度调到适当的温度,然后再这边在接应,再把小孩转过去,转运四五个暖箱,就转运四五个小婴儿过去,这样过去。

  解说:1月30日凌晨4点,第一批7个高危新生儿患者,在一对一的护送下,安全转移到了中心医院11楼的病房里,而护士长张紫翠还要在这里继续观察20分钟,保证这些新生儿患者的安全。

  记者:这一二十分钟都做什么呢?

  张紫翠:我就是帮他们把那个小孩放好啊,然后观察他,主要就是观察这个小孩的呼吸呀,心率呀,观察他面色啊,吃奶啊,奶量啊,这些情况。

  记者:就那一二十分钟,你的观察,那时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张紫翠:我也是非常紧张,深怕他们要是哪点不好啊,要是还要观察他们的体温嘛,因为转运过来,还要给他们量个体温,看体温好不好,体温不好我们也紧张,因为特别是这种早产的婴儿,那我们的新生儿都是有病的小孩,他们我就是非常担心他们经不起这些折腾。

  00:10:53

  记者:什么时候放心?什么时候?

  张紫翠:我就是看到那个小宝宝一个一个睡在暖箱里面,安静的,甜甜的睡着的时候,我就放心了。

  字幕:

  凌晨5:00,第二批15个危重新生儿患者平安转移到中心医院11楼病房。

  凌晨5:30,刚收治的1名高危新生儿也被安全护送到中心医院11楼病房。

  煽情段落:新生儿睡在暖箱里的镜头。

  解说:早上6:30,在中心医院11楼层的病房里,一个个熟睡在恒温箱里的新生儿,他们是那么的安然,那么的平静。他们哪里知道,在之前的冰冻寒夜里,有多少的医务人员为他们命悬“一线”的处境担忧而整夜奋战!

  现场董倩采访

  记者:就是把这些孩子当时是运到了十一楼。

  护士:对。

  记者:当时又是没有电梯的话,又是晚上那拿什么照明呢?

  护士:手电筒。

  记者:就这样的楼梯走上十一楼?

  护士:对。

  记者:再抱着个孩子。

  护士:对,还要抬机器呢,还抬呼吸机。

  记者:我看看这个楼。

  护士:这个普通的人,爬上去都要喘不过气来。

  记者:十一楼没有电,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

  护士:对。现在想起来,不知道怎么上去的。

  记者:我到三楼就差不多了,我已经。就在这样一个,我觉得无法想象的是,那么黑,关键你手里还抱着一个孩子。

  记者:到上去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了。

  护士:对。到了上面把小孩放好以后才觉得累,当时从觉得喘不过气来,上去时候都根本不觉得,都走得很急很快的。因为都想早一点把这个小孩安置好,放在那个温箱里去,插上呼吸机,让小孩保证他的安全。

  冰封山城,中心医院成为避难所。

  总比病人得不到治疗,把他拒之门外要好。

  16小时,京珠高速路上演惊险大救援。

  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个危重病人,在我们的120急救车上面死亡。

  雪上加霜,儿童医院突然断电,23名新生儿,危在旦夕。

  我自己应该去保护这些小宝宝,这些都是我的仔仔,

  面对面——董倩走进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贴片广告

  字幕:1月31日 郴州市停水停电第六天

  解说:1月31日,郴州城内大多数医院无法自行供电,中心医院的产科成了冰封郴城中准妈妈们唯一的希望与依靠,市内产妇基本上都来中心医院进行分娩。中心医院产科共有病床49张,平日住院产妇60人左右。随着灾情的持续,产妇数量成倍增长,住院压力越来越大。到1月31日,住院产妇已达145人,病房里、走廊上全都加满了病床。产科主任雷冬竹从停电的第一天,就一直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记者:你每天要做几台手术?

  雷主任:我最多的是12台手术。。。。我从早做到晚。一般从早上8点钟进手术室,有时候还窜台,因为我们剖腹产太多了,同时开四个台子五个台子都有的。

  00:42:00

  记者:我们作为外人理解,可能作为你们医护人员来说,是不是就是工作量比平时大了,还是说各方面的压力都要比平时大?

  00:44:04

  雷主任:孕产妇在停电停水的情况下,他很焦虑,孕产妇她担心她的宝宝冷到了,那么她的产后出血,她的病发症会多,高血压的患者会多,他很焦虑,那么来的话我们要付出比平时更多的温暖给她,付出比平时更多的关怀给她。

  记者:你们做精神上的体贴,温暖。在技术上,在一些很实际的具体措施下你们有什么办法保证他,新生儿孕妇产妇最需要的就是非常暖和的外围环境,但是恰恰在停电的时候,可能无法百分之百的做到这一点?

  雷主任:第一保证孩子的温度,这个是首先要保证的,孕妇,我们做剖腹产的话,这个腹是要露出来的,我们的消毒液都是用水预先来加热的,肚子里消毒的液体是加热了的。

  记者:平时是这样的吗?

  雷主任:平时不这样的,平时有空调她不会有感觉的。那么打点滴的水,液体都是加温了的,还有我们会拿小热水袋和玻璃瓶、暖瓶都放在他的脖子上,他的脚上把他裹好。

  记者:你们做手术的,做手术间里面有空调吗?

  雷主任:没有空调。冷,带不动。

  记者:一天做了12台手术这是一个没有空调的环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